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国际化特征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国际化的基础是信用,大学生道德诚信是信用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诚信素养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尤其重要。
关键词:国际化; 大学生;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148-004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国际视野、讲究规则、具有诚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欢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开始越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在参与国际竞争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参与国际交流、竞争事务的主力军,然而,我国本土化人才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诸如诚信缺失、不守国际信用规则等一系列问题,致使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质疑,认为中国留学生造假严重。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影响我国国际交流和声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大学生应“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诚信是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必备素质。因此,基于国际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使之更符合国际要求和特色,将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国际化人才诚信素养的特征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和一流的知识储备,通晓国际规则和意识,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化的人才必须具有相应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诚信准则。具体地说,国际化人才诚信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规则意识
遵循规则是国际间交往的基础。国际规则一般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同且能共同遵守的显规则。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而衍生出来的行为准则。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做到公共行为的有序进行。人们遵循规则,也能带来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反之,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长远看,也会损害个人利益。因为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遵守规则是一种诚信律己行为,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道德实践之一。从我国传统习惯来说,缺少遵守规则的严肃性。中国人一般讲究变通,兵不厌诈。如田忌赛马,当时比赛规则是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但田忌没有按规则比赛,而是偷变规则,采取下马对对方的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的策略,结果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这种违背比赛规则的做法不但没有被后人所指责,反而被后人加以称赞推崇,认为是田忌聪明过人。正是这种不重规则、重结果的传统思维影响,一些国人在国际事务中,破坏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诚信。长期以往,不仅于本人是损失,也影响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
(二)契约意识
契约精神是西方社会商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主流精神。宗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培育了契约精神。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交换正义,不得损人利己,自愿交换,这是现代契约精神发展的基础之一。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基督教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督教孕育了西方的契约精神,使人们重视彼此间的“契约”、“合约”,契约、信用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商业基础和道德精神,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其基因密码之一是社会普遍遵守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即是诚信精神,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个人、政府、企业等,双方都要遵守相应的契约法则。中国自古重视个人道德诚信修养,但忽视公共道德的养成。重农抑商使得商业精神发育不足,一些人缺乏契约精神。
(三)信用意识
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信用是基本的通行证,“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在信用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等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信用素养,则于己于人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我国每年因为“经济人”之间的信用缺乏而导致的坏账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千万亿。由于我国传统诚信观是建立在熟人社会、血缘及地缘基础上的诚信,较单一且缺乏一定的法律保证,因此,在现代社会,当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出现,国际间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时,就会出现类似信用缺失等不适应现象。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一百多年的信用历史,并且有着相对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保障体系。人们的信用知识能很好地得以普及,信用意识良好,在国际间的交往中能很好的体现诚信素养。西方发达国家被称为“征信国家”,在征信国家,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健全,信用法律制度完善,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征信服务的普及,因此,国外的信用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普及。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民族性,也要体现世界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思维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一)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诚信是一种道德通识教育,贯穿于各国教育体系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重要观点,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诚信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教育资源、国外诚信教育资源,体现诚信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学校诚信教育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社会发展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的诚信道德认知与情感及行为养成与实践的教育活动。我国自古重视诚信道德教育,通过私塾或学校来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国外的学生诚信教育一般都有较完善的体系,遵循着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由培养诚信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目前我国学校诚信教育尚缺少一定的完整体系,呈现碎片化。学校诚信道德教育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托学生特点,从诚信意识启蒙、诚信行为习惯养成、政治信仰诚信等,培养学生自觉的诚信品质。大学是学生系统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而这一阶段的诚信教育非常重要。其诚信教育内容包括学校在思想政治方面、学习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面以及就业等方面对于大学生进行的诚信系列教育及诚信教育保证机制、监督奖惩机制建设等。学校诚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我国传统诚信观、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国外诚信教育理念、我国现代诚信观教育等。大学阶段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教育,使其养成诚实守信品质,对于提高公民诚信道德意识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信用教育
国际化背景下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国际信用准则,否则,即使不守国际信用的人短期可以获利,长期看,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也影响国家信誉和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指不同的国与国、企业、银行、自然人或法人之间所提供的信用,体现的是不同国家间的资本流动和信用关系。国际信用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国际信用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也是国际信用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赖以发展的基础之一是诚信。国际信用如果按领域划分,分为贸易、金融信用;按贷款人区分有私营企业、银行、经济人等提供的私人信用。西方国家的信用意识培育较早,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信用意识根深蒂固。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就诚信进行专门的论述,他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信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他们认为,经济信用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信用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1]”“诚信是现代经济规律之一,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由于信用缩短了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也加快了。[2]”“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3]”马克思、恩格斯的信用理论指明了信用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信用意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精神,國外很多国家都重视公民、企业、政府的信用教育,认为信用是现代社会通行的法则之一。信用体现着契约精神和法制内涵,是现代诚信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外的教育中,信用教育一直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学校信用教育缺乏,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形成统一的整体,这种状况不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国的信用教育发展较晚,公民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于2006年1月,且大部分学生尚未加入,这将不利于对大学生的诚信度考核。做得较好的是广东高校。广东已在全省范围内建起大学生信用档案运行体系,占全省在校大学生的90%以上。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用度,促进大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用形象。
(三)诚信法规教育
国际化背景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熟识国际间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诚信立法。如《瑞士民典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法典之一。它规定,人们行使任何权利和义务都要履行诚实信用的法则,不得欺骗。在餐饮、医药、履行等行业,国家还设有价格先生,以监督这些行业不得任意涨价。瑞士的许多商家都实行事后付账的方法,却少有拖欠的,说明人们的信用意识很好。瑞士的银行信誉度很高。
诚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不仅体现在道德教育领域,也体现在社会的法律法规中。诚信法则强调法律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要恪守诚信,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我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因此,我们要将一些诚信立法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进行讲授。诚信是我国立法的基本依据,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要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法通则》(1986年颁布)及《合同法》(1999年颁布)中,都把诚实信用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民法规定,公民在参加民事活动中要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此后,《公司法》、《证券法》和《破产法》等多部法律也把诚信作为基本法律准则;诉讼法中规定,公民有作证的义务,且不得作伪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如果经营者不守法,违反法律规定,他将可能被告上法庭,败诉后承担一定的民事或刑事责任后果。以上可见,诚信不仅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法制建设重要内容,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法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保证。因此,诚信教育也是一种法制教育。
(四)诚信职业道德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指出,21世纪的人才,应该拥有三张通行证,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事业心一般泛指人才应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品质等。它属于职业道德范畴,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专门的论述,它同时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教育内容,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职业素养,使学生懂得对社会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信用,成为具有诚信素养的优秀人才。以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例,诚信、不做假账是会计类核心的职业道德,大学期间的诚信教育加强此方面的内容教育将有利于促进我国财经行业方面的规范、有序,减少一些诸如美国安然公司重大舞弊案、财务舞弊案等事件的发生,既有利于大学生诚信素养的养成,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及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走出去与请进来、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相结合的原则,创新诚信教育方法,借鉴国外诚信教育好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国际化人才。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诚信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高校只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讲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不多,这种现状不适合国际化诚信人才的培养。
首先,需要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高校要设置大学生诚信教育必修课,有固定的学分及授课要求、考核方式。以便系统有规划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习内容包括文中所述。目前较系统的设置诚信教育课程的高校不多。仅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本校“信”文化为支撑,从2012年开始设置了《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课程,开始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养成教育。其讲授的内容包括诚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市场经济建设等及大学生的政治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学习诚信、择业诚信等。通过几年来的授课,效果明显。大学生的诚信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违规违纪事件显著下降,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极高的社会评价。
其次,贯通诚信教育的大德育课堂。高校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分专业的课程授课,任何课堂都是德育课堂。教师本身即是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诚信教育的思想。教师的课堂表现、师风师貌、工作态度无不体现传递诚信理念,所以,只有将诚信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诚信育人的目标。
(二)实践探究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内化为具体行为的过程,因而,检验道德的标准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道德的践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尤其要注重实践探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增强诚信道德体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要充分开发第二、第三课堂的诚信教育功能。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各类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如仪式教育中的诚信教育。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建立诚信档案,学生要在诚信档案上签名,毕业有毕业诚信宣誓。在庄重的环境中,学生体会到诚信教育的内涵,更强化了教育效果。通过举办各类大赛,如诚信辩论赛、诚信案例分析大赛、参观诚信教育实习基地等,可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教育效果。
第三课堂指新媒体等网络课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现代化手段不断凸显。慕课的普及,使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今,“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使得教育的功能與手段正日益焕发新的活力。网络化的教育使得线上互动与线下实践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正依托互联网,不断吸收国外诚信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手段,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国际化搭建更好的平台。
(三)国际交流
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能够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感受不同国家的诚信文化和信用准则,有利于培养自身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国际化,成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文件中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扩大,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如学分互换、双学位计划、本硕互通交流项目、国际资质证书认证等。组织大学生出国参加校际交流项目,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科研学术水平,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大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力度。教育面向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而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展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国际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学生开展对外交流项目的工作渠道,让更多的大学生从国际交流的项目中得到提升,以及科学规划高校众多的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除其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以及提高各种交际沟通能力,让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诚信处事的良好方法,高校间的对外交流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亦能吸取世界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益方式方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四)合力育人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要统筹“四位一体”诚信教育建设机制,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服务于国际化诚信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学校要发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理论教育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道德教育内容。只有基础教育打得牢,高校教育的效果才更凸显,不能出现断层。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平台,必须强化学习效果,通过创新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诚信理念逐渐根深蒂固。学校要充分实践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原则,营造诚信育人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教育者本人通过率先垂范,成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楷模,以此作为引领,深化诚信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第一导师的作用。许多成功人士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无不感谢父母对于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我国自古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如有“昔孟母,择邻处”的典故和曾子杀猪教子诚信的故事。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很难想象,一个谎言无度的父母能培养出诚信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形成诚信的情感理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通过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塑造诚信的做人品格,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发现孩子品行存在问题,及时教育解决,防患于未然,勿以恶小而为之,给予明确的是非判断和应有的态度,共同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
社会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社会亦应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构建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学生身处其中,得到熏陶锤炼。每年我国都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和社会主旋律。2011年,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中学任教的李郁林获评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他虽然工资微薄,却坚守诚信情操,坚持十多年偿还债务;2013年,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范海涛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中国好人榜。”他履行承诺,多年来一直造福于家乡百姓,诚信与责任是他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以上诚信道德模范事迹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使大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榜样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一些不诚信现象屡禁不止,食品造假、媒体失真、官员腐败、假账坏账等现象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心灵。如果这些不诚信的社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整体的诚信教育将不能有效衔接,将会大大削弱学校、家庭诚信教育效果。
要培养学生的慎独能力。他律永远不能解决及防范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从古人关于道德培养的规律来看,要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诚信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逐渐加深,使之成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如有些学校在考试中提出了免监考的尝试,就是给予学生自律平台,在无人监考的环境中,磨练学生的诚信意志,这也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效果较好,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加深诚信理念内化。
总之,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培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高校的一项教育任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努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可见,诚信建设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我国相继出台了诚信建设的相关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而要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文件要求,需要社会全方面共同落实实施,高校责任重大。现代大学的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实践。高校要服务于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诚信状况如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因此,加强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实践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颖香.基于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探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2):118-121
[2]任梦昱.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
[3]肖艳红.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4]张雷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2
①《资本论》第三卷,中央党校出版社,第5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3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