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足球的异化现象

    李新威 李薇

    摘 要:从异化视角分析我国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认为校园足球是为提高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普及、提高足球知识与技能,在普通学校开展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活动,职业体校、足球学校等类别的体育部门下属专业体育运动学校的足球运动不属于校园足球范畴;校园足球异化实质是目标异化,校园足球异化类型包括责权分配异化、舆论异化、参与主体异化;责权分配不均衡、非理性社会期盼以及布点学校具体工作的落实问题是校园足球异化的主要原因。针对异化现象产生原因,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对校园足球长期良好发展提出对策。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校园足球;足球异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G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5-0045-04

    Abstract: By applying literature methods, the authors analyzed contradiction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ien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campus football is a nationwide teenager football activity carried out in common school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hysical health level of teenagers all over China, cultivate enterprising and cooperative sports spirit, as well as popularize and enhance football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fessional sports schools subordinate to sports departments under the category of football school and such are not in the scope of campus football; the nature of campus football alienation is objective alienation, while types of campus football alienation include responsibility and power distribution alienation, public opinion alienation, and participating subject alienation; unbalanced responsibility and power distribution, irrational social expect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specific work done by activity involving schools, are main causes for campus football alienation. Aiming at the caus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measures for the long-term benign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n terms of management, society and school.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ampus football;football alienation;China

    2009年,我国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启动。一时间,校园足球成为体育界争相关注的事物。从小学足球操到山东省暂停大学生篮、排球联赛重抓大学生足球联赛,再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举行的各级青少年足球培训、比赛,火热程度可见一斑。作为以学校为依托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场地稀缺、资金不足、专门师资力量薄弱等。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加强校园足球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力度、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意见》的出台既是对2009年以来全国校园足球工作力度的加强,也为解决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凸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校园足球的开展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夯实中国足球运动的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承载了重大的责任。然而,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成功与效率无益于事物发展。校园足球,有学者戏称为我国的“足球大跃进”,发展过程中会有诸多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校园足球持续良好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从“异化”这一哲学概念的视角分析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发展中的矛盾,以期为校园足球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校园足球概念解析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明确可以更好指导理论与实践层面工作的开展。目前,部分学者将校园足球定位在中国足球改革的突破口、崛起的新希望,过于强调促进中国足球发展,与校园足球本身内涵相违背。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配套活动,校园足球本质是为提高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开展的活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将活动宗旨定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发展足球仅作为附属目标与功能。明确校园足球概念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职业体校、足球学校等专业体育运动学校的足球运动是否属于校园足球范畴?有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校园足球的真正开始是20世纪60年代业余体校和体育中学足球班的建立[1]。此观点将职业体校、体育中等学校等的足球运动纳入校园足球范畴,放在校园足球真正起始的高度。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以来全国各布局城市、布点学校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属于体校、足球学校或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因此,2013年《意见》将体校、足球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等的足球运动纳入校园足球范畴的合理性值得商榷[2]。从字面意思看,校园足球可理解为“校园中的足球”,体校、足球学校等的足球确应属于校园足球范畴,但是这样的界定不一定科学,与体育不是“体育”一样。校园足球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精神,为贯彻《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的活动,产生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年下滑之势不能遏止的背景下。体校、足球学校等隶属于体育部门,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的布点学校并未包含体校、足球学校,职责分工也表明体育部门的职业体校、足球学校等类别的专业体育运动学校的足球不属于校园足球范畴。2013年《意见》将职业体校、足球学校等类别的专业体育运动学校纳入校园足球并做重点培养不具合理性。

    综上所述,认为校园足球是为提高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普及、提高足球知识与技能,在普通学校开展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活动。体育部门下属的业余体校、足球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等的足球不属于校园足球范畴。应指出,校园足球不是振兴中国足球的良药,它虽能增加足球人口,但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3]。校园足球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正如训练手段与训练目的的关系,增强学生体质是校园足球的最终目标,由其宗旨和指导精神决定,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仅仅为了让学生爱上足球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有违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 校园足球异化现象

    异化概念在体育领域早有所见,如《竞技运动异化论》对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深入透彻分析。各种异化论观察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与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诸异化论中的异化概念都具有相同的异化结构,即结构统一性,表现为主体产生的客体脱离主体成为独立存在并与主体相对立,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反过来支配主体[4]。异化状态只能被理解为非异化状态的缺失,每一种状态都是另一状态的参照[5]。正如我们感觉到“冷”因为知道什么是“热”,我们意识到“热”因为我们经历过“冷”,“冷”与“热”互为参照。马克思的思想将人类劳动的根本出发点定性为“善”,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劳动这种“恶”的扭曲表达了从“善”的起源向“恶”的现实转化的趋势的异化概念[6]。校园足球的异化表现为一种非异化状态的缺失,即“善”的缺失。校园足球的异化结构为:校园足球主体(“善”的校园足球)对象化了的客体脱离主体独立存在并与主体相对立,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反过来支配主体。“善”的校园足球指符合校园足球活动宗旨和指导精神的,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第一要义,这由其指导精神与宗旨决定。校园足球成为不同于它本身的另外的事物,客体脱离主体独立存在并反过来支配主体,阻碍主体发展。不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而是培养足球精英,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学生而是绑架学生兴趣。异化的校园足球中人与其产物的关系发生异化,校园足球作为人的劳动创造对象化了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作为主体的人,人(学生)在其中不是感到快乐、轻松、自由而是在训练比赛中感到紧张、焦虑,不是自愿参与而是被强迫。

    3 校园足球异化现象的本质及类型

    校园足球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手段,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自身作为手段的价值。校园足球具有功能的多样性特点,除了培育个性、推进素质教育、普遍增强青少年体质、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夯实中国足球运动基础等功能之外,校园足球活动还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体育领域改革继续前行的一个有效“支点”[2]。当然,这是作为“善”的校园足球的功能。异化的校园足球忽视了培育个性、推进素质教育、普遍增强青少年体质。可以说,校园足球异化的本质是目标的异化,表现为主体(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对象化了的客体(以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并对主体产生影响。目标的异化致使校园足球与指导精神相背离,阻碍主体最终目标的实现。校园足球的异化本质可以从其异化现象的类型理解。校园足球异化现象类型主要包括责权分配的异化、舆论的异化、参与主体的异化等。

    3.1 责权分配的异化

    责权分配异化是教育、体育部门的责任与权力的不均衡。校园足球是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协同开展的活动,两部门之间存在责权分工问题。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来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责任分工中责任主体为教育部门。当前校园足球活动是在各试点学校开展,活动的主体——学生存在于学校之中,那么教育部门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管理者,承担培养学生工作大部分的责、权、利,而体育部门只能处于从属地位[7]。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权利的主体掌握在体育部门。最明显的是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设在体育部门内部。虽然校园足球办公室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成立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本没有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直接参与日常工作,也只是在有大型活动的时候邀请一下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而已[8]。责任主体在教育部门,权利主体则在体育部门,两部门间联系松散、政令难行,由此产生诸多问题。

    3.2 舆论的异化

    互联网的发展越发显得舆论是一股非同小可的力量。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社会化媒体为特征的媒介化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时代[9]。舆论是把双刃剑,对校园足球的发展既有宣传、推广校园足球的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异化的社会舆论过于把校园足球当作中国足球崛起的希望,将学校当作足球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套上沉重的枷锁。校园足球活动启动后,像《强推校园足球只会让孩子恨足球》[3]这样的文章少之又少,专家们对如何将校园足球打造成我国完美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中国的“C罗”、“梅西”、“贝克汉姆”绞尽脑汁,对校园足球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无动于衷。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说:“足球作为集体项目在学校开展,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学会遵守纪律和尊重他人。他们中会有人成为中国的足球明星,而其他人会成为优秀的中国人。”异化的社会舆论忽略了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校园足球的价值而只关注未来中国足球的崛起与中国足球明星的培养。

    3.3 参与主体的异化

    有研究对全国28所布点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仅有5所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比赛的同时开展了其他相关的足球活动,而另外23所布点学校只是纯粹的派出学校足球代表队参加校园足球比赛,无其他任何与足球相关的学生活动[10]。在大部分试点学校中,校园足球仅仅被简单地认为就是组一个球队,参加校际比赛,有些学校在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的驱使下为获得优异成绩,只关注球队技能的提高,对广大学生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并不积极,面对校园足球主体的校内足球活动开展严重不足[11]。这是校园足球目标异化的微观表现,即仅强调少数精英球员足球技能水平的提高,忽视广大学生的参与,未发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功能,与校园足球活动指导精神相违背。需强调,校园足球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其总目标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我们说不应忽视广大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参与是基于校园足球活动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的前提,不应只重视校园足球夯实中国足球运动基础的功能。

    4 校园足球异化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4.1 校园足球异化现象的原因

    校园足球的异化既有社会又有自身原因,其诞生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异化原因的复杂性。对异化原因的探寻,需深入到异化现象的本质——校园足球目标的异化,追根溯源。管理部门责权分配问题、非理性的社会期盼以及布点学校具体工作的落实问题等是造成异化的主要因素。首先,责权分配不均衡既是异化的具体形式亦是异化的重要原因。校园足球领导小组的权利主体在体育部门,带有浓厚竞技主义与锦标主义色彩的体育部门重提高、轻普及,重比赛、轻参与。对校园足球的价值定位更倾向于足球人才的培养和中国足球基础的夯实,对校园足球4级联赛体系的重视更胜于学校其他足球活动的开展,甚至将非校园足球范畴的业余体校、足球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等纳入校园足球活动。教育部门仅仅起到协调配合作用,且两部门间联系松散,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权利主体的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最终导致校园足球目标的异化,即主体(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对象化了的客体(以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反过来支配主体,影响主体发展。

    非理性的社会期望对校园足球的异化具有重要影响。足球在我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运动,但中国足球成绩总是令人大失所望。21世纪日本足球的崛起与中国足球在低谷徘徊成了鲜明对比,2008年奥运会中国金牌榜第一与中国足球仍旧低迷的落差,人们对中国足球冷嘲热讽,叹其不争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国足球要振兴、崛起,重回亚洲霸主地位的期望,这种期望甚至成为执念。“中国梦”提出后,社会各界将足球放在与“中国梦”同等的高度,认为“足球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国人对中国足球崛起的热切期盼。近年来中国足球界正经历寒冬,一败再败的战绩让人毫无希望,假球、腐败、赌球等问题除之不尽,中国足球似乎要完了。基于国人“足球梦”的执念,校园足球无疑代表了希望。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校园足球:中国足球救赎之路》,文中写到:“中国足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问题是,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中国特色,走什么样的道路才有希望?答案只有一个:校园。”[12]人们期望通过足球进校园让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实现中国足球对自身的救赎。强烈的非理性社会期望对校园足球的异化产生重要影响,异化后的校园足球更倾向于足球人才的培养与中国足球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非理性期盼的需求,非理性期盼对异化的校园足球的积极态度又加重了异化程度,如此循环往复,相互影响。

    校园足球目标异化最直接的原因是布点学校具体工作的落实问题。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开展中仍存有场地稀缺、资金不足等问题,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足够的专门师资和资金支撑,对工作的开展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学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将人力、财力投入到少数人才的培养上,仅仅组建一支足球代表队,无任何其他相关的足球活动,也有学校积极性不高,往往敷衍了事。诸多原因使得广大学生不能参与,学校具体工作落实难,直接造成参与主体的异化,最终导致校园足球目标异化。

    诸异化原因背后均有一个相同要素——锦标主义。管理层面的权利主体锦标主义最为明显,非理性社会期盼、布点学校工作落实难的问题中往往也有迹可循,这与我国根深蒂固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息息相关。

    4.2 解决校园足球异化问题的对策

    1)管理层面。平衡体育、教育部门责权分配;不以学生足球比赛成绩论英雄,强调重在参与,完善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奖励制度,突出广大学生的足球活动参与,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校园足球活动参与度、竞赛成绩等诸因素共同决定的评估体系;建立校园足球监督机制,重点监察布点学校足球活动开展情况;大力宣传校园足球活动的指导精神和宗旨,提高人们对校园足球的认识水平。

    2)社会层面。媒体应积极配合管理层面宣传校园足球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作用,转变人们对校园足球认知观念,突出校园足球的身体教育价值;深入对校园足球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而不是一味追求青年足球精英的培养),实现校园足球价值的最大化。

    3)学校层面。加强学校足球相关活动开展的积极性,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开展广大学生的足球活动;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自主开发适合广大学生的多样化的校园足球活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中认识足球,而不是在学习足球技能中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 刘志云,王慧琳,任万勇. 增长模式:从“校园足球”开展看“全国学校足球运动联盟”建设态势[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4):277-280.

    [2] 贺新奇,刘玉东. 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108-113.

    [3] 杨华. 强推校园足球会让孩子们恨足球[EB/OL]. http://edu.gmw.cn/newspaper,2014-08-03.

    [4] 周爱光. 竞技运动异化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奥尔曼. 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 王贵贤,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黄璐. 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239-242.

    [7] 李卫东,何志林.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1(3):106-108.

    [8] 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9] 周葆华.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研究:概念、议题与创新[J]. 南京社会科学,2014(1):115-122.

    [10] 李进. 基于学校功能视角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1] 董众鸣,龚波,颜中杰.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91-94.

    [12] 张晨,李伟. 校园足球:中国足球救赎之路[N]. 中国教育报,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