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教育融合的探索
陈荔 边卫华 高陆
摘 要:苏州市教育局推进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为新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文章以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为例进行了初中校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战略的积极探索。通过以未来教室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研究以及信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型建构,不仅促进了新建学校年轻教师团队素养的提升,推动了教学与管理向精准化转型,也为新建学校解决教师队伍年轻化、地理位置边缘化所带来的发展难题提供了基于实践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教育;融合;新建学校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 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20-0060-04
一、起步:新建学校的发展难题
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初中校,2011年作为景范中学的金阊新城校区开始招生,2015年独立建校。成熟学校的发展往往聚焦于教学质量与品牌效应,新建学校的发展则首先要面对师资建设的问题。
学校起步阶段就遇到两大难题:
1.教师队伍年轻化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平均年龄仅32周岁,其中2015年建校以来新入职的教师多达57位。年轻的教师队伍固然有很多优势,但从师资建设的角度来看,意味着“示范—引领”效应的不足。
2015年建校时,我校仅有省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各一人,可见专家型师资的匮乏。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较为依靠成熟教师的传帮带以及年轻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但后者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本科毕业的二级教师需要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一级教师,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合格的教师[1]。然而,我校周边的居民数量迅速增加,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在迫切的社会需求下,学校的发展刻不容缓,教师的成长也就不能按部就班。
2.地理位置边缘化
我校所在的金阊新城位于苏州姑苏区的边缘地带。与姑苏区的另外两个新城相比,金阊新城距离市中心最远,且交通最为不便。学校周边没有轨道交通线路,半径500米内仅有一条公交线路通往市中心。这导致我校与苏州市属学校中的几大优质名校都存在空间上的距离。远离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心区域,意味着我校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效应比较微弱。无论是各学科教研组外出参加市教研活动,还是学校组织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均存在交通困难的问题。然而,学校的发展决不能“闭门造车”。
基于以上两大难题,我们认为必须克服时空两大障碍,才能推动这所新建的年轻学校良好起步。
二、探索: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
在2015年9月建校伊始,我校被苏州市教育局列为“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试点学校。信息化教改的实践与研究,为我校提供了重要机遇。学校抓住机遇,确立了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战略。具体实施步骤是: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1.以未来教室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杨宗凯认为,信息化环境的搭建包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互动显示设备、交互学习终端、网络服务、云资源等要素,未来的教室是“三通两平台”实现后,一种基于“云”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2]。
苏州市教育局为学校创建的信息化环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基础条件优越,百兆以上光纤、教师信息化终端和学校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相当完善[3]。二是发展水平较高,为学校到一定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州市建设的“未来教室”是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starC未来教室”,这是一种“云+端”一体化(前端的“电子双板”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后端的“教育云平台”及其所集成的云端应用App)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我校装备的starC未来教室数量,从2015年的5间扩大到2016年的20间,再到2017年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有41间。以starC未来教室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创造了条件。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养与发展。
学校从2015年9月开始的信息化教改,第一年主要就是以starC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应用研究为中心展开的。例如,历史教研组对该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教学参考范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效果评价创新,解决了教师运用该平台进行学科教学中的盲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5]。这为之后将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究积累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型建构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術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6]。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是信息化教改必须探索的领域。
根据“非显著性差异现象”,我们知道即使初中生借助信息技术(如starC教学平台)实现了自主学习,也并不一定就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换言之,需要在环境建设与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推进,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杨宗凯认为,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化”就是重组和流程再造,即打破工业社会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2]。可见,如何重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教学流程的再造,是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两大关键问题。
为此,学校以2016年底starC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3.0版的发布为契机,开展了信息化生态融合的学科教学模型建构。所谓“生态融合”,就是优化教与学平衡互补的教育生态环境[7]。我们所建构的是学科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型,本意是寻求一个研究的抓手,未来向个性化发展,即以建模为起点,逐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培养教师个性的模式。
数学教研组利用信息融合手段实现层次递进的教学实践,以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基础差异为中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发展(见图1)。英语教研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在starC平台3.0版教学导图支持下的思维训练培养(见图2)。历史教研组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教研组的信息化融合背景下问题情境教学,立足于地理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研组依托信息技术,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个性的学习方式,进行层递式主题教学。
在此过程中,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团队,根据教学各环节的需求,整理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学科资源库。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实现,关键还在教学资源重组以及贯通课内外与线上线下教学流程的再造。何克抗等学者所倡导的“混合式教育”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它能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都能在教育教學中找到合适的角色[8]。
2018年,苏州市教育局启动了“苏州线上教育中心”项目。这是一个统筹全市名优教师资源,并贯通线上线下与课内外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免费网络学习平台。我校又一次成为试点学校,2018年度开设318节校内直播课,数量为全市之最。依托“苏州线上教育中心”这个网络空间,可以通过线上直播、交流来优化课前课后的教与学,并有效整合线上学习资源,使线下的课中教学更为理想。
三、发展:素养提升与数据导向
对于我校年轻的教师队伍来说,信息化教改实践的过程也加速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塑造,涌现出一批拥有个性特质的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1.以信息化为抓手打开教科研突破口
针对我校专家型师资匮乏与地理位置偏僻的难题,2015年建校不久,我们开始在教科研活动中以信息化教改实践研究为抓手,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三人行”教科研小组,实现资源的时空重组,随时随地合作研究。2017年,以此为载体申报的地理、历史、生物、数学、英语五个信息化教改专项微课题获得市级立项。2019年,我校成功获得建校以来首个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而突破口依然是信息化教改这一方向(具体立项课题见表1)。
以此同时,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论文评比、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等教科研比赛活动中,我校的获奖数量与质量均位居市属学校前列。2018年,收录了我校多位青年教师论文的著作《智慧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教育新生态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见,以信息化为抓手的教科研使年轻教师的优势得到极大的体现。
2.以团队引领加速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以水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引领着课堂教学差异递进、德育活动情境体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教师发展三层三阶[9]。其中,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是核心推动力,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受益群体是学生,而专业发展对于年轻教师群体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构成了21世纪核心素养“4C's”[10]。我校的“三人行”教科研小组、读书沙龙、教师讲坛分别针对协作、交往、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再加上传统的“导师制”师徒结对形式,构成了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途径[11]。在团队文化的引领下,我校年轻教师在各学科的省、市、区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课评比、教师专业素养竞赛、命题能力竞赛、微课制作比赛等教育教学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奖人数与获奖等级均在市属学校中名列前茅。
3.以数据分析引导课堂教学精准有效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探索中,需要借助starC教学平台和线上教育中心等,进行数据分析优化教学。数学教研组在实践探索中,利用数据分析率先构建了差异化学习路径,包括差异化讲练和差异化学习。
(1)差异化讲练
首先,根据课标将知识点的讲解分为三个梯度。其次,具体流程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讲评。依托线上教育中心,拓展学习时空,将原来教师线下示范的例题讲解优化为线上的微课学习,通过在线测试实现学情的精确反馈,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典型错误、归纳错误类型,对共性问题进行精准化讲评。
(2)差异化学习
首先,根据课标精心编制诊断题,通过在线测试实现学情的精确诊断。其次,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差异化的学习路径,开展巩固练习,进行拓展提升。诊断出问题的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或在小组互助中,分析错误原因,并利用线上教育中心记录订正路径;诊断无误的学生可依托线上教育中心不同层级的微课资源以及其他云端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相对于线下的初中数学差异化学习,线上教育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时空的拓展、学情的精确诊断、学习的个性化。实现变革的关键在于讲练梯度的科学设置、差异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诊断题的精确命制。
另外,我校教学处在教学管理中,利用云阅卷系统反馈的成绩数据以及借助Excel软件自制的“筛子系统”“卷面知识点分析系统”等,实现了测试数据的可视化、精准化,有利于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
四、结语与展望
作为一所建校不久的年轻初中校,金阊实验中学依托苏州市教育局推进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确立为学校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我校在年轻教师团队的素養提升、教学与管理的精准化、学习路径的差异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初中教育的融合,可以为新建学校解决教师队伍年轻化、地理位置边缘化所带来的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叶文宪.高师本科向何处去——论师范教育的两种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12-15.
[2]杨宗凯.变革时代的教育创新——先进教室、数字教师、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4(12):16-21.
[3]杨宗凯.“三通两平台”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以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17-20.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5]高陆,张婧,张杜娟,等.初中历史在starC教学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4):76-79.
[6]教技[2012]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
[7]田勇,张彩云.信息技术与教学生态融合实践——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的案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3):80-82.
[8]陈荔.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初中教育[J].人民教育,2018(18):33-34.
[9]陈荔.文化引领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以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2):62-64.
[10]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11]陈荔,高陆,冯晓超,等.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及发展途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74-78.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