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交友类APP网络诈骗套路拆解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交友APP 网络诈骗 行为模式 成因研究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聂一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治安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82一、 案例導入
2018年1月S市公安局跨区域作战,于多地同时收网一举打掉一个以手机移动端交友APP为媒介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涉案人员28名,捣毁犯罪窝点2个,冻结涉案银行账户23个,冻结资金达4300多万元。
据了解,该犯罪团伙内部分工细致, APP软件开发、推广、后台操纵、资金运转等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其中罗某、陈某宇合谋并出资,雇佣吴某华成立空壳公司,何某负责诈骗资金流转,曾某、谢某辉负责项目团队,组织开发“同城爱夜X”“同城寂寞X”等手机交友软件,并配套制作上百款“马甲”软件在不同渠道推广,供用户搜索下载。
该团伙开发的“手机交友”APP打着婚恋交友的幌子,事实上活跃的女性用户并不存在,均来自事先制作的大量女性虚拟账号。诱导用户下载注册后,软件自动将虚拟账号以“附近的人”形式推送给受害人,并由机器人代码向受害人发布挑逗性语言和裸露照片,诱使受害人按该软件提示要求不断充值付款,以此实施诈骗。该公司“手机交友APP”自2016年初于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上架以来,注册用户遍布全国,涉案金额巨大,被骗人数超过10万,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二、 交友APP市场乱象
随手打开一部手机中的应用市场,以“交友”“恋爱”“约会”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上百条搜索结果,以“探探”“陌陌”“soul”为首的正规交友软件下载量平均可达千万级别。上架不到半年的“XX漂流瓶”“草莓X”APP也拥有数十万次的下载量,使用评价页几乎零差评,产品介绍大打情色擦边球,使用具有性暗示意味图片或文字诱导用户下载。
存在诱导付费的APP常年高居应用市场推荐榜榜首,正规交友APP若非有意寻找很难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不明真相的用户受制于信息不对称沦为送上门的猎物。三、 交友APP的“吸金套路”拆解
不法分子通常通过灰色产业链的上一链条订做或向第三方开发平台购买,与市面流行的交友APP外观类似的低配版软件,作为实施“吸金套路”的外衣。再从微博、微信各大网站和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抓取女性用户上传的日常生活照以及个人信息,为聊天机器人塑造个人形象,以打造受害者心中的美女人设。同时针对男性好色心理,设计充值机制对APP进行付费化改造。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银行账户或第四方支付平台接入用户付费方式,以便事后转移赃款。最后向各大应用市场申请上架,以面向更多受众实施网络诈骗。
用户下载APP完成注册后会自动匹配到数个“美女”(机器人)与其搭讪,一开始就使用情色语音或视频发起猛攻,牢牢抓住男性受害者的好色心理。当聊天达到平台“故意”限制时长,系统自动弹出充值付费界面单方面冻结用户的聊天功能,期间用户还能继续收到此前聊得火热“美女”们的卖力催促,责怪受害者不回消息要另寻新欢。用户此时往往担心错失良机,冲动之下选择充值。过后不久“美女”便不见踪影,等用户意识到上当则为时已晚。四、诈骗型非法交友APP屡禁不止原因分析
(一)违法成本、违法收益严重不对等,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
一款仿制交友APP制作成本低则5千到1万,高则6到20万不等。应用上架更是仅占制作成本的零头,上架苹果商店只需花99美元注册开发者账号,上架各大安卓市场几乎无需任何费用,一些APP开发公司甚至表示可提供制作上架一条龙服务。
上架后即便不向商店交纳推广费用,也能取得不俗的下载量,一个月内安装破百万。多数APP设置的最低充值额度为50元,远小于公安机关立案标准。假设用户付费率达到百分之一,一款APP的月收入可达到50万。这样的暴利势必会驱动一部分人内心对金钱的贪念,使其走上违法道路。
(二)技术门槛低,相关技术储备步入成熟阶段
程序开发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迅速转向,优秀人才、大量资源向手机移动端APP开发倾斜,短短数年呈现井喷式发展,行业形成了细致完善的分工模式和高效专业化的开发团队。诈骗类交友APP的开发多为套模板式制作,功能单一界面简单,本身技术含量不高,APP开发服务交易平台猪XX上某些开发商表示当天付款当天上线。
(三)全国单身青年数量超两亿,婚恋交友市场前景广阔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相关数据显示,内地适婚单身青年数量已经高达两亿。大龄未婚青年数量持续增长,30-39岁男性有1195.9万处于非婚状态,女性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社会上存在着相当基数的单身青年,其恋爱需求、陪伴需求不可忽视,国内婚恋交友市场前景广阔,婚恋交友APP以其新鲜感、匿名性成为年轻人的时髦选择。
(四)应用市场审查不严,应用评分体系不健全
国内应用市场对上架应用进行前置审查普遍流于形式,依赖机器不安排人工复核,导致对应用实质内容缺乏了解,让非法交友APP抓住可乘之机混入应用市场。中小型应用市场几乎没有前置审查,更是不法分子们投放的重要阵地。现实中也存在应用市场审核人员与开发商存在利益输送,一路大开绿灯的情况。
同时国内应用市场在社区维护和应用评分体系上力度不足,主要精力集中在应用市场功能性上,忽略了用户积极性,缺乏良性互动。真实使用者的反馈淹没于不法分子雇来的水军中,评分体系失去了应有的警示作用,后续用户无从获得真实的使用体验分享,应用市场官方无从获知APP内暗含的风险和不法勾当,让更多人掉进同一个坑里。
(五)受害者多种内在心理因素交织形成犯罪黑数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受害者本身下载APP动机不纯,想从网络中追寻情色刺激,填补内心世界的寂寞空虚,因而失去理智,一步步掉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情色陷阱,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充值蒙受经济损失。
发觉上当后,较小的经济损失又助长了一部分人的鸵鸟心态,全当花钱买教训放弃维权。另一部分人尽兴而來扫兴而去,由于传统文化中对性的压制更感有失脸面不敢声张,形成了犯罪黑数。
(六)政府有关部门存在监管盲区,在交友APP健康发展引导中角色缺位
新生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序向有序的过程,单靠市场发挥作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人必将遵守理性经济人假设追逐利益而忽视法度,使行业乱象丛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破坏整个行业生态。交友APP作为婚恋市场下细分出的新领域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行业发展缺乏政策指导性文件进行引导。
(七)诈骗型非法交友APP作为新型网络犯罪,公安机关打击存在现实困难
诈骗型交友APP从设计到上架、宣传推广乃至资金转移全部在网络上完成,而不经手线下环节,诈骗活动的隐蔽性大大提高。为了逃避打击,不法分子在对外提交的资料中刻意隐瞒真实信息,从公司名称到联系电话句句是假,转移赃款的账户或引入第四方支付平台或使用被盗银行卡接收资金,使得打击诈骗工作中抓资金流向,抓现实信息的传统思路呈现出水土不服,取证难调查难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现实困境。当诈骗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引起注意,不法分子多选择另起炉灶打造下一款APP,更增加了警方追查的难度。五、 诈骗型非法交友APP应对策略
(一)贯彻罪刑责相适应原则,提高借助交友APP实施诈骗活动违法成本
不法分子借助交友APP实施诱导付费,不到一个月时间赚得盆满钵满。由于诈骗行为发生在网络取证存在困难,受害者也存在忍气吞声主动放弃维权现象,不法分子得以逍遥法外,即使抓到处罚往往较轻,并不能起到惩治犯罪和警示他人的作用。要遏制其违法势头,不能单凭治安管理处罚法,必须提高其违法成本,根据案情必要时上升到刑法高度,处自由刑并处财产刑。
(二)应用市场全面加强自我审查,做好APP用户评分体系
应用市场作为平台方,要对平台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关,抓好服务用户和日常管理两个基本点,坚决落实机器审核和人工复核两道关。同时做好用户反馈评价体系,不让用户评分成为空架子,将用户体验纳入平台审核体系,形成平台和用户对APP的双向监督。
(三)斩断非法APP制作推广的上下链条
APP的制作和推广作为实际上架运营的前后两道工序,对非法APP能否投入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部分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和推广者虽然没直接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但受利益驱使间接地成为了网络诈骗的帮助犯。有必要对第三方APP开发平台和推广机构进行严肃整治,在相关部门建立健全APP注册备案机制,明确制作人、用途和实际使用者信息。
(四)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加强对适龄青年的关心关怀
当代青年生活工作压力大,急需心理关怀和压力疏导,渴求美好爱情却缺乏正规社交途径很难踏出第一步。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可以打造一批以青年群体为受众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增进沟通交流。同时积极倡导正确婚恋观,加强反诈骗知识宣传。
(五)相关部门加强对婚恋市场下交友APP领域的干预和引导
相关部门针对新兴业态要该管则管积极施为,引入清单制度,对违法违规、内容低俗的APP列入黑名单依法约谈、整治、取缔,对合法合规、内容积极的APP予以鼓励支持,同时尽快推出行业发展指导规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使行业步入正轨。
(六)公安机关要与时俱进加强协作,积极掌握新型网络犯罪特点
利用交友APP实施网络诈骗是以往诈骗犯罪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借尸还魂,其隐蔽性、专业性、团伙性、侦破难度都远胜从前,公安机关更应内部各警种紧密配合,外部与政府相关部门、应用市场运营者、人民群众保持合作,把握好新形势下借助交友APP实施的网络诈骗特点,打好反诈骗的人民战争。六、结语
借助交友APP实施网络诈骗作为新形势下一种新的犯罪类型,表现出了比传统诈骗更进一步的复杂性和针对性,手段翻新套路更深,它的出现值得全社会的警惕,它的防范和打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希望本文能有助于增进公安机关、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对这一犯罪类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宇超.新型社交网络涉黄犯罪的进化[J].犯罪研究,2018(6):66-74.
[2]交友类APP背后的“桃色吸金套路”[J].中国防伪报道,2018(1):65-66.
[3]周洪帅. 微信的治安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
[4]董少平.当前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及治理路径[N].法制日报,2016-1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