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电影新力量与新美学刍论

    

    一、中国电影新力量与新美学暨“电影工业美学”

    近期,笔者连续性地关注新导演与电影工业美学问题。

    在2017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论坛上,笔者曾以《中国导演新力量与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崛起》一文阐述了对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进行了初步思考,这—主张随即得到了饶曙光、张卫、赵卫防、范志忠、刘汉文等诸多学者的呼应和支持。如张卫先生在与赵卫防先生及笔者的《以质量为本促产业升级》三人对谈中就指出,《战狼2》票房大卖之后,“电影界提高电影创作质量的呼声一直很高——如若想要整体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除了每一个创作者都心怀诚意进行创作且不粗制滥造外,还应该从电影工业升级话语转变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民族电影的整体质量。前一段时问,陈旭光老师曾在某会议的发言中对电影工业美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设想,并对电影工业的升级与电影质量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创作者个人的态度和整个电影工业的升级之间的联系也有探讨的必要”。笔者亦在对话中对电影工业美学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2017年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艺术学院、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迎向中国电影新时代——产业升级和工业美学建构”高层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电影学界、产业界和创作界的嘉宾济济一堂,围绕产业升级与工业美学的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形成了诸多共识。如饶曙光提出:“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及其整体性的升级换代与建构工业美学规范和体系是大势所趋。”范志忠认为:“电影升级和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的命题,体现了电影的新发展和新使命。”赵卫防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升级同时也需要美学升级。文学性的发现和重构可以在叙事层面提升中国重工业影片的价值。”正如有学者总结的,“以上论述强调了两个共同的关键词:‘新和‘升级,这也表明‘工业电影美学概念的提出,是电影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的现实需求”。

    笔者随后在《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两篇文章中,对电影工业美学的背景与意义、内涵与外延等进行了深度阐发,以此观照并.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力图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建立面向实践的工业美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与新时代一同繁盛。其问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崛起了一个新力量青年导演群体。他们是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的一代,在主体性、电影观、受众观、电影美学风貌和创作思维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导演不同的新特点。

    新力量导演在产业实践中摸索并逐渐形成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社会体制的“电影工业美学”,既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的工业流程化和社会体制要求,又力图兼顾电影创作艺术品质的保障,在当下类型电影、艺术电影的创作中表现出色。他们是当下中国电影的新力量,更是中国电影未来的重要力量。”

    笔者认为电影工业重要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秉承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生产原则,在电影生产中弱化感性、私人、自我的体验,代之理性、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游走于电影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服膺于‘制片人中心制但又兼顾电影创作艺术追求,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艺术性/商业性,体制性/作者性的关系,追求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其次,“电影工业美学是工业和美学的一个折中,不是一种超美学或者小众精英化、小圈子化的经典高雅的美学与文化,而是大众化,‘平均的,不那么鼓励和凸显个人风格的美学”。

    结合新力量导演群体的创作,可以初步概括如下几个新力量导演群体信奉、践行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商业、媒介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观念;对“制片人中心制”观念的服膺;类型电影实践;“体制内作者”的身份意识等。

    随着学界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关注与热议,争鸣与质疑的文章也陆续涌现。在此不作赘述。

    二、亚洲电影新力量分析

    在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思考:有没有一种“亚洲电影新力量”呢?我认为在亚洲范围内的新导演群体存在的现实土壤是明显的。

    亚洲各国具有地缘上和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各国有很多文化共性,诸如悠久的东方文化与民族传统;曾经被英法欧或日殖民统治的家国史;20世纪前中期纷纷独立的政治格局;共同有过的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焦虑;都有民族化/现代化冲突的文化、社会、文学、艺术主题;20世纪中后期和新世纪,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压力来自美国,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

    具体到电影产业发展,亚洲国家也有诸多共性。例如近年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和“逆全球化”态势(如美国退出各种协定,英国退出欧盟等),需要共同面对美国好莱坞電影的趣味与压力;很多国家都有过80年代的电影“新浪潮”,一种亚洲电影共同经历的现代主义思潮;他们都处于互联网背景下,新旧导演剧烈更替,新生代网生代导演崛起,这一代导演可能好莱坞趣味更浓,从小就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全球意识也可能更强,热衷于游戏与虚拟,比较务实等,以中国为例,现在我们所说的新力量导演,不再是第六代导演了。亚洲新新电影的新新导演——恰与中国的新力量导演相当。

    我们不妨粗略列出如下亚洲电影新生代:

    韩国电影新生代:如奉俊浩(《雪国列车》)、杨佑硕(《辩护人》)、柳承菀(《柏林》)、金秉宇(《恐怖直播》)。

    泰国新生代: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1970年,留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电影):2010年,凭借剧情长片《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天才枪手》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1981年出生,在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主修艺术学院的舞台表演与影视编导,毕业后曾任助理导演、广告导演等工作,之后曾前往纽约学习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