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中的舞蹈“多边形”

    刘胤廷

    【摘 要】舞蹈艺术诞生于周代的“礼乐制度”,从与诗歌、音乐三者并称为“乐”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魅力深厚的独立科目,它的普及性和参与性也越来越广泛。舞蹈“多边形”包括了舞蹈题材、体裁、主题的多样性,也包含了舞蹈文化本身的多面性,同样一个舞蹈,不同的欣赏者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个与舞蹈作品产生共鸣的心理点汇集在一起,成为欣赏者对舞蹈“多边形”的认识。双人舞《雏菊》是一次课堂实践,在这次实践后,调查记录了欣赏者对舞蹈《雏菊》的个人见解,从舞蹈语言的属性分析艺术欣赏中舞蹈内容呈现的多面化,关注艺术欣赏角度下舞蹈作品的完整性——由创造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总结归纳双人舞《雏菊》的创作心理,发扬舞蹈艺术的多方位独特魅力。

    【关键词】舞蹈;欣赏者;舞蹈语言;双人舞《雏菊》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093-02

    一、欣賞者说《雏菊》

    双人舞《雏菊》是在观看了电影《雏菊》①后用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曲《六月船歌》作为舞蹈音乐创作的女子双人舞蹈,道具是一束新鲜的黄白相间雏菊花。第一次展示是以视频(舞蹈教室录像)的形式公开在“艺术概论”课堂上放映,在任课老师的引导下,每位同学②在放映结束后谈论了自己的感受和舞蹈中最受打动或不太喜欢的部分,老师不仅对舞蹈进行了直观感受的描述,整体评价,也与我们探讨,询问了其中的创作动机、心理过程等。整个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对舞蹈《雏菊》文字、口头描述的情况下进行的。具体记录整理如下(部分内容有合并):

    同学A:她们选用雏菊花作为舞蹈道具很贴近电影主题,两个人的服装一黑一白象征着电影里的男女主角。整个舞蹈有三个段落,从开始的发展段落到中间高潮部分,再到两人最后的分开,高潮部分与其他对比明显。

    同学B:我最喜欢她们俩一人在中间自转,一人拿着花围着中间那个人在外圈转并做动作那一段,对结尾一人向后退,一人把手中的花束一朵一朵拆开撒下地面那一段不太喜欢。

    同学C:中间两个人有连续两次的一人松手,一人接住花的动作,最终雏菊花束还是落地了,花落的时候感受到女主角的无奈情绪,花束落地的声音对舞蹈情绪的渲染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同学D:在看过电影《雏菊》后再来欣赏这个舞蹈,难免会代入电影中的情节,跳出电影来看我感觉她们两人是一对姐妹,她们的友情从开始的“合”到最后的“分”,花落似友情破灭,再也回不去以前的情意。

    老师评价:看完你们的舞蹈很感动,起鸡皮疙瘩,我和有位同学相反,最打动我的恰好是你们结尾部分,一人撒花,一人慢慢向后退,我在你的眼里看到了闪烁的泪光,整个舞蹈很流畅,二人的动作配合连贯,抓住了电影里女主角的情绪。

    以上是大家看完视频双人舞《雏菊》的一些观后感,他们第一时间表达了最直观和真实的想法。在这之后对没有看过电影《雏菊》的一些欣赏者再次做了“感受采集”,在不对舞蹈有任何解说,连舞蹈名字都不提及的情况下,他们的回应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觉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可是舞蹈没有高潮,希望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第二类是这束花是友情或爱情的投射,在第一次分的阶段,两位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先后频差,既然是冲突,个人认为不仅可以出现频差,动作方向也可以是相反的,以加大冲突;第三类是看到舞蹈里有思念和爱情,舞蹈风格清新文艺,总体架构比较清晰,最后一束花凋落是亮点,但是感觉舞蹈很受音乐限制。

    “美只对心灵才开放,主体的审美态度(心理结构)在这里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③每个欣赏者在完整观看完双人舞《雏菊》后,以自身角度抒发感受,其中可以看出舞蹈欣赏经验越充足,主体能动性越强,越能在舞蹈语言中获取丰富、深刻的信息,反之,对舞蹈艺术的感知会弱一些,需要更夸张的动作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所有的欣赏者与舞蹈作品产生的心灵撞击汇成舞蹈“多边形”的边和棱角,创作者是舞蹈“多边形”形状模样的缔造者,艺术欣赏者为“多边形”勾勒出各式各样的线条,舞蹈“多边形”以更饱满立体的形态散发艺术魅力。

    二、舞蹈语言的属性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欣赏者都会倾注个人的想象走进艺术,走进《雏菊》。舞蹈语言从发生之初由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符号”经过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迁,不断抽象化、理性化进而升华成为“审美符号”。④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舞蹈语言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它与文字语言最大的区别是朦胧性,一个转身的动作可以是不忍,是拒绝,也可以是羞怯,所有情绪在舞蹈作品的主题下由编创者规范。舞蹈语汇由舞蹈演员的肢体作为媒介,经由空间和时间,形成可见的物质形态展现给欣赏者,因为受身体的限制,舞蹈不是再现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从连贯的舞蹈动作中感知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

    舞蹈语言有强烈的可感性,双人舞《雏菊》创作的原意是两个舞蹈演员表现同一个人,白衣服女孩视作黑衣服女孩的内心,雏菊花是爱情的象征,表现女主角在爱情里的期待、追随、绽放和破灭。在没有看过电影的欣赏者中,他们从舞蹈里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爱情的情愫,并不是具体哪一个舞蹈动作的作为,而是从整体的舞蹈语言中获取的,这充分体现了舞蹈语言的可感性,观赏者能够在审美对象里感知到情感、情绪。除了在双人舞《雏菊》中看到爱情,也有一些关于友情的呼声,这些观赏者更多看到两个舞蹈演员之间的人物关系,把道具花看作友情关系的比喻,舞蹈语言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温度,这个温度的区域是舞蹈语言表现性质的宽泛性。对舞蹈语言的理解与欣赏者当下心理倾向、艺术欣赏经验和舞蹈本身相关,舞蹈表达的宽泛性不仅因为舞蹈语言本身的特点,也包含在艺术欣赏中,审美是一项“自由活动”。除此之外,舞蹈语言还具有多效性,舞蹈演员的着装,舞蹈道具和舞蹈动作都是双人舞《雏菊》中的舞蹈语义,欣赏者从中解读到她们是一男一女的爱情正是因为衣服的颜色带给他这种联想。结尾处一人在前方从花束里抽走花朵洒落地上,一人用揉手(象征花落)动作直线向正后方退,在舞蹈结构上是对花(爱情)步步发展到结局的交待,在舞蹈内容里表现爱情梦的破碎,渲染悲伤的氛围,最后又回到了一个人孤单地等待,舞蹈语言承担着双重含义,发挥着它的多效性。“艺术作品结构中所标明的途径无论多么明显,鉴赏者都不可能与作者的意图毫厘不差”⑤,舞蹈语言有自己的独特属性,欣赏者在舞蹈动作构架的语汇感里带着个人主观情感体味舞蹈《雏菊》,他们的心声是雏菊花的养料,《雏菊》更加枝繁叶茂。

    三、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共鸣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⑥欣赏和创作是相通的,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欣赏者,创作需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切入,欣赏则应在艺术作品的引导下进行。艺术欣赏不是单一“看”“听”的活动,在观看双人舞《雏菊》时,欣赏者的大脑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再造、连接,也属于一种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依赖于欣赏者本身的个人修养和舞蹈见识,深厚文化底蕴的欣赏者就像舞蹈评论家,欣赏完舞蹈后在第一时间记下舞蹈中最深刻的点,把与舞蹈“直面相见”产生的火花点作为舞蹈评论的触发点,再理性客观地表达欣赏者对舞蹈的感受。当代著名舞蹈理论学者胡尔岩老师,在观赏了由范东凯和张建民编创的舞蹈史诗《长城》后,写下一篇舞蹈评论“《长城》:一个新的高度”,文章发表后,两位编导对胡尔岩老师说他们会永远保留这篇文章,并不是因为对《长城》的高度肯定,而是对《长城》恰如其分的分析。艺术创作后的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反馈,它投射在作品之上,使得作品《长城》更加丰满,帮助创作者自省。欣赏者与艺术家的共鸣,也是百花齐放的声音,再好的作品也会有人不喜欢,再不好的作品也会有人追赶,成就一个作品需要各种声音,它们是艺术欣赏中的凹凸面,形成艺术欣赏的完整性。欣赏者与艺术家在欣赏中产生心灵沟通,会发现同样的作品在不同阶段观看会有新的感受,留在欣赏者心中时间越长的作品越有深入人心的意味,传承价值更高。像是1895年首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作品流传至今一百余年,依旧有许多知名团体在复排、演出。欣赏者与艺术家手下的“天鹅”产生浓厚的情感,他们共同创造了作品的完整性,在时代的更替中,其“完整性”也被赋予时代的色彩,不变的是观众依旧在艺术欣赏中寻找心中的“天鵝”,投入艺术家的舞蹈世界。

    四、结语

    双人舞《雏菊》是一次珍贵的课堂实践,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成果,在舞蹈结构上它不算完整规范的双人舞,但整个创作过程和欣赏者对于舞蹈的评论使舞蹈《雏菊》展现出它的多面性,从而看到舞蹈欣赏下的“舞蹈多边形”。舞蹈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人的肢体去表达各类情感、各样精神,每一份情绪透过舞蹈演员感染着欣赏者,舞蹈有魔力,有磁性,是艺术家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作品是纽带,使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永不分家。

    注释:

    ①我们班课下独自观看了老师分享的电影《雏菊》。

    ②除了与我一起完成双人舞创作的同学,其余同学系音乐专业,分别是声乐和乐器。

    ③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219页.

    ④刘珵艺.符号学视阈下的舞蹈语言特质研究[D].深圳大学,2017,导师赵艳教授.

    ⑤凌继尧.艺术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28页.

    ⑥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印刷版,第281页.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印刷版.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4]凌继尧.艺术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