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延招++陈美足

    摘要: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介绍,提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10-02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的一种猪的重要传染病, 临床上以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细菌性疾病之一[1]。近年来, 该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越来越引起广大养殖户及科技工作者的重视。该病主要危害2~5周龄的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和生长猪, 发病率为10%~15%[2], 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在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2012年,福建省某猪场仔猪发生疑似仔猪辅助嗜血杆菌病,通过流行学病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观察,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1 发病情况

    2012年5月,福建省某养猪场仔猪发生以肚腹膨大、体温升高至40~41 ℃、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关节肿胀、共济失调,呆立不动、不愿卧地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情严重者多在发病后的2~3 d内死亡。有些病猪则呈慢性经过,表现为形体消瘦虚弱、被毛粗乱、皮肤发白、咳嗽、呈腹式呼吸、生长不良、关节肿大、严重时皮肤发红、两耳发绀、最终体温下降而死亡。

    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体表淋巴结,如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呈灰白色;内脏淋巴结,如支气管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急性病猪胸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含少量呈网状的纤维蛋白;心包液增多,心包腔内有少量纤维蛋白连于心包膜与心外膜上慢性病猪的胸膜腔内常蓄积有大量污黄色、腐尸味的液体,肋胸膜和肺胸膜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使肺脏与肋胸膜发生粘连,肺脏有大片红色肝变区;心包腔内蓄积有大量灰白色液体,心包膜的内、外表面和心外膜表面附着有大量绒毛状纤维蛋白渗出物,使心包膜与肺脏、心脏发生严重粘连。打开心包膜,心脏表面呈绒毛状外观,病理学上将其称为“绒毛心”。

    急性病猪的腹腔内腹水显著增多,腹水内含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和脾脏轻度肿大,表面散在附着有纤维蛋白渗出物,胃、小肠和大肠无肉眼可见变化。慢性病猪腹腔内有大量混浊的黄褐色渗出液,腹膜出血、肿胀;肝脏和脾脏肿大,质地较硬,色泽较暗,表面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各叶之间,肝脏与腹膜之间发生粘连;小肠和大肠肠壁肿胀、变厚、出血,表面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相邻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粘连在一起。

    3 实验室检查

    耳静脉无菌采血,制作血液涂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分别进行美蓝染色、姬姆萨染色,干燥后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在美蓝染色的标本内,红细胞染色很淡,不易观察;红细胞之间散在分布呈两极浓染的蓝色杆状菌体,偶见由两个菌体排列成的短链状。在姬姆萨染色的标本中,红细胞之间散在分布有许多同样呈两极浓染的副猪嗜血杆菌。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学检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 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 d。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 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进行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素。

    (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 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5~7 d。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 mg/kg,每晚肌注1次,连用5~7 d。

    (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 mg/kg,每日1次,连用5~7 d。

    (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菌素、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5)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6 讨论

    6.1 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是存在于猪上呼吸道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当应激因素如断奶、 换料、 转栏时天气突变等情况时很容易导致猪的发病[3,4]。现阶段我国养猪业的水平还相对落后, 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加上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 为该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根据猪群病史、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要做出确切诊断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和细菌的分离鉴定。采集病猪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胸膜腔、心包腔或腹膜腔内的渗出物,流产的胎儿组织、阴道分泌物、肺组织等。上述病料组织涂片,干燥、固定后进行美蓝染色或革兰氏染色;固体病料做成组织触印片,以美蓝染色,镜检,发现有副猪嗜血杆菌时,即可做出诊断。

    6.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

    控制方案包括改善管理条件和疫苗接种以及抗生素处理。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全进全出”,以减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菌;由于副猪嗜血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如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各生产阶段的混养状况、避免过多的疫苗注射等,可有效防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5]。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后可暂不混群,这样也可减少疾病在猪群中的传播;同时提高舍内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在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可对猪群进行免疫。由于本病病原的血清型较多,商品菌苗效果不确定,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母猪接种疫苗,仔猪用抗生素预防,因为母猪接种后可为4周龄以内仔猪提供免疫保护。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仔猪也要进行免疫[6]。初产母猪进行2次免疫,分娩前6~7周和2~3周分别皮下注射2 mL/头;经产母猪每次分娩前2~3周进行免疫;仔猪在7 日龄和17~28 日龄各免疫1次[5]。疫苗免疫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方法之一,我国已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但资料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很低,疫苗的保护作用仅限于同种血清型的病原菌。使用灭活菌苗免疫失败就可能是因为病程中出现的菌株血清型与菌苗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也可能因为后来猪群中出现了新的菌株而失去功效。因此商品疫苗的保护效果各猪场反映不一,还不可能有一种灭活苗同时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所有致病菌株产生交叉保护力。所以采用本场未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较明显的发病猪组织分离病菌做自家疫苗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控制措施[5]。许多猪场在猪发病严重时,选用附近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生产的含多个血清型菌株的疫苗进行控制,临床上有一定效果[3]。由于不少学者认为,使用自家灭活苗可比较有效地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因此在自家灭活苗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严防散毒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YUE M , YANG F , YANG J , et al.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Haemophiluspara suis SH0165[J]. J Bact eriol,2009,191(4):1359-1360.

    [2] MACINNES J , GOT T SCHALK M , LONE A G , et al.Prevalence of Act 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ctinobacillus suis,Haemophiluspara suis, Pasteurella multocida, and Streptococcus suis in representative Ontario swine herds[J].Can J Vet Res,2008,72(3):242-248 .

    [3] 匡宝晓.副猪嗜血杆菌病[J].养猪,2004(3):33-34.

    [4] 黄剑华,陈健雄.华南地区规模化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调查及防制[J].养猪,2008(2):49-51.

    [5] 陈小玲.副猪嗜血杆菌病[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3):99-101.

    [6] 刘文峰,戴益民,陈松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J].养猪,2006(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