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杨兴军
[摘要]面对刚开始学习地理的初中生,如何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需要初中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利用地图教学、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构建知识网络树、模拟情景教学,逐步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94-02
新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虽然目前并没有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初中作为地理课程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地理思维和理念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地理理念和环境价值观。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由一个国际性的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的。“核心素养”从2016年开始成为风靡中国教育界的概念。中学阶段的每个学科都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容,地理学科也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界开始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国内很多地理学者也提出了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释。汤国荣(2015)从“素养”的本义延伸出发探讨地理素养的内涵,认为地理素养是一个人通过地理的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观念,或者说是个人通过地理的视角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几个方面。
地理作为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其中包含很多的知识和概念。教师在地理知识和概念的教学中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会到地理学习的意义。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途径
1.利用地图教学,渗透区域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认知区域特点。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地,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区域位置及分布特征,教师可依次展示三江源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三江源地区在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三江源地区在青海省的位置图,不同大小比例尺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认识三江源地区的区域位置以及分布特征,让学生明确描述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方法。
2.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渗透人地协调现
小组合作探究对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明显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人地关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能够客观地看待各种地理环境问题。
例如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之前学习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思考人类在给当地地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后,应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环境治理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时应做到合理、适度,在开发的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例如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通过探究活动,渗透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既要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又要注重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使得人类社会和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构建知识网络树,渗透综合思维
知识网络树以树状形式表现课程的知识结构,生动形象,直观清晰,脉络分明,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逻辑。一节地理课的主题就是一个大大的树干,每一个大的标题是大树的树枝,每一个知识点就是大树的树叶或者更细的树枝。把一节课涉及的地理知识以大树的结构,生动形象、直观清晰、脉络分明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西北地区”为树干,在树干上画出“自然环境”和“农业”两条主要的支干树枝,在“自然环境”支干上画出“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自然景观”树枝,在“农业”支干上画出“畜牧业”“灌溉農业”树枝,继续在树枝上细画出树叶以呈现更加详细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观察树枝之间的联系,深入解释其中的地理现象,最终解决相关地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4.模拟情景教学,渗透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将理论知识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上,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应用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情景模拟,如教学《欧洲西部》一节时,设计欧洲西部十日游的活动,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旅游情景,让学生了解欧洲游如何签证,从而了解申根协定;体验欧洲的饮食文化,从而引出当地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的著名景点,从而认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文化特点。一节课围绕欧洲游展开,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能够教会学生外出旅游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总而言之,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每一节课中逐步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119-122.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