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梁艳萍 张威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档案馆逐步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档案馆建筑由最初的库房转变为今天颇具地标性质的文化建筑。文章从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技术三个层面构建了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的主题框架,剖析了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档案馆建筑;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技术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档案馆逐步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档案馆建筑也相应完成了华丽的转身,由最初的库房转变为今天颇具地标性质的文化建筑。2000年后,档案馆建设进入新高潮,新档案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业界在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档案馆建筑所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那么档案馆建筑在新时代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建筑理念,坚守什么样的建筑原则,体现什么样的建筑文化,采用什么样的建筑技术,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到目前为止,《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已经历了1986版(JGJ25—86)、2000版(JGJ25—2000)和2010版(JGJ25—2010),每一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发布的前后,档案界和建筑界都有大量文章研究档案馆建筑。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档案馆功能定位的变化,一些新的理念已经引入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之中。但是,档案界和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对档案馆建筑的关注明显不足,只有张美芳、姜莉、彭远明、潘忠诚等从特定角度对档案馆建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尽管也有学者和业界人士对我国档案馆建筑的发展历史、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建筑文化等进行了介绍,但从整体上看,缺乏对档案馆建筑系统的研究。文章将对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获得对未來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有益的启示。

    2 文献来源与特征分析

    2.1 文献来源。古代档案馆和图书馆是一体化管理,并且它们的名称往往不以档案馆、图书馆出现,而是以具体的文献保管场所名称出现,如“天府”“石渠阁”“后湖黄册库”“皇史宬”等,这就给检索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当前,档案馆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和档案学两个学科,基于对档案馆建筑研究成果的初步了解,文章以“档案馆建筑”“档案库房建筑”“档案馆建设”以及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档案馆库如“皇史宬”“石渠阁”等名称为主题词,时间范围为1979-2017年,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硕博论文库进行检索,再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相关的结果,并以文献的引文为线索进行二次检索,以最大限度确保文献的全面性。最终,确定92篇主要文献,并对其发表年度、作者、期刊与主题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国内档案馆建筑研究的文献分布状况。

    2.2 文献特征分析

    2.2.1年度分布。通过论文的时间分布,可以大致了解国内档案馆建筑研究的发展状况。自1979年以来,档案馆建筑研究成果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尤其是2011年后增幅变大,有关研究的热度增加,在2012年论文数量达到最高的11篇(见表1)。

    2.2.2作者分布。作者分布可以反映档案馆建筑研究的发文主体情况。首先,从学科来看,62篇文献来自档案学科,30篇来自建筑学科。其中,来自档案学科的论文大多集中在省级档案行政部门、各高校研究机构和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档案馆(室);来自建筑学科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公司和一些高校的建筑学院。结合其发文时间进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开设档案专业的学校,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是《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86)编制单位之一,因此这两个单位较早地开展了档案馆建筑的研究。在作者方面,大部分作者仅发文1篇,发文主体分散,而发文超过1篇的作者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档案科研机构和建筑设计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美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彭远明、国家档案局科研所的姜莉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潘忠诚等,他们在档案馆建筑功能、建筑设计、建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2.2.3期刊分布。从表2可以看出,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对于表2中期刊是否属于核心,以最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为标准)的论文38%,这一比例似乎说明档案馆建筑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比较高,但是发表在《建筑学报》《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学术性刊物上的论文只占到13%,这说明档案馆建筑研究的学术性、理论性和权威性还有待提高。

    2.2.4主题分布。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者专题,而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炼,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被视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1]文章对92篇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频次≥ 5 的关键词(见表3)。

    从词频来看,建筑设计、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功能、建筑原则、库房建筑、技术、绿色环保、环保节能、档案保护等出现的频次较高,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主题。进一步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不同的主题归类,可以发现,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技术三个层面。在建筑理念方面,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原则等主题关注较多;建筑文化方面,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文化、地域文化、档案文化和时代精神等;建筑技术方面,主要关注一些新的绿色环保建筑技术在档案馆建筑上的应用,如外墙保温技术、节能门窗技术、中空密封玻璃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空调技术等。基于此,笔者将从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技术三个层面构建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的主题框架,以剖析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的进展。

    3 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进展分析

    3.1 我国档案馆建筑理念研究

    3.1.1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及其主导下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研究。程莉莉、徐昊认为,“档案馆的功能属性包括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2]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随着档案馆社会功能的拓展不断地进行调整、变革,每次变革都对档案馆的自然功能即建筑功能进行了不同以往的设计,因此笔者从档案馆社会功能拓展的角度来综述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及其主导下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档案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收集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这个时期档案馆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藏”,建筑功能主要集中于“库房”问题;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这一时期档案馆的建设几乎中断,档案馆的建筑设计和建筑功能也无从谈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档案数量剧增,全国开始进入了档案馆建设的高潮。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实施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86),首次对档案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陈伟斌、郑志荣认为,“这个历史阶段的档案馆功能主要是以保管档案为根本目的,以档案保密为首要任务。档案馆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于适应档案实体的保护和保密的需要,也夹杂着一些特殊时期关于战备需要的建设理念”。[3]傅筱、沙晓东认为,这个时期“档案馆建筑功能关注的是建筑内部布局和档案馆使用工艺流程的相互关系,从基本上解决了档案馆三大功能区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结合问题”;[4] 20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2009年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对档案馆进行了“五位一体”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的功能定位,这必然要求档案馆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功能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建筑设计理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建筑功能“要打破传统的档案保存、档案借阅、技术管理三大块模式,将各种服务空间如展厅、多媒体视听室、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会议、培训等作为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5]周林兴则将档案馆的建筑功能结构划分为库房区建筑结构、业务区建筑结构、服务区建筑结构、办公区建筑结构、附属区建筑结构。[6]

    另外,随着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和信息化,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及建筑功能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张美芳认为“档案馆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多方面的功能。……要利用档案馆建筑使用功能的可塑性,使新设计的档案馆在保证当前使用的情况下,同时考虑远期发展和在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使用及管理上的变化”。[7]另外,彭远明认为,“档案馆应完善和理顺档案馆各部位功能分区,有效整合内部业务区;处理好建筑永久性与功能设备之间功能需求的转变、技术设备的发展、环境要求的变化等可变性的关系”。 [8]

    3.1.2档案馆的建筑原则。档案馆建筑原则,也受时代变迁因素较大的影响。在我国1984年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中认为档案库房建筑应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等原则;[9]2002年姜之茂在《論档案馆建筑建设的方针原则》中提出,“档案馆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档案馆建筑建设的方针是一致的,简单来说,就是在档案馆建筑建设方针的引导下,从档案馆的功能和属性出发,在档案馆建筑的建设上,充分体现出文化性、开放性、民众性、安全性、兼容性和发展性的特点”[10];2008年版《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关于档案馆建筑原则也有了变化,具体表述为“适用原则、经济原则、节能环保原则、美观原则”; [11]2011年,于海燕在《档案馆建筑原则新探》中提出档案馆建筑应遵循“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人本性原则与文化性原则”;[12]2012年,周林兴在《公共档案馆管理研究》一书中,认为档案馆建筑应遵循“文化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环保性原则”。[13]

    3.2 我国档案馆建筑文化研究

    3.2.1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由于皇史宬是我国传统档案库房为数不多现存于世的代表,且又是最高级别的皇家建筑风格,所以业界往往以它为传统档案建筑文化借鉴的对象,尤其是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石室金匮以及绘画写意的特点,对我国现代档案馆建筑仍有参考价值。[14]另外,西汉石渠阁“防火防盗”的建制对后世档案馆库的建造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新时期档案馆的杰出代表——广东省档案馆,在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上作出了很好的处理,潘忠诚在设计广东省档案馆时,选择了“中国神韵式”的现代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在形体组合上结合裙楼进行三段式处理:顶部结合建筑功能设计成重檐四角攒尖顶,……中部根据使用功能要求以实墙体为主,局部开方窗给人以严谨庄重的感觉,……整个立面造型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加以重新组合运用,将现代创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诠释传统建筑风格,使整组建筑既具有传统建筑的神韵又不失鲜明的时代特征”。[15]国家档案局将其作为省级档案馆建筑的代表,与明清两代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等一起,作为中国近代五个最具特色的档案馆建筑之一。[16]当前,国家已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档案馆只有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文化建筑。

    3.2.2地域性文化的表达。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与所处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特定关联。[17]档案馆建筑不仅要回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更要吸收当地的建筑文化成就,如徽派建筑文化,福建土楼建筑文化,西北的窑洞建筑文化,“定位于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文化模式、文化品位、文化水准与地域特色……从而充分体现档案馆建筑的‘唯一性、文化性的标志性存在意义”。[18]因此,档案馆建筑通常也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文化品位的重要尺度,从档案馆建筑中可以透视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速度与已取得的成果。

    3.2.3档案文化的体现。无论什么样的档案馆,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宝藏、文化信息和科学底蕴,而档案征集、收藏与研究学习、欣赏对参观者起到振奋精神、了解过去、启发教育的意义更不能低估”。[19]作为以保藏和开发人类社会记忆为己任的档案馆, 其建筑物应该凝重、和谐,在体现档案文化时,应该加强对档案文化精神内涵的提炼,而不是刻意在形式上做文章,靠几个简单的档案盒外观或者竹简外观来体现,“千馆一面”必须摒弃。

    3.2.4时代精神的反映。“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20]档案馆建筑应该与时俱进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建筑师和档案人员在创作设计时应该通力合作,使档案馆建筑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鲜明的建筑语言来表现主流风格,对参观者和借阅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对馆藏内容的了解和认识。

    3.3 我国档案馆建筑技术应用研究。目前,不少地区开始将绿色环保技术运用到档案馆建筑中,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利用者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被动式节能技术和主动式节能技术两个方面。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渗水砖、环境绿化等,主动式节能技术主要集中在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建筑能耗控制这些方面。档案馆建筑围护结构中墙体的节能技术分为复合墙体节能技术与单一墙体节能技术。门窗也在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如使用中空密封玻璃技术,屋面采用保温隔热技术等。暖通空调系统现在推荐使用的是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和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建筑能耗控制方面讨论最多的是光伏技术和雨水回收技术。

    通过综合运用绿色环保技术,努力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是档案馆建筑追求的目标。但因为“受所在地区气候环境、经费投入不同等影响,档案馆对具体绿色技术的选择和使用亦应有所侧重。……各档案馆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节能技术方案,并且尽可能地予以优化,提高综合效能”。[21]

    4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1)档案馆建筑研究领域正在逐步形成,档案学科和建筑学科将发挥重要作用。在信息化和档案工作社会化背景下,档案馆建筑研究引起了建筑学和档案学学科的关注,使得档案馆建筑研究逐渐成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同时,档案馆建筑研究也成为建筑设计、建筑文化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不同学科的学者采取不同的切入点,共同探讨档案馆建筑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尽管档案学科和建筑学科所关注的档案馆建筑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都是使档案馆建筑在新时期能够更好地完成档案馆的使命和社会功能。为了避免“千馆一面”的现代化建筑的出现,还需要档案界、建筑界人士从“建筑文化”“档案文化”入手,根据馆藏特色,结合地域文化,把档案馆建成当地有文化品位、有地方特色、有现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

    (2)档案馆建筑研究主题相对分散。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传统文化开始回归,档案馆新一轮建设高潮兴起,国内逐渐展开了档案馆建筑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研究。档案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立项、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饰装修等流程,并且强调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技术、装饰装修文化等。在实际工作当中,建筑设计、建筑施工、装饰装修都要依托特定的部门或机构去完成,这就导致档案馆建设分散在档案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装饰装修等部门。正因如此,我國档案馆建筑研究主题相对分散,既有来自档案学科从文化角度对档案馆建筑“务虚”的规划,也有来自设计部门对档案馆建筑理念独到的阐释和应用,更有来自建筑企业对建筑新技术运用的探讨。但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只是涉及了档案馆实体建筑建设全过程中的某一个流程,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统一考虑,因此研究成果也相对分散。如何从档案馆建筑的全过程出发,形成每个环节都有各学科、各部门的参与,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档案馆建筑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入,理论与知识体系亟待构建。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兴起的,从最初介绍古代档案库对现代档案馆建筑的借鉴意义,到档案馆建设热潮的兴起及《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出台和两次修订,以及当前对档案馆建筑理念和建筑文化的探讨,档案馆建筑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入。然而,尽管我国档案馆建筑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成果还处于一种分散和半经验化的状态,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和理论化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档案学科和建筑学科在档案馆建筑研究中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贡献,构建档案馆建筑研究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并探索其与历史学、哲学、美学、文献保护学、环境保护学等领域的相互关系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跃,周耀林.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7(8):59-68.

    [2]程莉莉,徐昊.信息时代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新探[J].浙江建筑,2006(8):13-15.

    [3]陈伟斌,郑志荣.“五位一体”功能视角下档案馆建筑设计研究[J].山西档案,2006(6):96-98.

    [4] [5]傅筱,沙晓东.从封闭到开放——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转变探讨[J].建筑学报,2003(12):44-46.

    [6][13]周林兴.公共档案馆管理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12.

    [7]张美芳.空间与记忆的融合——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和定位[J].中国档案,2012(11):21-22.

    [8]彭远明.面向公众:我国新型档案馆建筑的目标与功能之我见[J].档案与建设,2009(2):10-12.

    [9]李鸿健等.档案保护技术学[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10]姜之茂.论档案馆建筑建设的方针原则[J].档案学研究,2002(3):56-59.

    [11]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于海燕.档案馆建筑原则新探[J].中国档案,2011(7):33-35.

    [14]聂云霞,向彩霞,龚姗.中美档案馆建筑文化比较研究——兼读《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10》[J].档案学研究,2014(5):91-96.

    [15] [16]潘忠诚,史小予,魏刚,潘蓉.档案馆建筑设计新探索[J].华中建筑,2002(3):14-16

    [17]肖罗,魏春雨.档案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冷水江市综合档案馆设计探索[J].中外建筑,2012(12):98-99.

    [18]刘雪峰,苏君华.档案馆社会形象定位研究[J].山西档案,2015(4):56-59.

    [19]姜莉,米士刚.信息社会档案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20]吴苏闽.档案馆建筑功能与空间组合的实践体会[J].中国档案,2012(11):25-27.

    [21]王熹.绿色档案馆建筑技术概述[J].档案与建设,2012(11):20-22.

    (作者单位:梁艳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张威,河南省城开集团 来稿日期: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