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四十载 春华秋实谱新篇
李鸿江
摘? 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体育教学》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持着服务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是联结体育科研工作与基层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本文基于四十年来时代的演进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对《体育教学》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与新时期的展望,助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体育教学》;40周年;创刊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7-0011-03
日月经天,盈亏递变,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体育教学》自1981年创刊,迄今已渡过四十个春秋。抚今追昔,艰苦创业,风雨兼程,我们感慨万千,倍感欣慰。展望未来,登高望远,我们踌躇满志,激情满怀。四十年,凭借一种信念与执着,肩负着责任与使命,我们走到今天。从嗷嗷待哺、蹒跚学步到身躯伟岸、阔步前行,由随风摇曳的树苗到枝繁叶茂、直耸云端的栋梁,《体育教学》走过了它极不平凡的四十年,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联系全国体育教师的桥梁与纽带、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阵地、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体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交流的平台,成为学校体育文化的引领者、学校体育地位与尊严的维护者、终身体育的启蒙者和体育强国的建设者。
此时此刻,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关心、支持、呵护《体育教学》并一路陪伴走来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你们的积极参与,不断充实了学校体育的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实践,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改革,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你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感恩那些《体育教学》的历任领导。你们的格局、你们的视野、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决策,使得我们的刊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并一步步发展壮大。尤其要感谢不同时期曾在《体育教学》编辑部工作的各位同仁,你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是我们《体育教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和一笔宝贵的财富。《体育教学》坚持与时俱进,在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以及期刊的质量与发刊的规模均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体育教学》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每一份荣誉都浸透着你们的汗水和心血,你们获此褒奖,当之无愧。
一、与时代共进的四十年
这四十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四十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学校体育发展不平凡的四十年。《体育教学》见证并参与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创刊伊始,《体育教学》便赶上了那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对于当时的思想界、理论界、教育界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为我们办刊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
世纪之交,以素质教育为引领的新课标的研讨,《体育教学》也积极参与其中。无论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还是广大读者对此的商榷、争论,《体育教学》始终关注其中,直至新课标的修订出台。那一年,又恰是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体育教学》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中的学术论坛便围绕此展开了一场修订后新课标的推广和研讨。
无论哪一个行业,经历过的近四十年间,一定难以忘怀2008年的那场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为百年前张伯苓先生关于中国奥运“三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是一展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一扫百年前“东亚病夫”之耻辱的一次面向全世界的宣告。在北京奥运周期里,《体育教学》开辟奥林匹克教育专栏,先后走访数十所“同心结”学校,参与并宣传上百场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其间,时逢《体育教学》百期庆典,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先生曾莅临题词祝贺。
那段时间,《体育教学》还经历了学校体育改革面临最艰难的时刻,青少年体质连续二十余年下降,学校体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2016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及时召开,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中央7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阳光体育工程”正式启动。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说到大政方针,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学校体育事业还经历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审议通过的《中國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经历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健康列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如此高密集、高规格的会议和文件谈学校体育工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国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战略,中央文件的精神犹如定海神针,为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曾几何时,学校体育一度被“边缘化”“妖魔化”,体育课被任意侵占,学校怕担责而取消了极具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有人动辄就说“你的数学课是体育教师教的吧”,甚至对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也表示质疑和反对,这不能不说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尚武文化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对体育存有一种误解与偏见,更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文化格格不入。《体育教学》始终坚持政治统领,坚持服务大局,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大势,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及时进行宣传和解读,组织各种研讨、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跟踪采访,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及时推广,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为学校体育改革推波助澜,为中央文件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把学校体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使命与担当。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体育在经历了长期跌宕起伏之后,终于赢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呈现出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体育核心价值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遏制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重大活动和时间节点,围绕体教融合、健康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热点问题,主动出击、提前策划、精心设计,把握并反映体育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鼓励学术思想多元,教学方法多样,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学术之风。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创造,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这里不论资历,不问出处,而以政治为统领,创新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为全国一线的体育教师搭建平台,这也是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刊原则,一大批青年才俊在此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有的已经成为全国学校体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
二、四十华载喜迎建党百年大业
今年《体育教学》迎来四十周年华诞,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体育教学》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缅怀革命先驱,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围绕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开展了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可以说是时代造就。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一大批热血青年在中华民族屡遭外侵,一度陷入亡国亡种的危机时刻,前赴后继、英勇抗争,远渡重洋,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路。陈独秀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倡导者,同时还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改为《新青年》杂志,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阵地,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陈独秀的话说,就是要“帮助中国人实现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所谓“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就是伦理的觉悟、道德的觉悟,实际上是文化的觉悟。另一位文化旗手、共产主义宣传家、启蒙家李大钊,于1919年9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与传播的开天辟地之作。
就是那样一个觉醒的年代,体育同样让人觉醒。历史告诉我们,陈独秀、李大钊等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在寻找我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并开始关注教育,即人的培养问题。中国历史上没有“体育”一词,也不曾有相当规模的教育实践。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太注重人的教育,特别是体育。陈独秀极力提倡中国教育中要有一些“兽性主义”,他认为:强大之民族,人性、兽性要同时发展。那种“仅得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何谓兽性?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依赖本能、不依他活、顺性率真、不伪饰自文也。“余每见吾国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面白腰纤,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李大钊也有类似的观点,“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又说“中国文明之疾病已达炎热最高之度,中国民族之命运已臻奄奄垂死之期”。于是乎,个性解放,发达肉体,贵武尚力的思潮成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调。
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身心双育并重”,体育可以“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并指出,详德智而略于体,最大弊端就是“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还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阐释得非常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与其一脉相承。一百年后的今天,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体育之效”的论述作為作文题目,这种时空的跨越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讲述着什么,告诫着什么。
其实,在近代中国,还有很多的民族精英关注过教育和体育,比如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他把中国落后挨打归结为“体力、精神、道德”三个方面严重落后,而导致落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育的落后。于是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伟大思想,抨击中国几千年来不尚武力的耻诟。梁启超提出:“应对国民进行以尚武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人临大难而不惧,虽蹈火而不顾的精神。”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完善人格,首在体育。”鲁迅笔下的中国人是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夫唯不争,息事宁人,故无以争存于天下。
令人敬仰的是,这些民族精英百年前就强烈意识到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发达的教育、强健的体魄和强悍的民族性格。这对当下建设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仍不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体育教学》虽已步入不惑之年,但要像《新青年》那样,永葆朝气,勇立潮头,与时代同步而行,与学校体育同声相应,与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同气相求,担负起不同的历史使命,做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忠实的捍卫者、学校体育地位与尊严的维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新时代学校体育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将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体育教学》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