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

    蔺旭光++丁晨玮++门晶晶++娜仁图雅++刘锴

    摘要:2015年7月通辽市清河镇某养羊户饲养的小尾寒羊发生以贫血、消瘦、腹泻、腹水为特征的疾病,并引起死亡。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通过采取驱虫、补料并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27-01

    胃肠道毛圆科线虫病是发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家畜的一类最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性线虫病。病原主要包括血矛属、毛圆属、奥斯特属、古柏属、细颈属、似细颈属、马歇尔属和长刺属等,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危害最为严重。捻转血矛线虫在羊群中感染普遍,是危害养羊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2015年7月,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镇某养羊户饲养的小尾寒羊发生该病,通过采取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镇某养羊户于2015年3月从通辽市扎鲁特旗引进不同年龄段的小尾寒羊130只,与原来饲养260多只小尾寒羊一起放牧饲养,放牧地点多为坨子地,一个月内按程序进行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四防等疫苗免疫,并注射伊维菌素。期间羊只采食正常,未见异常。2015年6月下旬,部分羊只出现食欲不振、放牧时落群、消瘦、腹泻等症状,其间畜主多次交替使用庆大霉素、 氟苯尼考等抗生素并配合维生素B12和牲血素等辅助药物进行治疗,疫情没有得到控制,至7月9日共发病68只,死亡26只。

    2 临床症状

    患羊精神萎靡,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可视黏膜苍白,下颌间和前胸腹下水肿。放牧时头颈低下,步态踉跄,落群,喜伏卧,驱赶时行 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病初排出带黏液粪便或稀软成堆,之后有的出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后期患羊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剖检

    病死羊血液稀薄,呈淡红色,凝固不良;心脏柔软、无弹性 ;肺脏水肿、苍白;肝脏颜色变淡;真胃内壁上有大量淡红色、长约2~3cm的虫体寄生,虫体呈红色,有的在胃液内泳动,胃黏膜严重肿胀、充血和弥漫性点状出血。

    4 实验室检查

    4.1 虫卵检查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粪检。采集3只病羊新鲜粪样(每份5 g)分别置于3个烧杯中,并加入少许饱和盐水后,把粪便捣碎、搅拌、过滤,将过滤的粪液加满至试管口,用载玻片盖住静置30min后,将载玻片取下盖上盖玻片镜检,结果3份样品均见大量椭圆形的虫卵。

    4.2 虫体检查

    取真胃内壁寄生的线虫数条进行镜检,结果见虫体呈淡色,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背侧矛状小齿,雄虫长15~21 mm,交合伞背叶不对称,背肋呈倒“Y”形,雌虫长26~32 mm,其生殖器官呈白色,据此确诊为捻转血矛线虫。

    5 诊断

    通过病史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病羊为捻转血矛线虫感染。

    6 防治

    6.1 治疗

    用左旋咪唑片对全群羊进行驱虫,间隔7 d再驱虫1次。对体弱的病羊进行强心补液,同时调整饲料结构,饲喂全价饲料。

    6.2 预防

    (1)羊场应根据本地小尾寒羊寄生虫病发生规律制定驱虫程序。

    (2)羊粪便应作发酵处理,特别是驱虫前后的粪便一定要作发酵处理,以免虫卵感染其他羊只。

    (3)羊场应根据驱虫方案使用驱虫药物,同时应严格按照标准剂量用药,以免滥用药物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