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日本电影题材与内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尹航

    日本,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孕育和衍生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在保证本土理念自信的基础上,却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单一化倾向,这一现象表现在电影领域中,即为日本电影业经过辉煌年代之后而来的低谷期。进入21世纪,日本电影业的整体风向和形式动态有了一个较大的调整,其逐渐重视多元文化的融合,力求传递本民族的思想精髓,加强民族文化的烙印,积极融入国外的多元文化,以期增进日本电影的市场冲击力,实现电影产业的繁荣。

    一、 电影题材的多元化

    题材是“剧本所具体描写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现象”,是编剧在生活积累和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素材进行选择、剪裁、提炼加工而形成的剧本基本内容。传统的日本电影题材多为爱情、历史、战争等,这是大众对日本电影的刻板印象。然而新世纪的日本电影正在逐渐褪去固有的思想根基和改变过于骄傲的文化自信,学习融合国外电影和文化中的新鲜元素,对各种新鲜题材进行挖掘和借鉴,以期达到更好的提升电影竞争力的目的。[1]

    (一)科幻题材的借鉴

    影片《最终幻想》的前身是游戏,经过多年发展搬上银幕。武士道文化下的隐忍观念或者说文化氛围,使得日本国民对科幻电影的接触较少。在2016年上映的电影《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中,观影者发现除了配音之外,整部影片俨然是一部充满着浓郁的西方气息和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该片讲述的是两个王国——尼福尔海姆和路西斯为争当世界霸主的争斗。前者向后者提出要签订一份和平条约,但其条约的内容是不公平的,于是一场剑拔弩张的外交较量就此展开。电影中故事的架构背景发生在西方,剧中人物的身份充满着欧美王子和公主的气息,包括建筑風格亦是地地道道的西洋设计,这种完全借鉴欧美国家科幻电影的情节和制作方式的形式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2]

    (二)侦探题材的借鉴

    日本电影的重大标杆之一就是侦探推理类影片,其已然成为支撑日本电影产业的“肱股之臣”。众所周知,推理侦探系列的作品一直是由欧美主导全球市场,其中创作最为出色和经典的当属英国的《福尔摩斯》系列,该系列由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改编而成。而这为日本侦探推理题材的影片提供了借鉴的源泉和学习的范本,于是《名侦探柯南》应运而生。欧美原作是围绕大侦探福尔摩斯和好朋友华生之间的经历作为故事发展和串联的主线,继而引出精心设计的一桩桩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案。但是,日本电影在借鉴侦探题材的过程中,为了扩大电影受众,考虑到真人版的侦探影片由于悬疑成分存在,难免会出现暴力或嗜血的场景,对于低龄群体的观影有很大的限制性,就决定采用动画电影的形式进行影片的制作和创作。此外,欧美版的《福尔摩斯》系列情节设计较为复杂和玄妙,这就给儿童观看影片带来了理解层面的困扰。在日本版的电影情节中,推理的部分做了相应的简化工作,这就使得原本扑朔迷离的情节变得生动化和明朗化。最终,《名侦探柯南》大获成功。

    (三)魔幻题材的借鉴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在吸收和借鉴英国小说《会魔法的哈尔与火之恶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创作的一部动画影片。该片以战场为背景,融入了魔幻题材的西方元素。苏菲是这部动画电影的女主角,是一位制作手工帽子的妙龄少女,在一次偶然的外出中不幸被女巫施以魔法,变成了一位丑陋的脸上爬满皱纹的老太婆。于是她逃离了家,进入一个充满魔幻法术的城堡中并遇见了心中所爱哈尔。苏菲利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帮助哈尔解除了契约并使自己变回了原貌。《哈尔的移动城堡》虽说是基于小说的艺术创作,但是看过原著的人会发现日本版的改编可谓大刀阔斧,成功的将魔幻题材融入了爱情片中。

    (四)青春励志题材的借鉴

    青春题材是日本电影的文化标签之一,市场上发行的众多日本电影中,青春题材占比颇重。但是该题材电影的增多,其剧情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外加观众的需求更加挑剔以及对现有编剧的审美疲劳,致使日本青春题材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为日本电影业敲响了警钟。2015年上映的《唇上之歌》是由新垣结衣主演的一部青春励志电影,该片在上映之初票房表现不俗。其实,中国的青春题材电影从发行数量上来看也是占比颇重,但其最大的通病就是把过于零散的要素人为地拼接起来而无法引发观众共鸣。相反,日本电影就巧妙地将歌曲和电影结合在一起,利用影像进行更加丰满的艺术表达。当然,观众会发现,这部《唇上之歌》围绕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是一部将励志和教育相结合的影片。影片中的老师用音乐来鼓励学生,让他们重塑生活和人生的自信,用音乐的感染力使他们变得积极乐观以致完善人格发展。这和经典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教育方式如出一辙。这就说明日本电影创制者上深挖了该类题材电影的内在竞争力,大胆地学习借鉴,在突破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保守特征,积极融合外国文化的可取之处,采用“拿来主义”,为日本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 电影内在形式的多元化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领域涵盖了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3]日本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在电影题材方面对外来元素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同时也对国外的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学习研究,从而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电影风格。

    (一)绘画艺术的借鉴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线条虽看似简洁,没有浓墨重彩的绚丽,也没有引人注目的设计,却在物体轮廓的塑造和勾勒上,在细腻情感的表达上助力得恰如其分,意味深远。《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动画作品。波妞这个人物设计仅仅靠几笔简单的线条勾勒和色块的填涂完成,波妞的人物线条虽相对简洁,但是却传递出一种单纯善良,简单活泼的人物形象,其神韵也由简洁的笔触奇妙地传递出来。由此可见,绘画线条可以使得影片的画面制作化繁为简,寥寥几笔就可以完美自如地塑造出充满灵动气息的人物形象,给予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也使得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地含蓄和内敛。

    (二)音乐元素的借鉴

    音乐是一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要素,音乐对电影气氛的烘托,对人物形象和情绪的表达,乃至对整个影片剧情的推动都起着推波助澜的点睛作用。现今,电影中的音乐甚至成为了一部电影记忆点的重要因素,例如欧美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和《疯狂动物城》的大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迪士尼对电影音乐的精良制作。日本动画电影《起风了》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堀越二郎为原型展开的,该人物是日本战斗机领域的先驱。这部作品与往昔宫崎骏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缺少了众多幻想元素,既没有魔幻的少女,也没有浪漫唯美的爱情。大抵因为这是基于真实的人物形象而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因此,该片整体的观感比较沉重,节奏较快,跟之前缓慢美好的风格不同。在该片中,有一个片段是男主角在舞会上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其实这是一部德国电影的主题曲,宫崎骏在电影中设置适当的情境并引用这么一首德语歌,即是充分利用了外国音乐中的异域风情,以此烘托电影的整体氛围,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此外,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也存在演奏音乐引发情节推动的场景。当哈尔牵着苏菲的手冲上云霄时,背景音乐切换为了著名的华尔兹圆舞曲,完美地配合了影片的欧洲风情和浪漫情趣,使得其成为了无法复制的经典之作。

    《钢琴之森》是一部围绕钢琴展开的青少年电影。该片的“主角”是钢琴,钢琴的存在使得雨宫修平,这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孤独与痛苦的环境下找到了真我。影片中大量出现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森林,海和修平奔跑、弹琴的场景,随着钢琴曲美妙音符的响起,玄妙的音乐触动了人的心灵,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和默契也在指尖,在琴键之间得以形成。

    (三)人文背景的借鉴

    《花水木》是2010年在日本上映的影片,由人气女星新垣结衣主演。该片讲述男女主人公在长达10年的时间跨度中,走过了美好的相遇、遗憾的错过、无奈的现实和缘分使然般地再次相逢的恋爱历程。在拍摄过程中,整个团队对影片的取景考量颇多,经过深思熟虑和后,决定到国外的两个城市——纽约和加拿大进行部分剧情的取景。将场地置于国外是日本电影中少有的拍摄视角,但纵观近几年好莱坞电影的取景趋势,跨国拍摄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这样会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视觉体验以及扩大对全球文化的了解深度和广度。[4]日本电影在较为低迷的都市爱情片中从场景的多样性进行切入,可以有效地弥补由于剧情缺乏创新、故事情节单一的这一硬性缺陷,充分利用多元的人文环境来刺激消费,提升体验,保持影片的市场占有率。

    (四)宗教文化的借鉴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从根源上来讲是一脉相承的。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不难发现日本文化的形成是在大量学习和借鉴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孕育而成的原始神道文化的综合体,但其自身鲜明的民族性并没有被磨灭。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日本电影自然蕴含着本民族的宗教观念。与此同时,日本电影并没有将异域宗教文化元素拒之门外,而是将其充分吸收利用,融入电影表达的艺术形式中。

    卡巴拉生命之树,是犹太教卡巴拉思想的核心。在新海诚的动画电影《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就在某些特定的场景刻意凸显出这一图像。例如,在莫奈家的餐桌上,大家在深思有关死者复活这一话题,当画面切到长老这一人物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绘有生命之树的美妙绝伦的毛毯。由此,观众就会对此物体形象产生好奇和展开思考。这是一个日本文化中并不存在的图腾,那么作者在这里嵌入这样的一幅图画的寓意如何,对于剧情的贡献何在,成为了激发观影者陷入思考的问题。该场景引入的主题是关乎生与死,而生命之树恰恰是与生死交相辉映的文化符号,这就隐含了创制者的暗示——生命之树,象征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态,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宇宙真理的追寻过程,对于生命路途来说,一个生命的终结恰恰开启的是另一种形态的旅途。

    (五)个人英雄主义的借鉴

    个人英雄主义指的是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不依靠群体力量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或理念,具有渴望得到他人认同,受到他人的关注的特点。个人英雄主义理念传达最为突出的当属美国电影,这是由于美国历史背景中崇尚自由的文化积淀与特色。其实,日本文化总体来讲比较温和,讲究秩序和次序,重视修身养性,然而在近年的电影艺术作品中,其也逐渐显示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在由电视剧改编的电影《坚持即是正义》中,男主角古美门研介坚持“钱可以买到正义”的理念,只要给足够的钱,就會替客户打赢官司。对于这种看似“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令他人嗤之以鼻。然而古美门研介用自己专业的职业操守,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可以说,他比很多人都活得明白,活得强大。这部电影告诉观众,认定自己追求的东西,坚持并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计较对错,不计较外界的看法,不计较众人眼中的真相和那些所谓的正义。该片为男主角设定了“战无不胜”、特立独行和受人仰视的人物设定,符合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和理念。

    结语

    新世纪下的日本电影在电影的制作发行、宣传战略以及电影内容制作方面不断地反思着既有模式,尝试与国际影视制作接轨,注入国外新鲜元素来塑造日本电影的品牌效应,以期为电影爱好者带来更好的文化艺术体验和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1]常思纯.日本电影产业安全隐患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1):57-65.

    [2]刘云,曲帅.灾难后的梦想场景——2012年日本电影产业备忘[J].当代电影,2013(5):145-151.

    [3]支菲娜.2014年日本电影创作观察[J].当代电影,2015(4):106-111.

    [4]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J].新闻界,2012(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