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食品身份证”

    王岚

    摘 要:现代社会是微文化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文化名词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微課程是微时代的微文化在教学中的缩影,近几年来,“微课程”悄悄走进了语文课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语文课程单一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微课程; 识别“食品身份证”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32-0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大国,食品种类五花八门,如何正确分辨食品的好坏,作为大人对这些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都知之甚少,更何况孩子呢?为此,我在班级开设识别“食品身份证”语文实践微课程研究,在班级上了“识别食品包装袋”研究的第一课。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是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却让人触目惊心。

    1.辣条生产过程

    图1:这是生产我们喜欢吃的辣条的生产黑作坊;图2:脏兮兮的辣条堆满仓库。

    2.火腿肠制作过程

    图1:黑锅内的工业松香用于拔毛,脏兮兮的废旧浴盆内洗猪肉;图2:现场堆满了大量臭烘烘的猪肉,上面苍蝇乱飞。

    2.染色馒头

    师:彩色的馒头让人垂涎欲滴,可实际上暗藏玄机。(播放视频)

    (近日,央视曝光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涉嫌将白面染色制成的馒头,在上海华联等多家超市销售。报道播出后,上海工商部门组织相关企业自查,并已经发现了涉嫌染色处理的馒头。经检测,发现其中很多成品中检出“柠檬黄”;山梨酸钾、甜蜜素含量超标。)

    师: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谁再来说一说。

    说说看完以后的感受。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怎样来识别食品的好坏,杜绝有毒、有害的食品呢?(板书:识别)

    其实人有身份证,食品也有自己的身份证,食品的身份证就是——食品包装。(板书:食品身份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学习如何识别食品身份证。

    二、学会购物(研究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下面请你把课前搜集的食品包装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等会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指名读。

    食品名称、品牌、生产日期、保质期、保质条件、配料表、营养价值表。

    生产标志(相机出示生产许可标志,带有QS标志的产品就代表着经过国家强制性的检验,原则上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条形码(条形码的编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重复,一个商品只有一个代码)

    (总结:同学们都能善于观察,一个合格的食品包装,即完整的食品身份证应该包含以上内容,否则就不是合格的食品。)

    1.师:你发现,在食品包装上面哪些方面介绍得最详细吗?

    我们来看看这几种食品配料表,仔细观察,看看你从配料表中又发现那些奥秘呢?

    (师:会看吗?配料表中有哪几种食品(哪些原材料)?指名读。

    上面是食物配料(天然食材)。下面是——添加剂。怎么看呢?(出示提示,指名读)

    (1)看原料排序,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

    (2)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带“钠”的一般是防腐剂;带“脂”的一般是乳化剂等等。

    思考:两种食品哪一种食品营养价值更高?哪一种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哪一种添加了甜味剂?哪一种具有调节肠胃的功能?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都像孙悟空一样,具有火眼金睛,还会思考,判断。

    2.师:除了配料表,食品包装上往往还有营养价值表。

    出示:你能看懂吗?哪些成分含量越高越好?哪些成分含量越低越好?

    一般来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自然是越低越好的,而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适量为好。

    师:通过讨论,学习,现在学会识别食品的身份证了吗?

    我们选购食品的时候,一般要怎样选购呢?(相机板书)

    看日期;看标志;看配料、成分。

    3.实践购物体验

    出示:评选“最佳购物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购买一种食品,组员互相讨论、合作,共同选择食品,并说一说为什么选这种食品。等会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选购过程,说明选购的理由。

    选购一种营养价值最高的乳制品;(六个核桃、核桃早餐奶、牛奶饮品、花生牛奶饮料);选购一种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的奶制品;(真果粒、花生牛奶饮料、莫斯利安、纯牛奶);选购一种最天然健康的饮料;(芬达汽水、雪碧、美汁源、农夫果园橙汁);选购一种既健康又有营养的面条制品;(全麦鸡蛋面、香爆脆方便面、香菇炖鸡面、胡萝卜面);选购一种需要冷藏保存的食品;(汇源果汁、畅优酸奶、双汇王中王、红牛);选购一种适合糖尿病人吃的食品。

    4.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师:是啊,同学们这节课认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了食品包装,学习了如何选购食品,你们真棒!

    老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出示齐读:关注食品安全,关爱生命健康

    选购放心食品,吃出健康体魄)

    5.布置作业:

    (出示)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关于食品安全的资料,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我们作为下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希望课后大家认真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另外请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到超市或菜场去体验购买几种食品。

    上完《识别食品身份证》第一课,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还在为刚才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而激动。孩子们真是太棒了,真没想到他们对“食品”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没想到他们课前的预习做得这么好,他们的发言这么精彩。

    他们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他们搜集的有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例,有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内容详实,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在课堂上,他们的表现更加精彩。对于老师的问题,他们常常回答得头头是道。甚至是高谈阔论,长篇大论;当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他们又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几个特别热情的孩子,根本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有时候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要求他们“等会再说,下课再研究”,他们甚至无视,非得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课堂上精彩纷呈,比如在讨论配料表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质疑“三聚磷酸钠”对人体有害,另一个孩子就站起来表示反对“适量的三聚磷酸钠对人体无害”,对此,我并没有做孩子们的法官,判断谁对谁错,而是把“球”又踢给了他们:“想知道吗?对不起,老师不能给你们答案,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看看到底三聚磷酸钠对人体有没有害?”

    在学习“营养成分表”的时候,我问:哪些成分的含量越高越好,哪些成分的含量越少越好?有的孩子说:脂肪的含量越低越好。这又引起了一个孩子的反对,他说,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补充一定量的脂肪是必需的,因此选取脂肪的含量是因人而异的,我带头为这个孩子鼓掌,表扬他为老师上了一课,他说的真是连我也不知道的知识。

    在最后一个“实践购物”的环节中,孩子们分组购物。有一组孩子是在“真果粒、花生牛奶饮料、莫斯利安、纯牛奶”中选购一种“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的奶制品”,虽然他们选出了畅优酸奶,但是在表达的时候,理由说得不对,正当我要解释的时候,一个另一组的孩子挺身而出,他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甚至没有举手,直接冲到讲台,对着大屏幕就讲解起来:之所以畅优酸奶具有调节肠胃功能,是因为这种奶制品中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我紧接着讲道:含有“菌类”都可以调节肠胃,不料又遭到孩子的纠正:其他菌类没有这个功能,只有乳杆菌有这个功能。听了以后我又心生惭愧,大开眼界,看来我课前的功夫还不一定如这个孩子下的深啊!

    上完课,我深深地反思:

    首先,这节课是成功的、精彩的,这节课的成功和精彩不在于老师的教学,而在于学生的表现。

    主要的原因有:1.选材的成功,对于一节课来说,相对于形式方法,内容是更重要的,选择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愿意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做研究、搜集、整理工作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2.学习的成功。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可圈可点。他们的表现之所以这么精彩,是他们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

    课前他们的预习非常充分,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好预习:1.搜集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例;2.搜集各类食品的包装,观察、研究;3.搜集、研究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可以做摘抄、打印);4.自己或者和大人一起到超市体验购买食品。

    通过简单的调查,我了解到孩子们的预习已经非常充分了,他们搜集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例非常充分翔实,为上好这一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实践的理念

    课堂上,当孩子的观点发生碰撞时,作为老师不要忙于评判、做法官,往往这个时候才是课堂的精彩生成处,也是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处,更是引发新一轮学习的导火索。这节课上,孩子讨论的热点和出现的意见分歧点都在于:食品的添加剂,到底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有哪些作用?其实食品添加剂真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内容對于孩子来说,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都非常大,因此,我因势利导,把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作为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经过这一课程的研究学习,学生们不但初步学会了识别“食品身份证”,还学会了实践购买,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提取信息,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比较分析、研究、探讨,我想,这就是“微课程研究”的理念和精神体现。其实“食品”这个主题可以做成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学习识别“食品身份证”只是其中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课。下面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上面。

    相信下面“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一定会更加精彩,孩子们的收获一定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