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与丰富性的追求: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质量
祝聪楠
1 建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农村学生总体的生存、教育状态与城镇学生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调查显示,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养育观念仍然停留在吃饱穿暖、考高分上,对其心理发展的关注几乎处于空白。在农村中小学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几乎处于空白,更不可能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时常关注其心理发展动向。所以,自卑、敏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于农村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前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若能在此阶段,为其建立科学的、丰富的、系统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为农村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提供可靠的依据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2 建设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观念,转问题导向为资源取向。农村大学生在具有独立能力强、吃苦耐劳、坚韧等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存在自我意识差、自信心不足等多方面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设置上,除涵盖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与调查外,还应将农村大学生性格倾向与人格特質、职业倾向能力、人际关系评定、生命意义感、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测量作为主要测试范围。为农村大学生建立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档案,为其全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挖掘个人潜能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
2.2 从理论和体验两方面着手,提升新生对心理健康档案的认知水平,进而增强心理健康初始档案的可靠性。一是在新生入校后,首先通过讲座等形式,对新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学知识的宣教工作,从理论方面提升新生对心理健康档案的认知水平。二是将团体音乐辅导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和班级组建活动中。团体音乐辅导活动具备非语言交流、不教而教的体验式学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团体音乐辅导可以为学生们创建更加自然、真实、平等、民主、无评判的互动交流世界。所以,在入学教育和班级组建阶段,为他们举办团体音乐辅导活动,他们会放下防备心理,非常自然地参与其中。
2.3 将团体音乐辅导融入班级日常活动中,提升心理健康档案体系的丰富性、系统性。在大学四年中,根据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音乐辅导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测试。并结合团体引导对学生的实际观察,对每次活动做好文字记录、录像等。在切实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及时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同时,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一年级时,运用歌曲讨论、歌圈、鼓圈、歌曲再创作等,开展班级建设、环境适应、促进人际交往等主题的团体音乐辅导活动,增强他们支持与被支持、接纳与被接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活动中进行人际关系测试、心理适应性测试等。在二、三年级,运用歌曲讨论、音乐绘画、即兴演奏等团体音乐辅导活动形式,开展自我探索、接纳自我等主题的团体音乐辅导活动。让其在活动中自由探索自我,体验给予与收获、爱和归属的同时,进行挫折商测试、EQ测试、人格测试等多方面的测试。在四年级时,开展以激发自身潜能、团体支持等为主题的团体音乐辅导活动,在帮助学生理清目标、思路的同时,进行人格、能力、兴趣等测试。每次测试后,及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活动期间的文字记录、录像和测试结果数据等资料一起归档保存。
2.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成立以学工部为牵头单位,由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招生就业处共同参与的心理档案管理部门,形成以心理健康档案体系服务于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大心理格局;二是制定《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条例》,规范大学生档案的统计分析、归档、保存、查阅和使用;三是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处相关工作人员、院系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档案的认识、分析管理能力、开展活动等相关工作的实施能力,增强其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等。使心理健康档案切实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成长、职业发展乃至人生幸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慧君,罗艳丽.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J].黑龙江档案,2006(2).
[2]丁兆叶.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1(5).
[3]张晓红,邰杨芳.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山西档案,2012(3)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来稿日期: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