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教与学,让星星之火燎原

    邓林杰

    经常听到有人说,“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根基。”的确,母语学习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学科教学的划分,有时会让我们孤立地去看待语文学科,认为语文学科就是文字的学习,殊不知,学科学习只是我们学习的路径,是我们学会学习的一种分类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同样陌生的教材,我教完后知道什么知识点在什么位置,而学生却不知道。难道是我读得多,翻得多?其实不然。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生之前会熟悉教材,备教案,查资料,而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教师自学的过程,因此,教师会熟练掌握教材。

    所以,“教”的最大受益人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学”是“教”的结果,所以我们经常研究的就是这个知识点怎么“教授”给学生,却很少研究学生怎么“学会”这个知识点。“教”就像装满一桶水的过程,而“学”则更像点燃学生内心学习欲望,让欲望慢慢燃烧,然后变成熊熊火焰的过程。

    记得去年全市六年级艺术素养考试,音乐素养考的是听力,是一种比较新的形式,也是比较有效的形式。整个考试过程是在欢快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我在其他监考中所没有感受到的。

    考试试题中,最吸引我的是板和眼,接触“板眼”这个字眼是在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中,当时的教学真是生硬,想想学生听着也应该索然无味。

    板和眼本来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当时学习“三眼一板”时,丰子恺先生是这么介绍的:鹅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如果当时预习时,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三眼一板”的吃法是什么样子?然后把学习“三眼一板”的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学生便会带着问题去搜集资料,相互交流。而这样,最受益的便是学生本人。最后学生们便会给出结论:三眼一板,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规矩。鹅吃饭的确是这样的,吃饭的时候的确有条理,合规矩。教学时,教师再结合课文中丰子恺先生对鹅吃饭场景的描绘,文字描写的前后联系,便充分了解了这个词语,同时也无形中打通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做到了学科融合。这一个点,就勾起学生对多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学生也对丰子恺先生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丰子恺为什么有中国现当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的多种成就。板和眼,强和弱,音乐、绘画、文字和生活,就这么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其实,在生活中,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有板有眼,有强有弱,有重有轻。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该让孩子喜欢、亲近,这种素养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可以让孩子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高兴的还是忧伤的,都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运动、劳动来表达,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语文不是孤立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育中处处有语文。各学科也不是孤立的,把學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学生终归属于社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学习变为一种适应社会的内驱力呢?

    课程分科就是星星之火,星星之火便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力推手,转变教与学的位置,突出“学”的主要地位、主动地位,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便会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探究,教师也要换位教学,让学生作为“教”的受益者,让“教”的星星之火催发“学”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