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及研究
内容摘要: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及研究,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结合历史革新自身教学工作,强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当代实践。实践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教育者以少数民族音乐对应教育实践的历史性研究成果为基础,探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实践路径,并在多方面实施教育革新策略,有效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中国 少数民族 音乐教育 实践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发展的时代瓶颈,使我国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面临改革挑战。因此,院校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剖析教育领域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实践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当代发展策略,强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新时期的实践效果。
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历史与研究沿革
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需要研究者清楚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历史沿革,整合上世纪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三个时期,即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与新世纪初期,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教育研究分别在这三个时期萌生、创建与实践。在建国初期,少数民族音乐对应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正处于萌芽期,相关学校教育发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在1956年秋首次招收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高校教学中初步探索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并逐步成立民族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专业化音乐教育训练。在1959年,我国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音乐系,使中国拥有了专业化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机构。随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逐渐在中国重点高校萌生,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也进入创建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少數民族音乐对应的教育实践研究正处于创建期,思想文化的开放使少数民族音乐获得发展契机,同时为相应的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对应的教育事业开始稳步发展,我国各大高校、中学与小学等纷纷基于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教育研究成果创建民族音乐教学,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正式进入创建期。在新世纪前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对应的实践研究,开始注重实践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使民族音乐教育在发展美育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积极开创哲学性音乐教育,探索欧式教育模式,为少数民族音乐对应的教育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在我国教育领域,该时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学校逐渐扩大音乐教育规模的同时,教育工作者注重教育实践反思,体现该时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与教育实践研究的深入。虽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国建国以来的不同阶段得到有效发展,但是该教育实践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短板,需要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探析该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方法,以此为少数民族音乐与对应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当今时代的革新实践
(一)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探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需要以历史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现代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探索教育实践与革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少数民族音乐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财富,其中蕴含中华民族的力量、追求、意志、艺术精华与伟大精神。中国音乐文化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考古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提供重要证明。例如,在河南省舞阳贾湖发现的骨笛,距今近九千年,该乐器能够吹奏五声音阶,并且具备较高的音准程度。由此可见,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中国56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过程中,已经创造出难以估量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尤其是音乐资源在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与音乐形式,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参考。现阶段,我国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盲目崇拜流行音乐忽视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音乐教育工作者实践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保证该教育融合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教育工作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应用乡土音乐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元素与传统文化精华,在教学革新过程中,整合这些资源开发特色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使教学课堂呈现出民族文化气息,使学生通过具体音乐作品了解与掌握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多元文化,保证教育工作有效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人文素养。
(二)重视情感教育,培养民族情感
院校实践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情感教育,需要教育者从音乐创作源头与教学内容两方面入手,以此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使其具有自身的民族情感。音乐创作源头方面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歌曲创作源流进行深度剖析,使其在心理上接受与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现阶段,流行音乐在音乐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教授学生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透彻剖析,使学生清楚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密切联系,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是多种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从而使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好感,愿意主动接受,并逐渐形成热爱情感,体现院校针对少数民族音乐实践教学工作的成效。在教育内容方面,院校实践革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借助丰富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使其通过具体活动产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今社会有效传承,助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丰富教育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将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民族尊严、人文境界、伦理道德等内容融入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直接接触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情感,使学生知识面拓展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族情感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主动吸收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情感感知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将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优质情感教育资源融入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民歌演唱会、民族器乐演奏会等活动,使学生与少数民族音乐产生更直接地接触,加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认知与民族情感,并有效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体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成效。
(三)创新教育手段,强化教育实践
针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教育实践工作,需要教育者在革新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者创新教育手段可以结合新时期的网络技术发达优势,拓展教育途径,为学生提供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愿意主动接受与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知识,提升民族音乐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创新教育手段,需要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在平台内为学生提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资源,并保证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如,视频类资源、文字类资源与图片音频类资源等,以现代化方式开展民族音乐实践教学工作。在平台内,教师也需要设置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不理解某一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平台咨询教师,得到教师的解答,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蕴含思想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其愿意进一步探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种创新教学手段的方式,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能够为院校实践革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有利保障。
结语: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现今社会的实践与研究,需要教育者清楚该教育实践在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与新世纪前期等时期的研究成果,以这些研究成果为根基,在新时期实践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手段等教学革新策略,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实践质量,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沿革[J].中国音乐,2012(01):71-75.
[2]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J].中国音乐,2012(03):25-31.
[3]姜莱.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化建设中的教学误区与应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5):135-137.
[4]李小峰.浅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48-153.
(作者介绍:张文君,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教育、合唱指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