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依托开展1+N课外自主群文阅读的探索
刘燕艳
摘要:本文着重探索用教材中的课文“1”领路,课外的文章“N”相随的思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实现用课文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1+N;群文阅读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存在着时间不保证、材料少开发、方法缺指导等方面的困难。那么,有没有一种可以立足课堂40分钟,立足教材,“细水长流”式的群文阅读呢?可以以教材课文为基点,用“1+N”的方式实现课内外结合的群文阅读。这里的“1”是指教材编排的课文本身,“N”指的是根据所学课文,有机整合其他课外阅读文本,包括课外短文、资料以及书籍中的节选片段等。“1+N”式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基于教材文本,以一篇带多篇、多篇促一篇的方式开展教学。根据实践,我们提出了“4+3+2”的操作模式,具体描述如下。
一、“四种角度”整编选文
如何根据教材“1”的特点,选择“N”的文本呢?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选文”。
1.从作者角度选文。
基于作者角度选文,旨在通过一组作家作品走近一个作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對该作家作品的阅读兴趣,从而爱上名家名著的阅读。
2.从内容角度选文。
教材中的课文是以单元“主题”组文的,因此,从文章内容角度进行群文阅读篇目的选择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可以考虑将内容相近或者内容关联的文章作为课堂补充的阅读篇目,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目的的主题阅读。
3.从写法角度选文。
学生经常会在阅读中体会到一些写法,并被这些精彩的写法吸引。“小小说的结尾”“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根据写法不同,可以选择相应的群文。
4.从文体角度选文。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文体特点,这样对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如何选好一组文章,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师在选文时应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及学习的载体“教材”和“生活”。
二、“两种评价”齐头并进
实践中,我们进行了“1+N”的阅读评价改革,让学生阅读评价与教师备课评价齐头并进。
1.学生层面:阅读评价的改革。
结合单元知识点,用1+N 的方式可以实现课内外的结合,并体现多文本的阅读评价,实现用不同的片段,做“整合、比较、分析”式的习题。如为了考查四年级第二单元“拟人手法”的知识点,教师选取阅读文章《蟋蟀的住宅》《蟹蛛》《圣甲虫》三篇,然后设计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价案例】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份“阅读评价”题
(1)《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在作者笔下,昆虫们都像“人”,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蟋蟀就是一个(),蟹蛛是(),圣甲虫就是()。
(2)请你结合上面三个片段中介绍的昆虫特点,展开合理想象写话,具体写写他们会如何述说。(有一天,圣甲虫推着自己的粪球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可是在路上碰倒了蟋蟀门前的那丛草,还惊扰了刚产完卵的蟹蛛。他们为此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是自己受了委屈。事情闹到森林法庭上去了……)
2.教师层面:阅读备课的改革。
用“1+N”的方式开展群文阅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备课是一种挑战。用“1+N”的方式进行备课,包括目标、选文、操作流程等,这无疑是对教师备课的一次大改革,也是对教师备课评价的改革。
【评价案例】
上过公开课的吴老师说:“为了上《儿童诗一组》,我阅读了一年级到五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阅读了作家金波的诗,对儿童诗有了充分的了解。如果不是用1+N 方式上课,也许我就不会那么自觉地去阅读了。”上过研究课的老师说:“为了上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阅读了很多哲理性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钻研备课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的确,语文教学的路也不止一条!只是,我们缺少‘骑马到车站的视角罢了。”
群文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形成了1+N 课堂特色,构建了三年级——六年级完整的1+N 的选文体系。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大力改革与实践,期待会有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