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供给
曹中育
【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引入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在分析群众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供给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期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实践能力和占有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文化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群文;供给;需求;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类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满足物质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后,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需求发展的阶段。有需求就存在供给,随之就会产生供求关系,而群众文化的供求关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关系之一,也是能否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的关键所在,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需求是指:群众对文学艺术鉴赏的需求、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的需求、对文学艺术培训的需求、对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等。
群众文化的供给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所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和培养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骨干、开展文化艺术辅导、推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收集和发布群众文化信息的过程。
一、优秀的群众文化具有四大功能
(一)价值观凝聚功能
群众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可以把人群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标明确、相互包容、更易协调。比如“雷锋文化”:雷锋精神就是一种文化,其核心是奉献;正是这种得到社会公认的“雷锋文化”的存在,使得大家认同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及行为的凝聚。
(二)行为导向功能
行为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群众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群众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才能靠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打动人心,进而抵制庸俗、媚俗之风,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潜能激励功能
激励是传递动力的过程和手段,是一种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挖掘出来,使人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个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言行约束功能
健康的群众文化对那些不利于人健康发展的言论和行为,常常发挥一种“管束”的作用,以提高人在复杂工作与生存环境中的免疫力,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形象塑造功能
优秀的群众文化可以把娱乐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健康的群众文化再塑公众美好形象。
社会上不同人群有不同文化需求。比如,农民与城市居民不同,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也会有差别。农民的文化供给应符合农民“易于得到、易于欣赏”的需求特点,电视、电影、广播、文艺演出皆可,而市民由于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差异导致他们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在量上与农民相比又有不同。国家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足度要比市民高出10个百分点。
过去,我们不知道、也不注意细分人群的群文需求,而是清一色地统一供给,是典型的“要你”接受;现在,应当变成文化产品需求的“你要”什么。“要你”与“你要”也就是两个字换个顺序,意思就完全不同。笔者认为,目前的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供给就存在这样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状。这几年,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显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好兆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性的文化单位主要提供公共性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并确保全社会的基本文化需求和不同群体的针对性需求;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主要提供差别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市场主导,应对不同人群,包括有一定经济能力人群的高层次、多样化消费倾向;这是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出现后的一种新情况。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关系
(一)强化主导,拓宽群文受众
我们首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群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是群众文化的导向,所以,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力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其次,群众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普及和提高,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品位。一段时间以来,群众文化工作不受重视,只是烘托氛围、为时事服务,其所具有的很多功能被忽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巨大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并被党委和政府所重视,从“拉郎配”逐步发展为“主力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更要适应时代,与时俱进,重新认识群众文化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细分市场,满足基本需求
群众文化工作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就必须细分群文市场,充分认识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倾向性、传承性等特征,这是由于群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分析每一组不同的群文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满足细分市场里消费群的基本需求,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实践中得到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筛选产品,引导文化需求
客观地讲,一段时间以来,尽管我们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场馆建设快马加鞭,文化产品的产出今非昔比。然而,也必须看到,随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层次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文化产品内容缺乏新意、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更好地满足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提高供给能力,要先弄清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餐”。2016年的春节前后,盐城市多家公共文化场所公布了春节期间要上演的“文化大戏”。听讲座、观展览、赏大戏、看电影、玩游园……一台台精彩节目相继绽放,一场场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市民的闲暇生活。在这个文化味浓郁的春节,人们有了足够的选择,有了选择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对此,我们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树立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满意度。
(四)创新服务,激发潜在需求
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不光是要被动地去满足它,在更深层次上,还需要主动地创造它,这样才能真正地想人民群众所想、乐服务对象所乐,丰富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强调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融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市场主导产业性文化之中。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会发现,文化需求是可以满足的,也是可以创造的。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等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在市场消费领域的文化创造,所以,文化产业在这些国家被叫做“创意产业”。要针对人群的潜在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予以分析、开发,定向制造文化产品和创新文化服务。创造需求,驱动潜在需求,在我国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我们刚刚有所认识,需要得到更多人,特别是直接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人的认同。
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广大群文工作者要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日常性群众文化活动之中。我们只有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推进力度,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群众文化供求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