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想起他 ——一例丧亲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陈焱
〔摘要〕一位高二女生在经历丧亲事件后,表现出情绪低落、极度痛苦、失眠、时常出现记忆闪回、想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由于内心痛苦,女生主动前来咨询,经评估,咨询师判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案例将主要采用空椅子技术来帮助来访者表述出自己对亡者想说却没来得及表达的情感,从而帮助其内心趋于平和,避免躯体和心理上的疾病,尽早度过哀痛期。辅助合理情绪疗法,协助来访者纠正经历事件后对学习的错误认知,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经过六次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哀伤辅导;高中生;空椅子技术;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9-0041-03
一、背景介绍
卢某,女,17岁,高二学生,体态正常。独生子女,现跟随母亲生活。性格文静、温和,成绩在年级排名靠前。家庭条件一般,亲子关系融洽,爸爸较为宠爱她,母亲性格柔弱。卢某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和谐,有固定好友。在辅导过程中,该生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表现出情绪低落、悲伤,谈话过程中泪流不止。
来访者主述:今年八月份,爸爸在离家走路不到五分钟的地方遭遇车祸去世了。他是我爸爸,对我很好,本来家里的生活已经开始越来越好,可爸爸却……爸爸走的时候,样子很惨。有时候脑海里总是忍不住会出现爸爸走的时候的样子。
我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努力调整,但每次回家,看到妈妈掉眼泪,我也会跟着很难受,有点不太想回家。妈妈不是那种很坚强的人,以前家里有点什么事,都是爸爸做主,爸爸走后,她要处理很多后事,我们都很难过。我觉得很对不起我爸爸,好后悔,他还在的时候我没有多陪陪他,总是任性、欺负他。他希望我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好大學。我不想辜负爸爸的期望,但是最近上课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走神,脑子恍恍惚惚的,总是忽然想起以前他和我的一些片段,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停下来想他。我好难受,想爸爸的时候,我一点书也看不进去,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一闭眼,爸爸就在我的眼前,我会忍不住流泪。我真的很难过,老师,我该怎么办?
二、主要问题
通过同学、班主任反馈以及心理教师的观察及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如下:
来访者个性文静内向,精神活动智力水平正常,言语表述逻辑思维清晰,自制力完整,有强烈的求助意愿。
情绪表现为抑郁、内疚感、无助和悲伤等,难以重新投入新生活;躯体症状表现为头疼、食欲下降、失眠多梦;认知方面表现为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等不合理认知,伴有强迫性回忆痛苦事件;行为方面,在班级有沉默寡言、回避集体活动等退缩行为,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滑厉害,但无泛化。
来访者的心理冲突由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引发,症状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伴随轻微躯体症状,排除自伤或他伤行为后,初步评估为一般性心理问题。
三、分析评估
陈维樑等将人们在丧亲后的哀伤反应分成三个阶段:震惊与逃避、面对与瓦解、接纳与重整。
在震惊与逃避阶段中,人们会否认、不敢相信,思维变得迟缓、抽离,进入梦幻般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持续数小时到数月不等,由死讯的突然程度以及生者与逝者关系的亲密程度所决定。
在面对与瓦解阶段的主要反应是愤怒、退缩以及对死者无限的忧伤与思念。人们会将逝者理想化,进而产生内疚感,自责自己在平日里对逝者不好。持续时间为数月到两年,因人而异。
在最后的接纳与重整阶段,生者情绪与状态会逐渐恢复正常,从一味地关注内在伤痛转移到关注外在世界,将开始接纳生活里不可逆转的变化。
依据来访者的自述,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卢某刚度过了否认、不接受亲人离开的“震惊与逃避”阶段,正转向“面对与瓦解”阶段,即退缩以及对逝者无限的忧伤与思念。因此脑海中经常会闪现逝者生前有关的记忆,重复悲伤、丧失的体验;同时也将逝者理想化,夸大逝者的优点,由此开始反复自责曾经对逝者不够好,产生内疚感。
根据个体差异,来访者也可能在三个阶段中倒退和反复,因此,针对丧亲类型的辅导,我们需要协助其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内以恰当的方式引发正常的哀伤,正确处理已表达或潜在的情绪情感,面对失落后在环境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用积极的心态关注当下生活,逐渐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四、辅导过程
针对该个案的情况,我们将整个咨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鼓励表达与释放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咨访关系,排除危机情况,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卢某刚开始诉说时便哭了起来:“我忍不住想我爸爸,各种点点滴滴的片段。吃饭、上课、做作业时都忍不住想,躺在床上也会想,梦里他也在……我控制不住……”
来访者表现出强烈的哀伤和自责情绪,宣泄的过程中,卢某出现了反复的哭泣、述说与回忆。老师在来访者表述过程中,保持持续的目光注视,及时给来访者递纸巾、倒水,拍拍手背或肩膀,让卢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接纳,营造和谐、安全的咨询氛围。
待来访者情绪渐渐平息下来后,老师引导来访者回忆自己与爸爸生活的点滴。在咨询中了解到,爸爸与卢某的感情十分好,在家中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其父的离去对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家中由于妈妈做事没有主见,看到妈妈难过的时候,来访者感到十分无力,有时对于爸爸的离去感到愤怒。心理教师表达了对卢某爸爸逝世事件的同情和理解,让来访者的情绪得到宣泄。
(二)第二阶段:协助面对哀伤过程,表达对逝者的感情
本阶段将帮助来访者度过哀伤反应过程,让来访者认识、面对和接受丧失的事实,协助和鼓励来访者宣泄和抒发自己对遇难者事件的内心感受,正视自己内心的痛苦。
由于来访者在内心深处还是难以接受爸爸离开的事实,老师在关心和询问了卢某近期状况后,在恰当的时机自我暴露了老师自己在经历亲人离世后的心理感受及自我成长历程,表达自己对卢某的理解,让卢某明白,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当离别不可避免地发生后,生者要更加能够明白活着的意义。分享结束后,咨询师将试图使用空椅子和仪式技术帮助来访者与逝者正式告别。
咨:现在,请你想象,你面前的凳子上,坐着的是你的爸爸,他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了,坐在了你的面前。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带着你最熟悉的笑容看着你……此刻,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吗?
访:爸爸,我还是会忍不住想你,总是感觉你还在我身边。你不是说,给我买完哈密瓜就回来给我做好吃的吗?……现在我发现我也慢慢变得坚强了,但是我好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忽然把你给忘了,你可不可以一直陪在我身边(对着凳子哭泣)。
在幫助来访者宣泄了事件发生后对爸爸的思念与哀伤后,咨询师开始引导来访者完成与爸爸的告别。
咨:××,你跟着老师一起念:爸爸,你的离开让我很难过。
访:爸爸,你的离开让我很难过。
咨:可是,我必须接受你已经离开的事实,因为你真的已经走了。
访:可是,我必须接受你已经离开的事实,因为你真的已经走了。
咨:现在,我要认真地和你告别,愿你在天堂好好地,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妈妈。
访:现在,我要认真地和你告别,愿你在天堂好好地,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妈妈。
咨:请你在远方祝福我。
访:请你在远方祝福我。
老师让卢某给爸爸写一封信,把想说的话都写在纸上。
咨:现在,当纸烧完的时候,说明爸爸已经收到了你的来信,你要彻底与爸爸道别了。
访:(抱着信哭泣了一会儿)爸爸,我知道你再也回不来了,我在心里永远会给你留一块位置,你在天上一定要好好地。
(三)第三阶段:修正不合理信念,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受前一段时间总是在课堂上走神、回忆不断闪现的影响,卢某学习成绩下滑较多,出现了焦虑、自责情绪。咨询中发现,来访者存在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如,就算经历过丧亲事件,我的成绩也一定不能下滑;失去了爸爸,我的努力也没有了意义;考得不好我很对不起爸爸等。老师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话,协助来访者觉察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驳。如将“我在很多事情上都做不好了”变成“我正在慢慢调整,我会恢复状态的”;“爸爸走了,天塌下来了”变成“我是一个小大人,我会代替爸爸照顾好自己和妈妈”等。鼓励卢某转换不合理认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勇气渡过眼前学习上的困难。
(四)第四阶段:挖掘事件意义,建立新的生活目标
本阶段将帮助来访者调整生活状态,重新投入新的生活。谈话中发现,卢某的哀伤情绪已有所减轻,问题更多地聚集在学习成绩的起伏上,老师需要对来访者近期一系列积极的改变进行肯定和认可,帮助其挖掘事件带来的成长和意义。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意义,老师鼓励卢某发现在爸爸离开后自身的改变,探讨人只有懂得自己要守护的事物是什么后才能真的坚强。卢某意识到,自己也在慢慢成长,能够开始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随意对家人发脾气,并将注意力回到还在关心着自己的人,愿意主动想办法面对学习成绩下滑的困难。在讨论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老师也鼓励卢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接下来可能遇到的困境,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有新的意义。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反应症状的改善
来访者自我反馈睡眠情况、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在平时学校生活的注意力开始逐渐从事件转向学校里的人和事。能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回学习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并建立了新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已达到预期咨询目标。
(二)心理教师的评估
老师能够明显感到来访者的情绪逐渐趋于平和,在面对学习困境时已经能够能自己分析问题,自我调解。通过回访和班主任反馈,了解到来访者已减少了原来上课走神、莫名流泪的症状,哀伤情绪得到改善,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中山,528429)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