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理 满足期盼
吴彩霞
阅读案例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游戏中男孩子穿着裙子玩玩很正常,没有必要干预,原因有三。
第一,对新游戏材料的好奇。案例中说“最近,我们为班级表演区购买了很多新裙子,孩子们每天都喜欢去游戏”,可见,丁丁穿裙子游戏,是受新鲜游戏材料的吸引,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很正常。一般来说,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初期,孩子们都会非常喜爱,不停摆弄,丁丁“一连几天都去表演区穿裙子”就是对新游戏道具的好奇,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第二,以游戏满足心理需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妮科特将游戏称作“生活的第三领域”,可见,幼儿游戏是具有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作用的。丁丁在游戏中穿裙子,说明他可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囿于传统观念,在生活中无法被满足,就通过游来满足,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满足心理需求的游戏的环境。
第三,表演需要。从案例看到,丁丁一连几天去“表演区”穿裙子,“追着女孩子一起游戏、表演”,可见,丁丁是在表演区穿裙子和女孩子们一起“游戏、表演”,他穿裙子是为了表演需要,很多艺术大师,比如梅兰芳先生,不也是反串角色表演吗?
但当我将案例与身边的人分享,提出“男孩子能不能穿裙子”时,得到了“能”和“不能”两种答案。认为“能”的人说:“肯定可以啊,不影响到别人就行了。”“男孩穿裙子很正常,凭什么女孩就可以穿男孩的裤子,而男孩不可以穿女孩的裙子,太不公平。”“我兒子小时候我也给他穿裙子玩过啊,还给他扎上小辫子去照相馆拍照片,他现在成了一个阳刚气十足的大小伙子。”
认为“不能”的理由是:“男孩就应该有男孩的样子,男孩穿裙子,是心理畸形。”“男孩子穿裙子是性取向有问题,必须制止,不能让他穿。”“3岁时,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产生,这个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他穿裙子,否则会产生错误的性别认知。”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可以看出我们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凭直觉简单判断,容易非此即彼。我们不妨再来认真审读一下案例:表演区刚买了很多新裙子;当男孩丁丁穿裙子时,老师引导他穿奥特曼的衣服;引导无果后老师退步了,可看到丁丁一连几天去表演区穿裙子,老师困惑了。
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不能只凭一个情境,而应该多方了解,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做出一个相对适宜的决策。
当老师发现丁丁在游戏中喜欢穿裙子之后,应该仔细观察丁丁日常的行为习惯:丁丁着装有没有女性化倾向,他平时玩的玩具是男性化玩具还是女性化玩具,他的语言、行走姿势等是偏男性还是有女性化倾向。如果丁丁穿裙子只是在表演区的游戏当中,平时并没有这样的倾向,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只是通过游戏满足好奇心。如果丁丁平时的穿着、游戏、玩具,他的语言、行为方式等等都有女性倾向,那么就要结合其家庭环境及教养情况,来分析他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期盼与心理需求。比如,丁丁家是否从小把他当女孩养育?是否家里有妹妹,大家都关爱妹妹忽略了他,让她羡慕妹妹,希望获得成人的关注?是否因为偶然穿裙子的行为获得了成人的赞扬与强化?是否是在模仿影视剧中的情节等等。
通过日常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之后,教师应该能够分析出丁丁在游戏中穿裙子的背后有怎样的心理需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适宜的介入。
首先,满足丁丁的好奇心。如果丁丁平时没有女性化行为倾向,只是因为表演区新投放了裙子而好奇想试一试,那就满足其好奇心,让他继续在表演区穿裙子,直到他好奇心得到满足,选择其他角色表演为止。
其次,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如果丁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引发了游戏中的行为,那么我们得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不再将其当女孩子养,对孩子更多关爱,不作行为负强化,让丁丁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最后,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无论丁丁的行为属于正常行为还是性别模糊倾向,幼儿园都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性别意识教育。比如开展“父教”活动,让爸爸多带孩子活动,改变幼儿园女教师多男教师少、孩子们阳刚气不足的状况。也可以通过看一些绘本、电影等文学作品让男孩子们感知男性的力量,唤醒其阳刚之气。
一般认为,儿童到6岁以后才能掌握性别的恒常性,因此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形成正确性别认知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当然,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孩子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向去培养,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做的是支持孩子顺应自己的内心,长成他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