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丁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因“材”施教——了解学情
笔者曾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多数学生的父母在京打工,无暇照顾孩子,更别说关注孩子的学习了。加上家庭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这样的学生因为缺少阅读的输入,出现了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结构混乱、语句不通、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
二、因“材”施教——把握契机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初中生虽然没有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依然想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中,当我发现了什么事情,我都愿意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大胆表达,积累写作素材。
一次,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公交车的座位底下,静静地躺着一枚一角钱硬币,它的身上已经有些灰尘。我赶紧拍下看到的一幕,忽然想到关于这枚硬币,学生们或许有话可说。第二天课上,我先给学生看了照片,让他们说一说从照片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之后,我也详细描述了当时我看到的情形,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硬币写个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些题目:“假如我是一枚硬币”“一角硬币奇遇记”“流浪的生活”等,有的从一枚硬币的遭遇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童心的可贵;有的将一角硬币与一元硬币、一分硬币编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反映世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有的由一枚硬币的自述,反映环保的主题……事后我仔细想了想,这次练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减少了束缚,给了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因“材”施教——抓住时机
2019年12月的一天,北京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二场雪。虽然雪花飘落到地上很快就不见了,但看着那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学生依然兴奋不已,连我也受了他们的影响,课间十分钟禁不住和他们一起欣赏小雪花那曼妙的舞姿。我的语文课上,很多学生已经心不在焉了,不时偷偷地看向窗外。我灵机一动,莫不如让孩子们看个够吧,这也是个练筆的机会呢。于是我果断把这节课改成练笔课,我让他们趴在窗前,静静地欣赏窗外的美景,任思绪飘飞。等看够了,再把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写下来,不限制字数、文体、题目,自由抒写。孩子们兴奋地趴在窗前,欣赏各自眼前的美景。不一会儿,就见有孩子悄悄走回座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心中暗暗地为自己抓住了这个机会而高兴,也在心里默默期待孩子们的作品。
四、因“材”施教——有效示范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习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多以叙述为主,描写较为简单,似乎不知道该怎样运用描写。于是,我们就开始利用身边资源,我给学生开了个头。学生们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仿写。
综上所述,这些只是我结合本校学情在写作方法探究中的一点点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今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更多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