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讹诈》中的语用策略透视权势博弈

    袁震越 邱明娟

    

    

    

    【摘 要】在不同语境下,人们采取不同的语用策略,通过权势博弈达成交际目的。会话性文学语篇是一种特殊语境,人物使用语用策略达成其和文学作者的意图,使权势博弈呈现多变状态。本文从典型语篇《讹诈》中选取两段序列,从话轮转换和打断两方面进行分析,透视权势博弈的语用策略。本文发现,一、使用话轮控制策略越多、副语言和语音特征更强势,人物的权势较高;二、“打断”在权势博弈中至关重要;三、权势高低和打断强度不始终保持正相关;四、权势变化最终能够达成一个明确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五、文学创作者的意图影响语篇和博弈的呈现。

    【关键词】语用策略;权势博弈;《讹诈》;会话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182-06

    会话是人们最常见的交流方式,与社会行为和言语互动有关,因此会话分析研究的焦点正是“社会行为、言语互动及它们的组合形式”(Pomerantz & Fehr,1997)。会话需要语境作为载体,运作才有意义,即不可避免地产生会话主体的权势博弈。此时,会话性文学语篇创设特殊的文学语境,会更加突显权势博弈,以反映人物性格或深层的文学意义。因此,在文学语篇中进行会话分析,不仅易于阐释会话特征,更清晰点明权势转换,从而促进社会生活中有效的沟通。话轮是会话分析的核心,话轮转换的组织形式是会话的基础。正因话轮的使用(一种语用策略①)展现了动态的权势关系,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将其应用于会话性文学语篇(如《讹诈》)分析人物在会话中产生的权势转换,宋艳玲等学者也试图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释权势关系,然而提出的框架都有如考量标准定义不清晰、不统一等不尽人意之处。

    《讹诈》选自阿瑟·黑利(1920年-2004年)的代表作《大饭店》,是一篇会话性文学语篇,也是小说最经典的片段之一。它讲述了公爵与公爵夫人撞死了一个妇女和小孩后逃回下榻的饭店,却被敏锐的饭店保安Ogilvie发现,并以此敲诈两人。经过公爵夫妇(公爵夫人为主)和侦探一系列的对话博弈,Ogilvie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最终选择替夫妇转移罪证。实质上,《讹诈》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博弈是围绕“讹诈”这一主题的人物交锋,这一交锋更多是对话中人物争夺权势以达成讹诈或反讹诈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权力地位相互倾轧,因此形成了“权势博弈”。

    本文根据刘虹(2004年)对话轮标准的界定,从《讹诈》中选取了两段具有代表性的序列进行研究。第一段主要内容为侦探初步试探公爵夫妇,第二段为侦探对夫妇进行讹诈。笔者运用修改后李华东(2001年)的话轮转换框架和宋艳玲(2016年)的会话打断框架,分析选取序列中两者权势变化的原因与效果,一方面从话轮转换视角分析文学语篇中人物会话的语言特征,另一方面基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归纳权势博弈中使用的语用策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权势关系,进而透视权势博弈。

    一、理论基础

    刘虹(2004年)认为,衡量话轮需遵守两条标准:一是说话者的话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二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本文采取该标准区分选取序列中的話轮,并用以下两个修改后的框架进行分析。

    (一)修改后的李华东话轮转换框架

    李华东(2000年)指出,对戏剧文体学的研究,应科学地结合语言学和文学,使用“话轮”这一范畴对人物的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深入剖析,于是他在传统话轮分析上提出用于戏剧文体学的话轮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五个方面:1.话题提出和控制情况,2.话轮长度,3.话轮类型(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4.话语打断和独白现象,5.话轮控制策略(前置语列、限制话轮长度的语用策略和副语言特征)。虽然这一框架为后来的研究打开了思路,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在发话和控制话轮方面依然是定性分析。第二,笔者发现,话轮的数量和其所属类型并非一一对应,因此一个话轮有可能属于不同类型。所以,应该用“话轮控制策略”(即,使用话轮范畴内反应、发话、打断、话轮平均长度等策略)一词替代“话轮类型”。第三,把“前置语列”“限制话轮长度的语用策略”“副语言特征”纳入“话轮控制策略”,单独作为其框架的一个考量因素,造成“语用策略”一词定义模糊。第四,没有把人物对话包含的语音学特征纳入考量范围(文学作品中人物说话的口气是一种语音学特征,通常用形容词描绘),第五,原框架使用“总计”参数意义不明,尤其当选取的几个语料顺序有先后,应用“差值”体现顺序带来的递进关系等等。因此笔者在李华东原始框架上修改,如表1所示:

    笔者在认同会话分析策略均属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了发话的比率,即发话词数/话轮总词数、话轮控制(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的比率,即话轮控制词数/话轮总词数、单独列出副语言特征和语音学特征,并调整了分析顺序。

    (二)修改后的宋艳玲会话打断框架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许宝强、袁伟,2000年)指出,话语本身具有权力性,置于社会关系中的话语关系就是一种权力关系。更确切地说,在对话博弈中,福柯所指的权力关系是“权势关系”。基于权力话语理论,许多学者如Zimmerman和West高度重视会话打断在权势关系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指出打断者有意或无意违反了语用策略,造成打断现象往往出现在TRP(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前后(Zimmerman & West,1975年)。宋艳玲(2016年)研究打断现象时构建了一个包含打断次数、打断位置和被打断者反应的会话打断框架,对比美剧里男女的权力关系。该框架从三个角度划分:社会关系、打断位置和被打断者的反应,并做简要描述,然后分别用折线图和表格从男女不同方面研究。不过,宋艳玲的框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仅关注两性权力关系,而非将其框架推广到更广泛的权势关系。第二,分析被打断者的反应时,只从被打断者是否“同意”打断来衡量权力指数高低,而未考虑被打断者的副语言特征和语音学特征是积极还是消极。第三,未考虑打断者的反应,因为打断者的反应也可以反映权势关系变化等等。此外,Goldberg(1990年)指出,权力类型打断包含过程控制策略(询问和请求)和内容控制策略(断言或陈述),“内容控制打断听起来比过程控制打断,更会让人丢脸”(892)。在这一基础上,笔者认为“断言”指发话者情绪强烈的陈述,往往由祈使句构成,因此更能“夺取被打断者对会话层面和话题的接触度和控制度”(892)。因此,结合语料,作者在宋艳玲原始框架上简化并修改,如表2所示:

    反应:积极/消极反应指打断者或被打断者展现语音学或副语言特征时,对他/她正处的情形表达(不)自信或(不)满意。

    比率合计:如会话中有AB双方,A为打断一方,那么A打断成功率=A打断词数/A打断次数+打断前后B词数;A反应比率=A打断反应词数/A+B总反应词数;A打断类型比率=A打断类型词数/A总打断类型词数。B同上。比率合计指不同序列统计的比率的总和。

    笔者增加了积极和消极反应、打断成功率,划分打断位置为反应后和发话后,并将“权力类型的打断”划分为陈述和断言(本文语料无Goldberg划分的其他类型的打断)等。

    二、对《讹诈》中权势博弈的分析

    本文使用一系列框架和分析方法分别从话轮转换策略和打断策略对《讹诈》进行分析。首先使用修改后的李华东话轮转换框架,对选取的两个序列进行分析。

    (一)话轮转换分析

    两个序列分别取自《讹诈》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场景:场景一是侦探Ogilvie带着发现的秘密,拜访公爵夫妇,傲慢又狡猾地和慌张但仍不失气度的公爵夫人初次周旋,以下简化为“试探”。场景二是秘密公开,公爵夫妇承认肇事逃逸,侦探借机讹诈并和公爵夫人二度周旋,简化为“讹诈”。两个场景的共同点是,对话基本在侦探和公爵夫人之间展开,公爵的寥寥数语基本没有对序列的完整度和连贯性造成影响。定量分析见表3:

    序列一共计11个话轮,其中侦探有5个,公爵夫人有6个;序列二共计14个话轮,侦探和公爵夫人各有7个。下面对两个序列中的话轮转换进行分析。

    1. 话轮转换

    序列一中,侦探和夫人持有的话轮数量基本相等,初步奠定了二人博弈开端便充满火药味。首先,在发话和话轮控制率上,侦探的话轮拥有的特征比公爵夫人的更加复杂多样,尤其是更多使用了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策略,显示侦探在整段博弈中充分使用了话轮控制策略,把握对话走向。如侦探这段话:You listen to me, your high-an'-mightiness … 'f you want it the other way, just say so. 秘密即将揭露,夫人还在极力否认,公爵无法忍受侦探的无礼而怒喝。侦探用祈使句强势打断慌张的夫妇,并发话让对方听自己接下来解密,最后的反应后发话则是赤裸裸的威胁。这一段话轮控制策略繁多,使话语节奏紧凑,信息完整,对夫妇造成巨大的冲击。相较于夫人,侦探发话率低夫人2%,但拥有极高的话轮控制率,占56%,充分说明他在序列一中不仅占据极高的权势,还表现他老谋深算的性格。此外,李华东(2000年)认为“话轮长度和字数的多少存在正比的关系”,话轮平均长度与人物对话轮的控制程度息息相关。序列一中侦探的话轮平均长度接近公爵夫人的四倍。综合以上可以发现,侦探对话轮的控制程度极高。

    序列二中,两人都持有7个话轮,但侦探在发话和话轮控制率上(10%和0)远远低于公爵夫人(29%和36%)。与序列一完全相反,夫人在序列二中有绝对话语权。如以下几例:(1)I will not listen. Instead, you will listen to me …You have made that abundantly clear.(2)Silence! 这两句夫人分别用了打断、反应后发话和独白策略,先阻止侦探夺取话轮的可能性,不给对方说服自己的机会,再指出方案的漏洞,最后在对方又一次试图发话时强行打断,彻底获得了高权势,突出了缜密又大胆的行事风格。此外,在两人平均长度接近的情况下(夫人只比侦探多3个词),夫人仍占据高权势,表明夫人对话轮的控制程度极高。

    综合两个序列发话、话轮控制和平均长度的差值,侦探和夫人经过一系列的言语博弈,侦探从高权势转向低权势,而夫人从低权势转向高权势。

    2. 副语言和语音学特征

    笔者分析两个序列发现,一方面,阿瑟·黑利描写侦探和夫人的副语音和语音学特征所用的词汇数量上相当,但情感倾向上具有明显的褒贬。另一方面,一方情绪的变化,建立在另一方的兩个特征上。

    从两人的副语言看,第一,侦探“knock off the ash”,目光“blinked then hardened”,显得粗鄙无礼,贪婪狡诈。后面对冷静分析的夫人,他很快招架不住,感到“puzzled”和“sullenly”;夫人面对毫无教养的侦探时,“looked pointedly”“lips tightened”,展现她的高贵出身;当她因无法掩藏秘密而心虚时,她“springing to her feet”,后迅速调整状态,“faced Ogilvie”,反映出她的傲慢无畏。第二,序列一中,侦探扔烟头、掸烟灰、故意压低声音,这些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迅速挑起了对方的不安与怒火,侧面巩固了侦探把控话语的信心。序列二中,无论对方说什么,夫人始终保持镇静,用强势的动作和神情(“imperious”)成功使得侦探从轻松随意(“shrugged”)变为惊慌失措(“reddened”“swallowing”)。综合副语言的差值,虽然两个数值都为负值,但夫人的差值更小,反映出夫人占据权势由低到高。

    从两人的语音学特征看,序列一侦探用incongruous falsetto voice阴阳怪气地操控全局,使夫人的声音从刚开始的“sharply”到“withered”,表明侦探高权势。序列二夫人一直用“coldly”“unequivocal”和“whiplash”的语气压制对方,表明夫人高权势。综合差值,随着情节推进,夫人用更多不同的口气表达观点,强化权威形象。

    综上所述,在序列一的权势博弈中,侦探是占上风的,他用更少的发话、更多的话轮控制策略和具有主导作用的副语言和语音学特征,使夫人试图用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言语攻击来争夺发话权,但都失败了。因此序列二夫人努力夺回话题控制权,围绕“讹诈”主题与侦探进行更激烈的权势博弈,最终获得了更高的权势。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话轮控制策略、副语言和语音学特征与权势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其中话轮控制策略在影响权势程度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二)打断分析

    其次,本文使用修改后的宋艳玲会话打断框架,对选取的两个序列进行分析。两个打断片段分别从序列一、二选取,侦探和夫人都在其中扮演了打断者或被打断者的角色。定量分析见表4:

    序列一只有一个打断,打断者为侦探,序列二有两个,打断者为夫人。下面对打断强度(综合打断率和打断反应)进行分析。

    1. 打断率

    序列一侦探采取了打断策略,以下对话在原文基础上改写:

    (1)D: What you are suggesting is the most disgusting, ridiculous...

    (2)O: You listen to me, your high-an'-mightiness …just say so.

    (3)D: You unspeakable blackguard! How dare you!

    序列一侦探只在夫人装作听不明白他谈起Jaguar车的原因时打断夫人一次,观察打断位置,侦探在夫人的反应话轮策略,即夫人在上文侦探提起车时回应后打断,又加入大段独白,巩固话语权。此外,侦探在序列一唯一使用的打断属于“陈述”类型,共计6个词,打断成功率为29%,这一数字不高。能够发现,侦探的打断和独白成功让夫人不打自招,但为了维护社会身份和自尊心,夫人仍用大量的激烈言语回击。综合以上分析,序列一侦探虽然成功压制了夫人的社会优越感,但打断成功率相对较低。

    序列二夫人采取了打断策略,以下对话在原文基础上改写:

    (4)O: Now listen, lady…

    (5)D: I will not listen. Instead, you will listen to me … clear.

    (6)O: That's a chance you gotta...

    (7)D: Silence!

    (8)O: (Silence)

    夫人两次打断,都是在侦探试图说服自己接受讹诈采用两次发话话轮策略之后。在这之后她同样用独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再次通过打断让对方难堪、沉默,主动放弃话轮。夫人的打断分属“陈述”(No, I wont listen.)和“断言”(Silence!),共计11个词,成功率为58%,能够发现,夫人频繁打断使侦探根本无法完成发话话轮,并清楚地表达意图,造成成功率较高。

    对比两个序列,笔者发现,夫人的打断数量和打断率都是侦探的2倍,说明她的打断对侦探前后使用话轮策略的影响更显著。同时,夫人使用了占91%的陈述和占9%的断言,可以看出相对于只使用陈述的侦探,夫人更灵活多样地使用打断策略,加强她对自己言论的信心,并让对方很难抓住回击的机会。因此,比较两个序列,夫人的打断成功率更高,显示更强劲的博弈能力。

    2.打断反应

    打断作为一种策略,实质上能引起打断者和被打断者的各种反应,从而影响双方在上下文里使用不同的话轮策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微妙地体现权势变化。两个序列中,侦探和夫人一直进行打断博弈:序列一侦探是打断者,序列二夫人则是打断者。以下针对打断反应对两个序列进行分析。

    序列一侦探在打断前已拥有较高权势,而这一特点在他打断夫人后更明显。观察被打断者反应,夫人从打断前因侦探的暗示而心虚,本来苍白的脸颊出现了“Two high points of color”,开始紧张不安;打断后她恼羞成怒,动作和神情大幅转换,声音也“withered”。这些均表明夫人即使为了保守秘密努力辩解,但仍不自信,以及面对掌握真相的侦探的消极情绪。反观打断者反应,侦探面对夫人的狡辩,甚至在公爵要求他掐灭香烟时始终无动于衷,并使用打断、独白等策略威胁眼前这些权贵,因为他坚信只要把握他们的把柄,无论做多高强度的威胁行为(如“waved the unlighted cigar under his adversarys nose”这种轻视他人的高强度行为,或“blinked”“hardened”這种暗示性的低强度行为),对方只可能妥协并答应他的讹诈要求。此外,表4数据显示,侦探有10个积极反应词,夫人有142个消极反应词,分别占42%和58%,可以看出侦探在本序列使对方展现了更多的消极反应。

    序列二夫人在打断前和侦探处于博弈状态,两者权势基本持平。观察被打断者反应,当夫人提出对侦探方案的质疑时,侦探的脸“reddened”并试图发话,此时夫人进行第一次打断并独白,侦探再次试图发话,夫人第二次用祈使句打断,对方只能愠怒地咽了咽口水,妥协了。这些均表明侦探畏惧愈加强势的夫人等消极情绪。反观打断者反应,夫人表情专横,目光如炬,表现她对自己拥有清晰逻辑的信心,以及面对无法自圆其说的侦探的积极情绪。她相信自己有把握在接下来的博弈中,说服侦探答应她的要求。在这段序列中,夫人有10个积极反应词,侦探有4个消极反应词,分别占71%和29%,可以看出夫人在本序列使对方展现了更多的消极反应。对比反应比率,序列一侦探的积极反应率高于夫人20%,序列二夫人积极反应率高于侦探14%。但是因为数据分布在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序列中,所以笔者认为,即使侦探刚开始获得较高权势,但随着“讹诈”主题的博弈不断推进,到序列二结束时侦探未能达成目的感到沮丧,而夫人则因破坏对方计划感到愉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序列一侦探打断成功率和积极反应较低,因此打断强度较低;序列二夫人打断成功率和积极反应较高,因此打断强度较高。

    三、延伸

    综合以上对打断成功率和打断反应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打断在争夺权势时是话轮控制策略的核心。在本文分析的序列中,权势变化基本体现在包含打断的语境中。第二,权势高低和打断强度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当打断者打断成功率高,并使其呈现大量积极反应时,打断者获得高权势。但是,有时打断者只成功地让被打断者呈现大量消极反应,也可以拥有相对较高的权势。第三,在会话性文学语篇这种特殊语境下,权势变化是一种情节发展,最终能够达成一个明确的平衡或不平衡的状态。在本文讨论的权势博弈中,夫人战胜了侦探。

    此外,王茜(2012年)指出,语篇类型自身拥有的期望和惯例可能超越权势,在决定打断行为方面占据首要位置。因此笔者认为,分析文学语篇中的权势博弈时,首先应结合情节发展分析。文学活动带有多种意识形态色彩,朝着作者既定创作方向发展。如夫人与侦探围绕“讹诈”这一主题博弈,开篇双方相遇,结尾侦探讹诈失败,“讹诈”过程完整。所以分析时,需要考虑语篇结束时人物权势的最终状态,从而讨论博弈结果。其次,文学语篇作者对人物的副语言和语音学特征的描写,也能使读者产生不同的认知心理。作者用相对贬义的词语描述侦探,而用中性偏褒义的词语描述夫人,很容易让读者对两者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侦探用词口语化,语法不正确等问题,给读者加固了侦探来自底层阶级,文化不高的印象,而夫人则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因此这场权势博弈夫人胜出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作者并非是“精英话语”的代言人,并非站在高阶级讽刺低阶级,而是借此“反映一系列60年代美国社会的弊病”(王琳君,2016年)。因此,“作者的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给会话性文学语篇设定了特定的期望和惯例,给权势博弈带来更多变量。

    四、结论

    本文从话轮转换和打断层面对《讹诈》的两段序列进行分析。首先,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序列,一方面因为《讹诈》里大量的对话博弈发生在夫人和侦探之间,而在序列中他们的对话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序列一和序列二具有递进关系,几乎是整篇故事的开始和结尾。然后,本文采用了李华东的话轮转换框架和宋艳玲的会话,打断框架并进行修改。李华东的话轮分析框架最先用于戏剧文体学,虽然比较系统但有一些缺陷,所以笔者引入了发话的比率和话轮控制的比率、用“话轮控制策略”一词替代“话轮类型”、增加人物对话包含的语音学特征等等,保证定义标准统一、定量分析清晰。宋艳玲的會话打断框架分析美剧中两性权力关系对比,包含三因素:社会关系、打断位置和被打断者的反应。该框架细致深入,但也存在不足,所以笔者结合Goldberg等学者对打断的研究成果,把“被打断者的反应”改为“包含打断者和被打断者的积极与消极反应”、增添打断成功率、划分打断位置、将“权力类型的打断”划分为陈述和断言等,以完善框架,更深入地分析打断现象。之后,通过话轮转换分析和打断现象分析,本文发现在会话性文学语篇中,第一,权势博弈中,一方使用话轮控制策略越多、副语言和语音学特征更强势,他/她的权势相对较高,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夫人最终获得高权势;第二,话轮控制策略对权势程度影响极大,其中打断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三,权势高低和打断强度密切联系,但并不始终保持正相关,有时被打断者只有许多消极反应,打断者也会有较高权势;第四,权势变化最终能够达成一个明确的平衡或不平衡的状态。此外,笔者认为在这类语篇中,“作者的意图”对人物的权势博弈起关键作用,它的复杂程度影响语篇的特殊程度和博弈的呈现形式。

    然而,本文仍有许多局限。首先,虽然《讹诈》的对话博弈基本体现在夫人和侦探之间,但公爵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公爵的话语、神态等仍需考量。其次,本文研究的对象只是从《讹诈》选取的两段序列,因此所有分析只能应用于这两段序列,无法应用于整篇《讹诈》甚至所有会话性文学语篇。笔者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看法,能够为对会话性文学语篇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思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会话性文学语篇的权势博弈,给读者提供新方法理解文学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权势关系,从而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注释:

    ①语用策略指即语言使用者应对一定语境而使用的策略达到交际目的,本文讨论的会话分析策略均属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Pomerantz, A. & B. J. Fehr.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ocial action as sense making practice [A]. van Dijk. T. A.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 2: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2]刘虹. 会话结构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华东,俞东明. 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2):26-30.

    [4]李华东,俞东明. 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03):46-49.

    [5]宋艳玲. 两性权力对比视域内的会话打断研究[J]. 外语学刊, 2016(02).

    [6]许宝强,袁伟.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3.

    [7] Zimmerman, D. & West, C. Sex Roles, Interruptions and Silences in Conversation [A]. In: Thorne, B. & Henley, N. (Eds.).? Language and Sex: Difference and Dominance [C]. Rowlev: Newbury House, 1975.

    [8] Goldberg, J. Interrupting The Discourse on Interruption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14).

    [9]王茜. 美国大学学术研讨课中师生话语打断的对比研究[D]. 南京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0]王琳君. 语域理论视角下《讹诈》的语篇分析[D]. 辽宁大学硕士论文,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