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

    覃振华

    

    

    摘 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美术史课程作为高校美术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应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该课程特殊的育人作用。因此,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对思政元素如何巧妙融入美术史教学及融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美术史课程真正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关键词:美术史;教学;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美术史课程作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理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其特殊的育人作用。因此,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美术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教学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确保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将思政元素应用到美术史课程中,不仅能为美术史课程提供政治性方向指引,还能保证其“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不偏移。发挥思政元素在美术史课程中的指引作用,能切实保证课程建设与讲授的政治立场与方向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艺观。

    第三,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教学是对思政课程教学的一种补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高校美术类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过程中一般积极性都不高,因此思政课程往往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而在美术史课程中渗入思政教育,将会使学生从另一侧面接受思政教育,进而达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担当的教学目标,这也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教学的主要策略

    以往美术史课程重美术历史发展轨迹与作品赏析教学,以学生获得美术史知识为教学目标,如今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既能获得美术史知识,又能受到思政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发挥其专业课的特殊作用。鉴于此,本文阐述以下几条关于美术史教学的策略:

    (一)对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坚持“主题先行”的原则

    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复杂,涵盖范围广。从国别史的范畴来讲,美术史教学内容既包括中国美术史也包括外国美术史;从时间跨度来看,美术史教学内容包括原始社会至近现代美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和选择,毕竟每所高校为美术史课程所留学时都不多,一般都在64学时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收获美术史知识又受到思政教育,教学重点就应放在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播正能量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美术思潮等内容上。如中国宋代美术,除了选择绘画部分供学生学习外,宋代瓷器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图1)。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而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且有一部分保存至今,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图片或实物,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社會责任感,激发他们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艺术的热情。

    (二)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各环节

    美术史教学涉及史学知识的梳理,需要学生理清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对美术类学生来说,是一项无趣和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开放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及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可以交替使用。开放式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史课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方向。案例式教学可以挑选美术家成长历程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认识美术家的同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如毕加索(图2)敢于创新的精神及齐白石大器晚成的事迹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研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教学中的某些重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开设“敦煌文物流失海外”这一专题供学生研讨,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过程,又可以让学生对如何保护文物进行思考与讨论,增强学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课外教学不放松,做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齐发力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需充分挖掘美术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阐述了绘画的教育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表明中国古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美术具有教化功能。在美术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美术作品所隐含的深刻主题,如李可染《万山红遍》(图3)是政治与艺术融合得极为完美的作品,因此带领学生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还应探讨它所揭示的政治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红色”文化与革命思想。

    同时,课外教学也不应放松,可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进行教与学,从而使课内课外、线上线下齐发力。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分,教师要有计划地为学生列出一些课外讨论题,以课外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老师列出的讨论题进行自主学习。当然,学生可以借助多种课外学习资源让自己学得轻松而高效,教师每间隔两周检查、收集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起到督促、鼓励学生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中增设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与感悟

    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增设实践体验环节,可留一定的课时带领学生去寻访历史文化遗迹,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进而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另外,也可带领学生去走访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工作室,让他们现场观看这些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同时邀请艺术家谈谈自己的创作观,这种现场所见、所闻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会更大,也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以此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艺观的目标。

    三、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教学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教学,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美术史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主要是美术类学生,这类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政治意识弱,长期以来对政治学习甚至文化理论课程学习都不感兴趣,如果专业理论课教得同文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学生定会学得无趣。因此,教师应将带有“思政味”的美术史课程讲得生动,并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有趣。教师在接受了某个班级的美术史教学任务后,应先去了解这个班级学生前期的知识储备及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再列出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设计思路,力争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避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然,学生在课外也应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有了这些作为支撑,就不会因美术史课程学习太难而感到无趣。

    (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養问题

    美术史课教师无法像思政课教师一样接受专业的思政教育,在政治敏感度方面难免会出现水平不一的现象,因此,对教师进行思政理论培训显得很有必要。高校可以利用本校思政课程资源,在周末或寒暑假专门针对有需要的教师推出一系列的思政课程培训。

    另外,担任美术史课程的教师应有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意识,主动借助现代学习工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当然,“学好”是为了“教好”,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

    四、结语

    美术史课程独特的美育功能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但应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实现“以美育人”,更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就对担任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自身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求他们更新教学理念,要求他们改变教学模式。不过,无论怎样改变,能让学生在美术史课程学习中既学到美术史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英.外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张少君.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J].艺术教育,2018(22).

    作者单位:

    湖南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