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大工程推动跨越发展

    文建平

    广安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城镇提升、创新开放、脱贫攻坚、民生幸福、美丽广安”六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产业倍增工程由产业兴区向经济强区跨越

    加快構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四大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聚焦高新技术,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产业新高地。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一是要创新园区建设模式,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开发,做大做强发展平台。二是要突出高新产业发展,加大“院企地”合作,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发展,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三是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川马电子、深圳泓任智慧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确保尽快达产见效,同时,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保标准高、投资密度大、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落地建设。四是要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重点推动“小转企”“企转股”“股转市”,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企业群。

    ——聚焦现代服务业,成为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聚集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提档升级传统服务业。一是打造双百组团城市中央商务区,以主城区为核心,官盛新区为拓展,城区品质提升为抓手,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特色商务、休闲购物、文化娱乐等业态,打造一批品质高端的休闲娱乐购物中心,建成一批现代时尚、富有特色的城市商圈。二是做强现代物流,依托远成广安智慧物流城,大力发展关联产业,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建成川东渝北物流枢纽。三是加速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区”建设,以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为突破,实现电子商务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四是培育发展现代金融,依托省级金融示范区建设,加快区信用联社改制步伐,扶持做强广安思源农村商业银行、广安恒丰村镇银行等金融企业,加快形成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多门类、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充分利用渠江、官盛湖、凤凰山、青龙湖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养老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康养产业。

    ——聚焦农旅结合,争当现代农业全省标杆。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大农旅结合力度,整体规划乡村旅游,整合产业基地、农民新村、水利工程、自然生态等资源,对农村秀美田园风光、特色种养产业、多彩民间文化、传统制作工艺等进行整体综合开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一批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做优“4+2+N”产业,到2020年,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6万亩以上、优质蔬菜基地17万亩以上、龙安柚基地2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66万头以上。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聚焦文化创意,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产业。将文化创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做好渠江旅游休闲文化文章,科学编制渠江文化产业规划,整合沿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肖溪古镇、石笋古街、恒升丰乐古郡、龙台古街等保护开发力度。二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三是实施“文化+”计划,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体验园,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体育等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城镇提升工程由功能完善向产城融合跨越

    坚持以人为核心,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官盛新区和花桥片区为次级发展中心,特色集镇、幸福新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提档升级主城区,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以滨江路和城区棚户区改造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更加文明有礼、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高位建设官盛新区,建成现代滨江新城。秉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总部经济、滨江商务、凤凰山旅游休闲、临港都市产业园、凤凰半岛高档居住、东安半岛生态旅游六大功能区建设,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

    ——协同发展花桥片区,培育次级发展中心。精心做好片区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城镇风貌等专项规划编制并加快实施,吸引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场镇集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打造精品特色村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成一批特色明显、功能完善、人口聚集、带动能力强的城镇集群。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建设思路,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位一体”推进新村建设。

    创新开放工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发展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绩效考核、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司法责任制、货币化安置等10大类186项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特点的开放路径,把先行先试引向深入。

    ——深化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渝广、深广、津广等区域合作,加快建设深(圳)广(安)合作产业园,加快融入成渝城市群,加强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产业转移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

    ——优化服务环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加大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最大限度地压缩裁量权空间,提高工作效能。强化贴心服务,营造重商亲商氛围,使广安区成为政策洼地,让国内外企业家集聚广安区、扎根广安区。

    脱贫攻坚工程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围绕“2016年摘帽、2018年脱贫、2020年奔康”目标,深入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和“17个专项方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加快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突出“一村一品”,确保每个贫困村形成1-2个长效产业。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短平快”增收产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貧困户+市场”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美丽家园。结合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统筹集中、完善配套、产业跟进”原则,统一规划实施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实施政策兜底,筑牢保障防线。严格执行农村低保线和国家贫困线“两线并轨”政策,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有效遏制因病返贫。完善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有效遏制因灾致贫返贫。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深化结对帮扶,推动精准扶贫。健全区级领导包乡镇、联系部门包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包贫困户责任机制,层层压实帮扶责任。构建常态帮扶机制,坚持全面覆盖、全程帮扶、精准施策,不漏一户、不掉一人,不脱贫不脱钩。

    ——突出乡风文明建设,树立新风正气。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的好氛围,奋发有为的好风气。

    民生幸福工程由解困优先向普惠共享跨越

    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动民生保障大提升。每年承诺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推动出行环境大提升。争取规划实施兰渝支线二线建设和广安到重庆动车组,配合推进达渝城际铁路支线、镇巴高速、绕城高速建设和渠江达州至广安航道改建,建成通用航空机场,建成渠江官盛大桥、大龙大桥、方坪大桥,规划实施渠江化龙大桥、白马大桥、石笋大桥,畅通对外大通道。完善区内交通网络,推进区内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形成“五纵七横两环五连接”城乡交通圈。

    ——推动治水能力大提升。积极推进亭子口水库渠系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全民和七一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建白市黄桷水库,启动石笋龙孔寨水库、花桥水库等新改扩建工程,建成郑山万吨水厂,完成恒升水厂二期、花桥万吨水厂扩建工作,提高全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重点堤防工程,完成渠江官盛大桥至羊角滩堤防工程和肖溪河防洪治理工程。

    ——推动社会事业大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机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医疗救治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严惩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推动平安建设大提升。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全力抓好安全生产,提升减灾救灾能力,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美丽广安工程由生态保护向绿色发展跨越

    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让广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筑牢生态环境屏障。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级生态区。

    ——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降低PM2.5、PM10等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洁净水”行动,强化饮用水源和良好水体保护;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引导干部群众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构筑大环保格局。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产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