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话语分析
摘要: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法为基本框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与语料库技术为分析工具,从文本描述、话语实践阐释和社会文化实践解释三方面对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话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新闻读者批评性阅读意识,帮助读者了解美国报纸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态度、立场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
关键词:多模态;一带一路;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0-0028-02
0 概述
自“一带一路”倡导以来,沿线国家都表示出支持和积极参与建设的意愿。那么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战略?美国主流媒体又是如何报道“一带一路”战略?单一研究语言文本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结合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度框架,对新闻语篇进行深入的批评性分析[1-4]。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搜集和整理
以“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和“NEW SILK ROAD”作为关键词,通过《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官方检索平台,收集近五年来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报道,经过筛除后,得到15篇样本,建立“美国主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小型语料库。
1.2 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这些新闻语篇呈现出什么样的言语和视觉特点?(2)这些新闻语篇是如何通过多模态符号实现意义建构,向新闻读者传递了什么样的“一带一路”形象?(3)这种形象建构基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2 分析与讨论
2.1 语篇分析
2.1.1 语言模态的分析
(1)词频分析。语言的选择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实义词的运用可以表达出特定的意义。使用AntConc3.2.1w对语料进行检索,排名前20位的高频实义词见表1。
如表1所示,频数最高的20个词依次是China(339)、Chinese(157)、said(133)、Asia(87)、Road(85)、Bank(74)、United States(64)、Xi(69)、countries(62)、Beijing(63)等。中国(China/Chinese)国家主席习近平(President Xi)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Asia)期间,提出“一带一路”(Silk Road)战略。中国通过重建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帮助亚洲其他国家(countries)建设本国经济急需的基础设施,推动泛亚和亚欧区域的合作。
(2)特定高频词分析。以Silk Road为节点词观察其共显语境,可以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评价比较积极,运用了较多的含有积极意义词语,比如:认为新的(new)“一带一路”战略开创了新的经济带(an economic belt),推进了贸易和交通运输的连接(boost trade and transport link)。但其中也有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质疑,认为该倡议的目的是致力于扩大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extend its influence in Asia),加强中国的主权宣传(China can advance its sovereignty propaganda),很多贸易伙伴对此都保持高度警惕(but trading par-tners are wary)。在“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中,美国的主流媒体立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报道中满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疑虑。
2.1.2 视觉模态的分析
与语言模态不同的是,图片更多地注重营造氛围,来左右观众关注的事实及意见。本文主要探讨互动意义是如何构建和体现的。互动意义是指图片中的参与者、观看者、制作者之间的关系,互动意义是由接触、社会距离、视角等要素构成的。
(1)接触是图片中的参与者,通过目光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想象的关系。当参与者直视着观看者时,是“索取”接触——参与者想从观看者那里得到什么或想让观看者去做什么。当他们之间没有目光接触时,是“提供”接触——参与者为观看者提供某些信息。在其中一篇新闻报道的图片中,在兰州新区,建筑工人在新自由贸易区门口工作。图片的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都没有目光接触。虽然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没有形成直接的关系,但是这属于“提供”接触——参与者为观看者提供某些信息。(2)社会距离暗含着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它是通过取景的大小来实现。亲密距离——只见头、脸、个人距离可见腰以上的部位、社会距离——可见整个人及周围的空间,公共距离——至少可见三四个人。在其中一篇新闻报道的图片中,哈萨克斯坦贸易商等待从中国购买的货物清关,参与者的整个身体都展现出来,应该属于社会远距离。图片是近景,拉近他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真切地感受他们工作的艰辛。在同篇新闻报道另一张图片中,一名中国工人在哈萨克斯坦公司基地的办公室工作,参与者的整个身体都展现出来,周围还有大量的空间,图片对应的是公共距离。疏远他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即使周围环境艰辛,也不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3)视角有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从水平视角来看,正面的角度让观看者参与到画面中,倾斜的角度表现出观看者的漠然。从垂直视角来看,平视表示参与者和观看者是平等的关系,俯视表示出观看者处于强势地位,而仰视表示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在其中一篇新闻报道的图片中,哈萨克工作人员和顾客在一个卖进口货物的蒙古包里。从水平视角看,是正面角度。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且参与者邀请观看者参与其中,这样观看者更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参与者的状况。
2.2 话语实践分析
分析互文性能了解语篇的生产者是如何用已有的话语再生产语篇,语篇的接受者是如何解读语篇,进而在两者之间达到一种社会认知。在新闻报道中,语篇的生产者就是记者,他们通过引用不同渠道的信息来建构出包含不同意识形态的话语。直接引语就是直接引用说话人的观点,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是直接引语的选择,是受语篇生产者的立场影响。新闻记者会选择符合自己意识形态的言论,来增加报道的权威性。在报道中,美国主流媒体直接引用一些“一带一路”战略“负面影响”的言论,以此来否定“一带一路”战略和抹黑中国的形象。
2.3 社会实践分析
新闻报道应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然而,受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美国主流媒体代表着美国政府的立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影响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权,所以美国主流媒体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抹黑。
3 结语
美国主流媒体受意识形态的操纵,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存在偏见性。本文对美国主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报道作多模态批评性话语分析,其目的就在于引导读者批判性阅读这些报道,认清报道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从而帮助读者正确认识“一带一路”战略。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2]Kress,G.,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3]張得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4]郑华,李婧.美国媒体建构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基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相关报道的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1):87-96.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向荣(1985—),女,湖北仙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