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知识地图的高中微课设计与组织研究
杨志军 雷宁 汪洋 吕翠莲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让学习者自由地选择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但目前大部分微课资源零散且缺乏有效的组织,无法呈现知识间的关联,学习者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无法进行系统地学习。本着解决“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应用的系列问题的目的,作者将知识地图引入高中微课课程中,给出知识地图在微课组织中的应用思路,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设计组织模型,将知识点及其关系可视化呈现,从而有效组织微课资源,帮助高中生更深入系统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地图;高中微课;组织
中图分类号:G423?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6-0093-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提前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和传统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发展生态。教育作为社会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互联网的融合更为必要,因而“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热点问题。
2015年7月4日,继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教育机构利用互联网为基础和平台探索新模式之后,依托网络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多[1]。“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的教室内,一节课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班级的几十个学习者,让教育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让一定资源得到最大意义上的价值实现。如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飞速变化,为了应对社会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习,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人们这种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我们的学习需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别是高中阶段,高中是学习者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学习以及强大的升学压力,能够有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互联网+”背景下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特殊产物,是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一种新教学形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被定义为: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以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2]。微课的时间很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炼,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学习。
微课的特征是时间短、内容少、类型多,即教学时间较短,一般在10分钟之内;教学内容较少,微课往往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设计的;微课类型较多,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有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等,还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在“互联网+”信息量庞大的时代,微课还应该具有可视化、结构化的特征。由于各种微课平台上的资源太过冗杂,虽然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学习者很难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而且知识点是零散的,学習者很难将知识串联起来,不利于系统地理解和学习,将知识可视化、结构化地呈现,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点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体的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知识建构。
三、“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课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教师投身于微课的建设中,市面上也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微课网站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但是在微课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以教为主仍然是教学中的主流形式,知识点简单堆积且缺乏有效组织,微课形式单一,部分教师在微课的应用过程中生搬硬套,没有把微课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
(1)以“教”为主仍占主流
目前很多平台上的微课资源还是以“教”为主,以知识传授与传递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体现不出学习者应有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与灌输知识,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目前微课的设计大多是根据教师本身喜欢或是擅长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为起点,很多教师仍然习惯用传统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方法策略,并没有从学习者自身实际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违背了微课设计初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把微课当作课堂的一部分
微课的时间一般是10分钟之内,但并不是简单地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中截取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当成一堂10分钟的微课。一个知识点深入的学习需要和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关联,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如果生硬地截取其中的一段作为微课,就会导致内容前后不呼应的情况发生,不利于学习者系统地学习。
(3)把微课当作是完整的一节课
把微课当成课堂的一部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把微课当成是完整的一堂课也是不正确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一般需要导入、新授、练习、巩固等多个环节,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这些环节全部按部就班地完成,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完成了所有的环节,学习者也无法接收每一环节应该掌握的内容。微课一般是用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习者掌握重难点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而不是生搬硬套,而且把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搬到微课中,也很难激发学习者学习的欲望,微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4)知识点零散,缺乏有效组织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进行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4]。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完全由教师传授而来,学习者学习的新知识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得来的,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由此可见,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良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如今市场上有很多微课平台,诸如微课网、中国微课网、微课之家等,拥有丰富的微课资源,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再加上微课本身的碎片化特性,一节微课只有一个主题,知识点零散,无法突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就很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影响学习者自我知识建构,从而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结果。
2.解决方法
为解决微课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微课的应用效率,本文提出将知识地图引入高中微课资源的设计与组织中,知识地图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够可视化地呈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去掉文字的冗余,利用图示的方法将知识结构更直观地呈现给学习者,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系统学习,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图1所示应用思路是基于微课知识点零散且缺乏有效组织问题的解决设计的,知识地图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将一个个的知识节点通过连线相互关联起来,将知识点所在位置以及知识整体结构可视化地呈现,一节微课一般只针对一个主题或一个知识点,刚好与知识地图中的一个个节点相对应,这样就把微课知识点通过图形化的形式有效地组织起来。当学习者在搜索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时候,不仅可以学习当前知识点,还可以根据知识地图的指引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点。
四、知识地图概述
知识地图最初是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来的,最开始应用在情报学学科中,主要用于文献中内容逻辑的分析。布鲁克斯指出通过组织、加工、整理各种客观知识,可以绘制以各知识单元为节点的知识地图,这类似于构建了人类体外的“大脑”,不同的使用者可以由某一节点开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检索自己需要的另一知识节点(情报),从而实现情报的检索[5]。后来这一概念被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钻研研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中。
知识地图的构建有很多种方法,但最关键的几步是确定知识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知识地图以及实现知识地图的动态更新。知识地图一般包括资源层、描述层和知识地图层三个层次(见图2)。在资源层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学习资源,比如视频、图片、课件等,是知识地图构建的基础。描述层主要是对资源层的学习资源进行下一步的整合、处理和消化。知识地图层将资源层的资源经描述层整合以后向学习者进行可视化地呈现,学习者可以直观地看到知识点所处的位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结构。
五、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资源的设计与组织模型
知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其中知识节点是其核心要素,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知识点,然后基于知识点进行知识关联。微课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独立知识点进行讲解,其核心也是知识点。因而以知识点为核心可以看作是知识地图和微课的共通之处,为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组织模型提供了基础。知识地图可以清晰直观地呈现知识点所处位置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知识点所在的位置可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结构中的定位。而微课资源的知识点较为零散且缺乏有效的组织,知识地图刚好可以弥补微课程的这一缺陷。
基于以上的讨论与分析,本文将知识地圖引入高中微课资源管理中,有效组织微课资源,提出了知识地图在微课设计与组织中的应用模型(见图3)。
六、知识地图应用于高中微课课程中的思考
1.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就是要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在别人的约束和管束下才能学习,也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预习和复习,学习者要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知识地图以图形的方式可视化地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者根据知识地图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结构,从而明确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当遇到某一个知识点疑惑的时候,可以根据知识地图找到之前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学习兴趣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一个学习者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可能很容易就做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生而言,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当他们面对海量的微课资源,短时间很难搜索到他们想要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就会浪费他们的时间,降低学习效率。用知识地图来组织微课资源,将原来冗杂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整合,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资源呈现,而且还可以从某一节点沿着关系去寻找他想要获得的知识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3.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发明创造,目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十分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高中是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习者在这个阶段的接受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
知识可以依赖于教师的传授,但思维方式靠单纯的知识灌输是教不来的。高中生每天面临着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其学习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实现自身价值,而是为了学好考高分。但是高分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版〕第五条)。知识地图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脉络,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关联学习和知识提取,知识地图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指导,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主体意识,益于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益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
4.提高高中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真正有用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学习者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能力造福社会。终身学习这种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践行,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趋势。
终身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掌握知识、考高分,而是要注重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习资源的来源和形式更加多元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帮助学习者更加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知识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
七、结语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不管是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模式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价值,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习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适应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也变得多元化、个性化。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将知识地图引入高中微课的设计组织中,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应用出现的种种问题,给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解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应用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组织知识点及微课资源,呈现知识点所处位置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将知识地图引入高中微课组织中,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安萍.知识地圖的分类以及在“互联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7(16):32-33.
[2]岑健林.“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97-100.
[3]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9.
[4]谢永朋,徐岩.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7):63-67.
[5]陈文华,李卫党.基于知识地图的视频微课设计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211-212.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