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好语文的共性与单元个性的问题

    李晓芳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采用部编本教材。该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设有导语,单元导语明确了这一单元所侧重的语文要素及其学习方法。如何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的共性与单元个性的问题,成为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部编本; 语文共性; 单元导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69-001

    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单元导语中的内容,做到既能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又不会忽略语文教学中的其他要素呢?笔者以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突出“导语”

    第四单元的“导语”表明,这一单元有两个语文要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聆听一位老师执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笔者关注到,教师上课时只讲“预测”,不及其余。这不能不说“失之偏颇”。

    (一)猜谜语

    导入时,上课教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这一组图片都是跟动物有关的,依次是壁虎、狐狸和刺猬,让学生关注动物的尾巴进行猜测,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围绕“猜测”展开。

    (二)猜内容

    在初读了课文,朗读了本课的重点词语,书写了两个生字之后,教师出示课文录音,在朗读完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猜说话的声音是谁的?”不少学生都没有反应过来,答案也是各不相同,但是都不符合教师预期的答案。刚进入课文的学习,就让学生猜,教师虽然紧扣“预测”这个要素,却是有些突兀了。好不容易有学生回答“小猫咪”,教师追问:“你怎么猜到的?”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声音很好听。”其实,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猜说话的是一只小猫。此时笔者也有一个疑问:“这样到底是‘猜,还是‘看?”同学们看了课文插图就能找到答案,为什么要猜呢?

    (三)猜情節

    教学到故事情节的时候,教师出示“人物”“时间”和“结果”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据此猜测故事情节,学生经过阅读,大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看到这里,笔者不禁又有疑问:“这样到底是‘猜还是‘找?”这些都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浏览课文内容也能找到,为什么要猜呢?

    二、淡化“语文”

    这节课中,上课教师看似紧扣语文要素“预测”,让学生从头猜到尾,一直在预测,但是却让人感觉,这节语文课只剩下了“猜”。这节语文课中,课文的选材被忽视了,老师没有带领学生研读这篇文章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小动物来写,学生只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小动物,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课文的结构也被一张表格取代,但这张表格却不能理清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结构因此变得不完整。课文的语言被学生挑挑拣拣,只剩下“能够填到表格里的词语”和“不能填到表格里的词语”,这篇课文被“预测”两个字分解得支离破碎。

    三、寻求平衡

    单元导语的出现,让每个单元的训练有了重点,也让教师上课有了一个方向,但也产生了偏向,恨不得每一个环节都要凸显导语的内容,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运用单元导语?语文教学有它的共性,一般包括“审题、选材、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而“预测”是这个单元的个性,我们应该在共性中发掘个性,而不是让个性掩盖共性。因此,针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让语文的共性和单元的个性能够得到平衡。

    (一)理清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除了对小动物的描写,还包括了对老屋的描写,因此教师出示的关键词应该更全面,例如可以出示“谁”“请求的内容”“请求的原因”“老屋”及“结果”五个关键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学习“小猫”的部分,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知道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容。

    (二)预测的训练

    预测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当学生已经熟悉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教师再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相应的训练,而如何训练学生掌握预测的方法,其实课后的练习题已经给出了提示。

    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句式:①“当我看到________时,我就猜________,因为________。”②“读到________时,我就猜________,因为________。”这里强调的是预测要有充分的理由。

    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如“当我看到题目的时候,我就猜老屋是不是被施了魔法,因为老屋怎么可能永远倒不了呢?”让学生根据例子,自读课文,进行预测。在教学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引导,当学生的回答与课文一致时,老师应该如何给予反馈,当学生的答案与课文内容不一致,但却也合情合理的时候,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引导,这些情况都要提前做好预设,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学生也是自由的,他们的回答不应该被指定,而是应该被期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适当小结一些预测的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也可以联系生活进行一些预测,并且告知学生,即使预测的内容与课文不符合,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想法,而是可以反过来思考,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从而对本文的语言和选材再一次进行细致分析。

    (三)迁移与运用

    当学生已经了解了预测的方法,有了一定的预测的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机会。如果说一开始的知识,是教师的教学,那么后来学生自主进行预测,就是学生的习得,而较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教学—习得—迁移”这三个环节,很多时候迁移的部分往往会被忽略,这样学习的过程就不够完整。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文章,只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进行预测,接着出现一段文字,一段情节,让学生运用刚才的句式进行预测。教师也需注重对学生回答的反馈,预测结果与文章相符的,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的;预测内容与文章不符的,可以提问学生书上为什么不这么写,无论学生预测的结果如何,教师都要及时、正确地进行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考虑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因为“重点”不是“全部”。在解决重点的同时,教师也不应忘记语文教学的共性,努力寻求语文共性与单元个性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