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提效刍议

    方和芳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高考命题更开放灵活的现实,寻求有效甚至高效复习的策略。主张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情,积极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知识体系;根据阅卷实情,培养学生良好答题习惯。师生同心协力,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效率。

    关键词:考纲考点 知识框架 良好习惯

    高考复习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一直是一线老师头疼的老大难问题,认为头绪杂乱、收效甚微,是不折不扣的“投入多收成少”的“吃力不讨好”的累活。尤其是复习到后阶段,学生心虚急躁,老师苦恼无奈,虽说网上线下资料无数、方法指导层出不穷,学生分明觉着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加上近几年浙江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增加,阅卷老师更是反映“想给分而不得”“很多学生根本不会答题”“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已岌岌可危”。如何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进行有效复习,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高三老师责无旁贷。

    根据笔者十几年的高三教学以及两年的高考阅卷经验,认为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有二,一是学生与文本的正确、全面的解读有距离。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高考文本的解读还是受到命题者及试题的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戴着镣铐起舞”。二是老题型思路零乱,新题型束手无策。

    那么,如何在繁重的高三学习中,帮助学生廓清考点,尽可能地建构知识框架,做到优质高效复习呢?

    (一)命题层面:参透考纲,廓清考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就是战场,我们必须从命题层面揣度出题规律,参透考纲,廓清考点,方有可能在答题中找到切入试题的思路,避免束手无策。

    考试大纲主要介绍当年高考各学科的考试范围、命题思想、试卷结构等,它是命题的依据(命题组必须严格按照考纲出题),当然更是我们备考的出发点。作为高三一线老师,更应引导学生参透考纲考点。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阐释如下: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作品本身出发,概括考点指向:形象内容(人、事、景、物)、主题情感(或读者从作品中挖掘的民族人文精神、创作意图、个性解读等)、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体裁特征等。从读者角度出发,考点指向艺术效果,即读者从作品中感知到的思维或视觉上的效果。

    如2019浙江高考《呼兰河传》的四个试题,“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考点指向语言;“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考点指向形象内容中的事和人;“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考点指向表现手法;“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考点综合指向形象内容、主题情感、语言、结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等。比如选定“冯歪嘴子”为题,参考答题首先指向形象内容“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其次指向结构“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还指向主题“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因而,廓清了考点,就为我们答题指明了方向。当然如果学生在考试中碰到新题型,更可以从各考点出发,逐一思考落实。

    (二)教学层面:

    一要熟悉考点所涉考试题型

    以“作品形象的欣赏”考点中的“人物形象”欣赏为例,常见考试题型有“分析或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或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梳理人物的心理及其变化”“探讨人物情感活动及其变化”等。近幾年,“形象欣赏”的考点还往往结合了其他考点,如“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2014浙江考题),“刻画某一人物有什么用意”(2015浙江考题),“评价人物”(2016浙江考题),“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2019全国1卷),“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9全国2卷),考点丰富,难度明显上升。

    又如“结构”考点,相关的考题,2015年课标全国Ⅰ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浙江卷“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2016年浙江卷“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2017年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2018年浙江卷“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总结“结构”考点,命题的方向主要有二,一是结构安排的特点,二是结构安排的作用,尤其以后者为主。

    涉及其他考点的试题形式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习题中不断地积累、归类,这样我们学生在看到试题的时候才能从容镇定,从而快速结合考点找到作答的思路。

    二要建构各考题知识框架

    如2019浙江高考试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该题着重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仅考虑的点要多,同时也要保证涉及的面要广。虽然叙事特征由所叙之事和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情节安排也与结构有关,但是在答题过程中不能纠缠于对叙述内容的概括、对结构层次的解析以及对叙事者心理的考察,而要综合考虑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方法、叙述语言、叙述腔调、叙述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等诸多方面。

    又如“探究词句丰富意蕴”。“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高考试题多指向作者和作品的思想、意识、情感等。答题技巧:①联系语境或文本探究词句的表层义,往往与形象(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有关。②结合作者的思想探究词句的情感义,往往与作者对形象蕴涵的情感有关。③结合作品的创作意图探究词句的深层义,往往与作品的深层次的主旨有关。

    尤其是表现手法考点的知识框架:

    如2017年浙江试题“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从表现手法出发,可以从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反复、环境烘托等角度来思考作答。

    (三)阅卷层面:培养良好答题习惯

    阅卷经验(采点多,强度大)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也很重要,除了要有一手漂亮规范的字之外,还须:

    1.审题要全面正确。这是前提,否则功亏一篑。

    2.分点要准确清晰。分点很重要,分不清楚的同学建议多分几点,尽量不要超过四点,五点也未为不可。

    3.要点要显眼突出。一般采分的要点尽量出现在开头,结尾也可以,切忌夹杂在句子中间。

    4.用语要规范简捷。尽量多用书面语,切忌粗俗啰嗦。

    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心中有考纲考点,平时注重知识框架的归类总结,加上良好的答题习惯,提效增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何立庆·明晰思路注重表达把握趋势——文学类作品阅读的策略及建议《浙江考试》2019.9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