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课堂积极性不高,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甚少,因此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等形式,验证“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灵活地调动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英语学习。通过实施为期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英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高职院校;公共英语

    【作者简介】屈赛英(1977-),女,汉族,昆山人,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20年苏州市高等职业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信息化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GJGB0213)。

    随着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招生政策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生源多元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与调整,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弱,学习主动性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兼具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为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一、关于“对分课堂”

    2014年,“对分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复旦大学本科教学中开展实施,效果显著。该理论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也被称作“PAD”课堂,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旨在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所谓“对分”即把课堂时间对半分,一半由授课教师讲解,一半则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存在一个内化的环节,学生通过对讲授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整合了讲授法及讨论法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除了“讲授者”外,更承担着“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职责,而学生则由过去单一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学习交流者”,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高效交互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升英语课堂的学习效果。

    对分课堂是我国本土首创,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教学仪器、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提升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该模式契合高职职业英语教学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自 2018 年起实施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尝试在“分层教学”前提下,教师实施以“对分课堂”为主的改革路径。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肆虐,很多高校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我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将线上教学与“对分课堂”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笔者以 2019 级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实施线上教学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均使用《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共授课16周,64课时。实验班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 制定教学计划。该课程共开设16 周,课程之初由任课教师介绍相关课程、教学安排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对学生进行分组;5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在15周内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共3周12个课时,第16周进行期末总复习。

    2.教学单元实例分析(以3周内容为例)。(1)第一周课堂教学。①课前。受疫情影响,该学期的前半学期以线上上课为主,由教师利用腾讯课堂形式向学生介绍本学期英语课程安排,讲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内容;②课中,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以第一单元“Education”为例,介绍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求学故事,重点讲解听、说、阅读部分的重点句型及语法结构,归纳拓展对话部分的常用句型。③课后,结合“对分课堂”要求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去了解美国教育体系。

    (2)第二周学习安排。本周的安排是由学生主导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实验班的学生共分為8个小组:①每组派一名学生做代表,上台交流分享美国教育体系,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②每组学生在组内分享课外收集的相关对话词句,组间交流;③每组学生的交流内容结束后,教师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④根据授课进度布置阅读部分课后任务,该课程的课后阅读任务是中美高校教育体系的比较。

    (3)第三周学习。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对前两周教学的总结和升华,以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为主,教师授课为辅。本周的讨论交流与第二周粗浅的讨论交流有所区别:①讨论层次加深。组内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框架、中心思想及文章逻辑等,并且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分享,组组之间互相学习。②教师教授语法和写作等相对复杂的理论内容内容,精讲相关主要知识点和写作技巧。③布置本周课后任务。开展我是“启发者”活动,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总结本周所讲解的内容和任务。

    三、线上教学与“对分课堂”研究效果

    1. 研究目的。以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线上教学实际,探索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

    2.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9级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共计98人。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下,大部分学生来自江苏省内,小部分来自省外。

    3.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查阅法和实验法。英语测试题目为江苏省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B级)模拟题,题型包括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调查问卷涉及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共20道题。

    4. 数据收集。开课第一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15周的教学中,实验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15周教学后两个班级再次用难易程度相当的试卷进行后测。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实验班学生对“对分课堂”有了一定的感知,笔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前、后测成绩及问卷调查使用SPSS19.0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5.结果分析。(1)两个班级前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分析。该实验前后测采用的试题难度为江苏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研究对学生的两次测试成绩使用独立样本T分析(见表1)。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前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均值为56.349,对照班均值为58.024,P=0.086>0.05。

    表2为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实验班的英语平均成绩从56.349分升至68.023分,标准差也从前测的15.639降为9.238,学生的成绩更趋于集中和稳定。对照班英语后测成绩也有所增加,但增幅较小,且成绩分布仍然较为离散。经过16周的教学模式改革,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存在明显差异(P=0.045<0.005)。数据表明,“PAD”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中低等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成绩。

    (2)两个班级前后测成绩配对样本T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PAD”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比较,笔者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前后测英语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值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P=0.0010.05), 虽然后测成绩有所增加,但标准差仍旧较大,说明该班英语成绩整体上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性。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为了对本次教改尝试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估结果,笔者向实验班学生发放49份问卷,均为有效卷,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认可及一般认可“对分课堂”中的分组讨论模式,他们认为该模式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后作业负担上,64% 的学生认为能够有效完成,15% 的学生认为完成有一定的难度,约 5.2%的学生认为难以完成。问卷调查显示,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前、课后时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适当的任务驱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对分课堂”的思考。经过实证研究,“PAD”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达能力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势下,该模式不应拘泥于绝对的对分,而应该把互联网、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对分课堂”有效结合。其次,课程设计是其核心与灵魂,是授课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环节。最后,符合学习者发展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体系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四、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该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万众磊,万珍妮.基于“对分课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用实践——以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4):128-129.

    [2]崔永乐.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8-10.

    [3]黄仕梅.“互联网+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32-3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