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进校园”教学策略的思考
辜良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非遗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传承,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的属性。就安顺本地来说,苗族、布依族的的蜡染、屯堡人的地戏面具都属于安顺较为知名的地方非遗文化。早在多年前,教育部便已出台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倡导“非遗进校园”,鼓励中学生走进非遗文化,传播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艺术。
据调查,我市大中小学生对非遗文化——“安顺地戏面具”艺术知之甚少,在面对安顺地戏面具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疏离和淡漠实在让人担忧。为此,我们组建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专门针对中学生学习非遗文化“安顺地戏面具”艺术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行动研究。按照研究步骤和方法,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内容和目标。
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我们始料未及的状况。其一,学生学习热情锐减、活动组织困难;其二,经费保障不足,交通安全是个隐患。分析下来,除了因学生学业繁重、学生分身乏术的客观因素之外,主观上,我们是否也存在方式过于单一和理想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小组成员碰头会紧急商议,我们决定对之前预设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走出去”不够,还需“请进来”!何谓“走出去”?就我校来说,作为百年老校和示范性高中,升学质量一直是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学校教职工生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学业和课业任务,学校很难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加上我校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不大,校内能供非遗文化教育教学所用的陈列馆、展厅以及活动室较为紧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非遗文化教学必须走出去……通过各方协调和努力,最终我们与地处西秀区劉官乡“秦发忠傩雕艺术博物馆”达成深度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带领学生前往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与非遗文化进行亲密接触,提高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的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那么,何谓“请进来”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思考、尝试和探索的过程。
初步计划,我们打算与秦发忠等民间大师达成合作,以邀请“民间艺术大师”进校园的方式,开设讲座,举办座谈会,创造学生与大师互动交流的机会,从而增加非遗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从点到面,不断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学生能与大师面对面进行交流。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当与大师有了深入的交流和了解之后,遥远、可望而不可及的非遗文化将会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