基于传统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赵蕾++王师
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但是文化却有反作用于人的特殊作用,它塑造人,培养人。我们现在所探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道家文化为辅的文化体系。历经五千年形成的儒家历史文化,沉淀了民族的智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的研究理论及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结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42-0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进一步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这一现实找到创新的立足点。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研究理论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学者、思想家都是以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理论为主要任务,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教化百姓来达到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发展带来的实际成果在各家之间均有体现。目前有很多关于儒家思想的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对孔孟思想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有很多的空白之处,只论儒家相关研究就有大量的文献文献被忽略。
《大学》、《中庸》、《学记》和《乐记》等是《礼记》中的重要著作,相对集中的阐述关于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学界很多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大学》和《学记》,制约了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做更深入的解读。关于“礼”的教化作用,《礼记·曲礼》就详尽的阐述:关于礼乐教化的功能探讨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诉,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 、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共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关于“乐”的教化作用,主要的观点就是音由心生,心感于物,《乐记》中关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的论述为乐的教化作用找到了人心的依据。“乐”之所以会对人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就在于“治心”的作用上,乐的初衷就是使百姓养成正确的习惯、好恶,回归到人道的正路。
“经典”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历代的统治者运用于教化百姓过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经典的不同,培育着人民不同的精神风貌,那么用什么样的经典教化百姓、如何利用经典教化人民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并且随着大量古代文献的出土,为我国的古典文学、哲学、史学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并没有完全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但是在扩大研究领域方面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二、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古代文本的本意,在本意的基础上考究其现代意义,充分将古代的思想运用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珍贵,是由于其产生的历史人文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符合当时实际且具有普世的价值的思潮。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就要明确什么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的,什么是要在借鉴的过程中回避的。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之一,他在哲学、艺术及文学等方面都提出非常重要的观点。但庄子是反对积极入世的,这种观念是否会影响人民积极的人生观呢?庄子还强调顺世,这是否也会助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甚至制约人们努力改变现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庄子还主张安命,这达观的态度是又与宿命论有什么区别呢?庄子还主张人要淡薄名利,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不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当然,庄子所推崇的逍遥游究竟是逃避现实的托词还是一种高远的处世态度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澄清,庄子的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是成为误导。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提出的“八荣八耻”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中国传统文化随之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基于此,我们在解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可以有意识的利用好中国传统的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论语》中关于廉耻的论证,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现代化的阐释、给予新的定义,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服务。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得志,泽加于民”思想可以用来诠释“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我们就可以用韩非子的“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来诠释,并且可以加入荀子关于解除心灵之蔽的主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可以用墨子的生平经历来诠释,墨子生时勤劳,死后菲薄,还有他的弟子们也受墨子勤俭的行为影响,纷纷效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爱人若爱其身”,而《礼记·礼运》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者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更是中国人的理想。这些思想可用来诠释“以团结互助为荣”。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反对损人利己的力证。“诚”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庸》将“诚”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而“信”同样是儒家的重要德行,这些思想可用来诠释“以诚实守信为荣”。义利之辨则是先秦儒家的重要论题,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些思想可用来诠释“以见利忘义为耻”。韩非子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用来诠释“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墨子提倡节葬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素朴生活中的精神之乐也被千古传颂,这些思想可用来诠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个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范畴,把中国传统文化排除在外,更有甚者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对立的位置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中国的传统哲学,现在我们看来,这是不科学的。
马尔克主义哲学,首先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它要在中国发展必须要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的与中国相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必须融为一体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更好的把二者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我国的一些院校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加深了人文积淀,爱国爱民爱家的思想和以德立身的思想深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成才。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东南大学率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该校的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大力支持。从1988年开始,东南大学就开办人文素质讲座,十多年来,我国的很多的知名学者都到东南大学做过演讲,学校里的学生也会在课余的时间积极参与,既丰富了课余的生活又增长了见闻,获益良多。这种人文素质讲座,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专业技能不能给的精神上的富足。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也就是对先成人、后成才的实现。
最近几年,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以传统经典为主要的教学依据,分析讲解经典本身,释义经典的现代价值,使学生不断的提升滋生的文化修养,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道德情操和处世态度。
但是虽然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一些高校得到认可和大力支持,但是有些高校却仍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理工类的高等院校,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依然是比较保守的,不能创新。《中国教育在线》在2005年发表有关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数据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表示无所谓,20%中间派,10%的大学生真正对传统文化关心、热爱。显然,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兼爱、非攻等思想的熏陶,反而推崇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西化思想。这些思想使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空前艰巨的境地,在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加强和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充实和丰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8).
[2]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3]刘波.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
[4]朱桂青,刘小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因 素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