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活“三字经” 唱响“四季歌”
鞠燎原
摘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时代的“三农”报道必须紧跟时代脉动,直面现实问题,把“三农”报道放在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大框架下来考量,站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来判断。
关键词:基层媒体;“三农”报道;思考
近年来,武进日报作为县区级党报,俯下身、沉下心,通过念好“新”“活”“情”三字经,及时传递最新“三农”资讯,聚焦“三农”新闻热点,解读“三农”新鲜话题,讲好“三农”故事,唱响“三农”新闻的四季歌,增强“三农”报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一、力求新字,聚焦农村改革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2019年的“一号文件”,聚焦农村改革。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总结推广农村改革经验。
武进,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大胆创、大胆改、大胆试,先后出台30项各类试点政策,制定40多项农村改革配套政策,率先完成全国农村“三块地”改革。
农村改革为武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武进日报》敏锐把握这些新变化,并转化成报道的“新闻富矿”。
从2016年起,武进区作为全国33个农村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启动“三块地”改革,分别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过4年多的创新探索, “三块地”改革已经在全区层面推开。到2019年,武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面积,已经占到全国试点地区入市面积的78%。武进的敢闯敢试,为全国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了“武进样本”。
《武进日报》抓住“武进农地入市交易量全国第一”这个新闻点,结合入市改革有效化解“苏南模式”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挖掘,采写《武进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一新闻,对全省民营企业加速转型,走上资本化、国际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该报道荣获201 8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比一等奖(消息类)。2019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公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人市被写入法律。而“武进改革”中的经验和探索,被吸收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條款。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记者也开始关注农村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虽然武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瓶颈,农民增收仍然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比如,当前,苏南许多地方面临农民不愿种田、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村庄空心化等矛盾。围绕怎么破解这些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记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记者把目光投向太湖之滨的雪堰镇新康村。这个苏南普通村庄,先后承担两个国家级农业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太滆运河农业复合污染控制与清洁流域技术集成与应用”。在农业上,新康村是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有农田养鸭,有农田尾水的零排放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等,十几个大学云集尝试各种新的生态农业循环方式。
记者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干部、村民、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交流探讨,捕捉新鲜的素材和新闻点,连续推出《27年抛荒地,迎来丰收季》《大学实验室,搬到古村塘》《美丽鱼池上,迎来稻花香》等三篇报道,分别聚焦“农民找出路,农业怎么干,农村怎么样”,对于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三农”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农村“三资管理”方面,武进也是一直走在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武进日报注重对农村改革新经验的总结提炼,既体现了中央精神高度,又把中央精神与基层改革经验结合,展现了武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多年来,武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平台共8个,去年底全部停止运行,取而代之一个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大数据中心。去年年底,武进日报推出《管住“钱袋子”,砍掉8本“账”》,报道这一新鲜事,武进大刀阔斧,对平台“精兵简政”。裁减平台数量,优化整合功能,删除重复内容,统一业务标准,完善工作流程,用“大数据”实现一体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个中心区、镇、村三级全覆盖。这一做法受到基层欢迎:“砍掉8本‘账,利于标准化管理、全流程监管,对于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跟踪新变化、化解新矛盾、推广新经验,《武进日报》力求新字,关注农村发展,聚焦农村改革,让读者看到农村发展大有可为,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谱写了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把握活字,引导农业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压舱石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才能保持稳定。一直以来,中央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都非常的重视,各级各部门会出台各种惠民措施,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武进日报》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走进田间地头、农家炕头、农民心头,真正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触及实际问题,回应群众关切,用故事呈现新闻。
农业是个弱势产业,《武进日报》通过一线鲜活报道,帮助农民朋友开阔视野、了解市场、增长学识,并通过报道致富带头人和农村能人,回顾他们的创业历程,解剖创业艰辛,让更多的农民朋友走上致富道路。
东风村地处横山桥镇,凭借地势开阔、河网密布的优势,近年来不断舌刮起养殖“小旋风”。2018年,养殖户张亚亮投资100万元,,养殖水蛭面积10亩,3个月内回报103万元。《武进日报》及时给予报道,刊发报道《投资百万3个月回本,横山桥这个养殖户靠养“吸血狂魔”致富》。记者用鲜活的故事,讲述养殖户人无我,敢闯敢试,体现了新一代农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更呈现出农村发展的舞台,期待更多的资本、人才投身农村大地,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农民致富。张亚亮的成功,让东风村及周边众多养殖户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掌握养殖技术的前提下加入特种水产养殖的队伍,让老百姓自己的“小口袋”和村委的“大口袋”一起鼓起来。
“三农”报道要被各方接受,就需要探索具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让“三农”报道呈现出趣味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越来越普及,农民朋友希望通过报纸,学习了解各类新技术和新思想。武进日报记者敏锐捕捉这些新鲜举措,对武进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引导。
2019年10月29日,横山桥镇水稻开镰给出了最新答案,遥控指挥的收割机唱起了主角,这是常州首次将无人驾驶农机技术运用于水稻收割。记者通过现场所见所闻所感,注重删繁就简、化整为零,通俗易懂。报道刊发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无人驾驶”收割的新农机,对于提高作业效率、节省劳动力成本、破解用工难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报道有效传播了新理念,让更多农民开阔眼界,拥抱科技,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猪疯狂”还要持续多久?去年夏天,面临非洲猪瘟疫情、限养禁养等政策的挑战,生猪产能下降明显,猪肉价格不断上涨,记者抛出了几个疑问:猪价为何一路走高?市场供应能保障吗?未来价格走势如何?生猪产业走向何方?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养殖户、专家、市民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既安定人心,同时适当地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样全方位的报道,有思考,有提醒,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抓活鱼,最终形成有宣传价值的新闻报道,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
三、讲究情字,贴近农民生活
农村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现在想什么、盼什么?“三农”问题,对这个话题最关心的还是农民自己。《武进日报》记者在操作“三农”题材时,时刻不忘把农民这一潜在读者群体记在心上,带着感情走基层,把农民关心的问题作为自己写稿的“风向标”。
上世纪80年代,祖父开启了洛阳葡萄种植历史;父亲是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如今,80后开始子承父业,《武进日报》采写的《“果三代”坚守土地梦》文章选取典型,展示出三代人的变化—一从埋头种地的传统农业向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品牌化的发展,虽然农业技术、产业、模式等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三代农人坚守土地的初心。
在武进,大学生村官王旭、潘林和徐敏,引进电子商务,开发农产品电商平台,帮助村民致富。适逢乡村剧《马向阳下乡记》热播,剧中主角马向阳“洋气”的村官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武进日报》采写了武进版马向阳下乡记,抒写了青春的能量在三农大地绽放。
雪堰镇太滆村是个傳统渔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近年来,太湖蓝藻暴发,为改善水环境,太滆村痛下决心,拆围网、砍鱼簖、收渔船……那么渔民洗脚上岸后如何安置?他们未来的生活怎样?记者带着关怀走进太漏村,和渔民、村干部谈心,从渔民的角度出发,通过报道渔民通过创办培训班、打造创客空间、创办农家乐等方式,关注了渔民上岸后的生活变化,关注了渔民的就业选择,采写出了《太滆渔村转身“互联网+”创客村》,一改过去刻板解读的风格,整个报道生动而又带着浓郁的基层气息。
四、结语
脚板底下出新闻,源头活水在一线。记者与农民打交道过程中,要努力从那些朴拙平淡的言论,波澜不惊的事件中反映真实和具体的人。事实上,当我们把采访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带着使命、责任和感情走近农民,因为真实,所以精彩;因为情怀,所以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