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策略探析
林丽萍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題。尤其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爱国主义转换为爱国行动。本文将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进行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与社会;爱国行动;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意识,使这一爱国种子能更深地扎根在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感受在历史长河中所闪现的爱国思想的光芒,使其精神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学科素养与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一、挖掘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含有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担负着对初中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切实围绕初中历史教材,引领学生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如在古代史中逐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近代史中也一一展现了中华儿女反抗奴役、保卫国家等鲜活案例。为了切实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从历史教材中找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点、切入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同时,进行梳理,有效利用,通过有针对性地渗透与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催生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说,隋唐文化这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先对教材认真阅读,同时也对隋唐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加以归纳,进行概括,让学生围绕这些优异成果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充分感悟我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明,让学生在这一历史的启发下,自觉进行今昔对比,进行经验总结,切实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突破难关的历史中感受民族自豪感,提振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信。
二、通过历史事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历史事件在历史教学中,其意义较为重大,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地融入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初中历史知识学习意识,加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力度。比如,学生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夏、商、西周的兴亡、大一统的汉朝、贞观之治等历史知识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实现了统一、安定,国家经济才能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生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不仅学生的爱国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越来越强。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爱国主义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一颗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坚决不做任何违反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将爱国主义作为推动自己成长的中心。
三、运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这些历史不但是由一幕幕伟大事件造就而来的,同时也经过了历史人物的验证。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验证,造就了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了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应该在历史教学内容中融入历史人物,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历史名人的同时,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详细地向学生讲述孙中山创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民族的利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学生在学习这一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名人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以及一切有损国家利益和荣誉的意识,感受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效果。
四、以争斗史励志,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为了获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而努力奋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近代史既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的灾难和痛苦,进而得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又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人民骨子里的热血和坚定。在面对列强的暴行和侵略时,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英勇奋斗的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与列强斗争。这种精神会使得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骨子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教师在以斗争史来激发学生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时,也应当注意引导的循序渐进性,保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最后再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以及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怀。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培养时,也应当讲述一些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使学生明白在祖国危难的情况下,无论是官兵,还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要为祖国而奋斗,使学生从心底里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祖国危难之时,所有的人都应该拿起手中的武器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心底的反抗精神和爱国精神,二者相结合才会引导学生产生为中华振兴而努力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近代史各个阶段历史的时候,可以在讲述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悲愤情绪。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现出愤怒以及难过的表情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国形成当时情况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在知识讲解完毕后,可以让学生随机讨论,指明如何才能够保证国家不会受到欺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虽然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整节课讲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教学方式,但同时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寻找问题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影像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力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历史知识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讨[J].智库时代,2019(52).
[2]兰井学.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C].201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