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芷江受降与南京签字的关系

    杨王慧

    摘要:中国战区抗战胜利受降签字地点的确定较为波折,地点从江西玉山改到湖南芷江后又改到南京,期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芷江受降与南京签字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解析了抗战胜利受降签字两次地点改变的原因。

    关键词:抗战;芷江;南京;受降签字;地点改变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9-0043-03

    1945年8月10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规定,照会中、美、英、苏四国请求投降。8月15日,中国政府行政院外交部正式接获日本投降电文。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最初指定的投降地点为江西的玉山,然而两天之后的8月17日晚,蒋介石电告冈村宁次受降地点改在了湖南芷江,并于次日再次电令冈村宁次对降使飞往芷江的细节进行规定。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来到芷江投降。在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上,日方献交了百万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这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标志。8月22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再次对外发布消息:降书签字将在南京举行。短短一周,中国战区受降签字地点改变了两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笔者将从历史档案、民国报纸、受降亲历者的回忆文章去还原和解析。

    1受降地从玉山改为芷江

    在接到日本正式投降电文当天,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致电南京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其所属军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遵照六项投降原则,并令其派代表至玉山接受指示。此电文由中央广播电台及政治部军用广播电台以中日两国语言向全国广播。此外还印成传单,连同《告陷区同胞书》由航空委员会的8架专机向各小城市和沦陷区散发。那么,国民政府为何最初会指定玉山为受降地呢?有利因素主要为两个方面:(1)中日双方联络人员曾有过玉山和谈约定。1945年初,为了达成日华和谈的目的,今井武夫曾同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驻沪联络员张叔平取得联系,约定8月初在玉山会谈。(2)玉山距南京和上海比较近,能够快速达到军事上控制京沪地区的目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即建议将陆军总司令部推进至江西上饶地区,日军代表至玉山投降后,由第三战区官兵就近前往接收南京。此建议得到了冷欣的肯定,并且何应钦也表示同意,于是向蒋介石提出该建议。

    8月17日冈村宁次给蒋介石复电,遵派代表今井武夫等三人乘飞机至杭州等候命令飞往玉山。而蒋介石于当晚收到复电后再电冈村宁次:玉山机场目前不能使用,改湖南芷江机场,何时起飞,另行通知。原来,当日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在盟军参谋长、在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的建议下,把受降地点改在了湖南芷江。重庆《时代精神》杂志社出版的《时代精神》1945年第4、5、6期合刊《芷江受降记》中写到国民政府选择芷江作为受降地点,具有双层意义。(1)芷江为日军丧师折众进攻未逞之重镇,是年春夏的湘西会战为我方转胜起点,芷江象征八年艰苦抗战宣告胜利;(2)芷江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廣大机场银翼相接,极为壮观,城郊新车奔驰,新装备战士荷枪站立,一派朝气,日人见此,必凛于中国实力,而有所戒惧。[2]从历史的角度说,芷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芷江保卫战的胜利集结了国民党20多万优势兵力,有利于受降安保工作的进行。中日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又名芷江保卫战(日方称之为芷江作战或芷江攻略战)。日方以坂西一良为总指挥,投入兵力8万多人。中方以何应钦为总指挥,投入兵力20多万。国民党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10集团军等共9个军26个师迎击日军。新六军作为总预备队由缅北空运到了芷江,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也参与了芷江保卫战中的立体作战。芷江保卫战最终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此后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2)芷江基地有动摇日本皇室尊严的震慑作用。1944年日本1号作战计划扫清了中国战场大部分的中美空军基地,而日本本土却仍然遭到袭击。1945年2月25日,砰然一声巨响,中美空军混合大队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炸中了防卫严密的日本皇宫,引起世界各界一片混乱。炸弹虽然没有造成多大的破坏但却动摇了日本皇室的尊严[3]。东京大本营对此大为恼火,极力想找出这支空军的基地并将它摧毁。1945年春天,日本军方锁定目标——芷江空军基地。全面抗战爆发后,芷江机场经过两次扩建成为远东盟军第二大军用机场,是拱卫重庆以及西南腹地的要塞,同时也是战略反攻的桥头堡。(3)芷江有优于玉山收复首都南京的条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这一周内,日本陆军头目仍不愿承认失败,尚存一定的战斗力。南京城则相继发生了军统特务周镐事件、伪军任援道打着蒋介石旗号准备接管南京事件。此外,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也贴出告示准备进入南京城。驻扎在玉山周围的第三战区军队,在整个抗战中战绩不佳且部队处在浙赣闽边区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徒步行军至南京时效上不占优势。而芷江位于全国的中心地带,空运部队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当日即可达。最终蒋介石以玉山机场大雨过后不能使用为由决定将受降地点改在芷江,并由在缅北取得赫赫战功,使日军丧胆,有了“森林之虎”“华军的利剑”之美誉的新六军从芷江基地空运至南京实施接防。因而芷江得以取代玉山,成为承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从战争胜利走向受降接收最重要的一环。

    2芷江——中国战区受降典礼

    芷江被指定为中国战区的总受降地之后,蒋介石再次电令冈村宁次,对日本降使飞往芷江的细节进行规定:代表5人为限,于21日早晨乘飞机自汉口起飞,经常德上空到芷江,机翼需各系一条4米长的红布条以便识别。还规定了降使需携带投降区内日军战斗序列兵力位置表册。电文对降使飞机飞行高度、与机场塔台联系的波长呼号,降落顺序也进行了规定[4]。8月18日,中国政府在芷江成立了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由新六军廖耀湘部负责。8月20日,中央通讯社昆明向外发出官方通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将于二十一日在芷江举行”。当晚何应钦带着在重庆核定好的《降书》和《中字一号备忘录》由重庆飞往芷江。

    8月21日上午11时15分,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的飞机由盟军飞机一前两后押解到了芷江机场并顺利降落。下飞机后今井武夫一行坐上了插有白旗的美式吉普车。下午3点到5点,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芷江七里桥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第五大队的营房举行。芷江受降一共办理了三件事:一是日方向我方献交了百万侵华日军在华的兵力部署图,这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表示,为实施分区对日缴械提供了依据。二是中方将投降命令书“中字一号备忘录”交给日方,今井武夫在认真阅看后,在受取证上签字并盖章。第三是确定了首都南京的收复时间为1945年8月26日至30日。

    以日军献交兵力部署图为标志,芷江受降从东方礼制上实现了对日受降实质工作。8月22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从昆明迁到芷江,并对外发布我方不待降书签字即行接收,各线部队迅速开赴各地收复失地。另一边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全天召开军事会议,研究部署受降工作。

    21~22日,何应钦从魏德迈处获悉降书签字改为南京后致电请示蒋介石。何应钦认为“惟在敌势力之下,诸事进行必感困难,经研究结果,似以仍在芷江较为妥当。”[1]得到的答复是签字地点已决定改在南京。8月22日,重庆政府吴国桢次长在外国记者招待会上对外正式发布了降书签字将在南京进行。由于此时降书签字时机并未成熟,因而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分成了两个阶段进行。8月21日芷江受降和9月9日南京签字。在中国陆军总部1946年5月出版的《中国战区受降报告》中,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筹备经费分成了两部分。一为芷江受降部分,筹备及接待花费共计16151290元,陆总接管后花费2502730元。二为南京签字部分经费为2869541元,南京前进指挥所花费1172628.8元。芷江受降筹备以及典礼的费用为南京签字的4倍多足见规格之高与重视程度。

    今井武夫在芷江的3天52小时中,中国陆军总部两次派相关人员对今井武夫进行问询,其中很关键的一点便是在京沪地区的机场情况。8月23日,何应钦召见了今井武夫对他进行了九分半钟的训诫,并交给他中字2至5号备忘录告诉他可以启程返回南京。一同飞到南京的人员还包括了中方代表孙桐岗、陈昭凯等4人。随着陆军总司令部的迁入,芷江成为全国受降工作的总指挥中心。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迁入湖南芷江办公期间,处理了几乎所有对日受降工作细节,留待南京的只剩下不到20分钟的签字仪式。

    3新六军接防南京与“三九良辰”降书签字

    今井武夫和中方随员走后的两日,8月25日何应钦派驻芷江的空军司令张廷孟飞往南京视察机场。8月27日下午,冷欣率领南京前进指挥所官兵159人及新六军先遣部队从芷江起飞降落到了南京光华门外大校场机场的跑道上。9月4日,国民政府在芷江成立了接收委员会。实行先军事后行政、先中央后地方、先关内后关外的接收办法。9月5日,新六军开始正式从芷江空运至南京。9月8日新六军廖耀湘部队成功接管南京,当日何应钦乘坐美龄号专机从芷江飞赴南京,准备主持第二日的日本投降签字典礼。

    中国战区降书签字地点从湖南芷江改在南京,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8月下旬,日本使节还在马尼拉与盟国会商投降事宜,中国战区降书签字时机并未成熟。二是因为蒋介石念及南京为国民政府首都且抗戰期间大屠杀曾让南京30万同胞罹难,需要一场神圣的仪式告慰在抗战中伤亡军民在天之灵。三是芷江受降获得了在沦陷区设立十六个前进指挥所的权利,中方得以“合礼法”地迅速推进收复失地,使南京签字具备条件。

    中国战区降书签字仪式的时间确定也是一波三折。蒋介石最初估计的降书签字时间约为9月4日到5日。后由于天气原因,日本向盟军投降签字时间由原定的8月底推迟到了9月2号,因而中国战区的签字仪式曾一度定在了9月6日。后又由于9月4芷江天气恶劣,新六军从5日才开始由芷江运往南京。最终南京签字的时间落到了在9月9日上午9时。由于种种偶然,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举行之时落在三个“九”字相遇的时刻,寓意着整个民族的“三九良辰”。

    整个仪式20分钟即宣告完成,受降席位居上首,投降席位居下端。何应钦将日军降书交付冈村宁次阅读签字,9时6分,何应钦用毛笔签字毕。9时8分,何应钦将蒋中正第一号命令交参谋长转送冈村宁次,冈村宁次再于受领证上签字盖章。最高统帅第一号令规定“在中华民国(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蒋委员长投降。”9时15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出会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中华大地上横行了14年的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打出白旗来到芷江投降。在芷江进行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上,日本侵略者更是自甲午海战以来首次坐在战败者的席位上听候中国的命令。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在芷江依据日本兵力分布情况划分了十六个分降区和101处缴械点。南京签字则是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的条款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当时半壁河山处于沦陷状态的中华大地,如果没有芷江受降和从芷江空运前进指挥所官兵以及新六军至南京接防,南京签字仪式不会如此顺利举行。而如果只有芷江受降没有南京签字,对日受降又缺少了必要的法律性文书依据。因此中国战区的整个受降工作经历了芷江受降到南京签字再到分区缴械三个阶段。芷江受降是基础、南京签字是芷江受降的延续,分区缴械是落实。中国战区受降地的两次变化以及两场仪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战区受降格局作用的结果。他们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承前启后,相互支撑才使得全部受降任务得以完成。然而在这场民族的受降盛典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将在抗战敌后战场中抗击了60%日军的中国共产党排除在外,独吞胜利果实。仓皇接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也为日后国民政府走上彻底失败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吴和平.论芷江受降的历史地位:与卢彦名等商榷[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3):47-53.

    [2]谢志贤.芷江受降与“洽降”辨析:论芷江受降非“洽降”[J].文史博览(理论),2016(11):10-12.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M].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向国双.芷江受降[M].长沙:岳麓书社,1997.

    (责编: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