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的翻译不仅是将英语转换成汉语,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德国功能派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视角下,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英语习语,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目的论;习语;翻译
【作者简介】张春花(1982-),女,南京传媒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引言
习语可以称作是语言“浓缩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交流更为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恰当的英语习语翻译可以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因此,能在展现原语习语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使译文的读者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结合英语习语的特点, 通过分析英语习语实例来探讨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目的论及其原则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代表人物及理论有:赖斯的翻译标准功能分类说、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费米尔目的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该理论强调把翻译活动的重心转向目标语文化和译文接受者,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目的論认为,所有翻译活动要遵循的原则有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强调译者应在具体的译入语境中明确其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能够使译文接受者理解英语习语在译入语交际语境中的意义。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一致,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三、英语习语的特点
习语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使用并经过自然沉淀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典故(allusions)、格言(maxim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s)、歇后语(enigmatic folk similes)、惯用语(idiomatic expressions)等。习语具有结构紧凑、形式简洁、语言精辟、表达生动、趣味隽永等特点。由于东西方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习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同时要熟悉两种文化的特点,准确、深刻理解英语习语及其文化背景,既要表达出英语习语的含义与其包含的形象,又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背景,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合理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目的论视角下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者可以在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在尊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研究翻译目的、分析目标读者,深入解读源语文本、采用多种翻译方法进行英语习语翻译,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以及译文读者易于理解的前提下,直接翻译这类习语,通过字面翻译来保留原文习语的民族、历史、文化、地域等比喻和形象的特点,这样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又可以丰富译文语言,即遵循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使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内容和特点,保持语际连贯一致。例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源自一个传说,即凯瑟琳女皇曾经在卢浮宫的房间墙内安装了一种特殊材料,在一个房间里讲话,在另一个房间里可以听得一清二楚,就这样凯瑟琳女皇偷听到很多机密的情报。在中国古代,也有古者言:“墙有耳,伏寇在侧”,英汉两种语言都用“墙有耳朵”这个比喻形容密谋的事情被人偷听去了,英汉两个习语可以用来表达同样的含义,这时可以直译。又如fish in troubled/muddy waters“浑水摸鱼”,源自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渔夫在河里张网捕鱼,用缚着石块的绳子拍击河水,使泥水泛起,河水浑浊,鱼儿在慌乱中纷纷自投罗网,就这样渔夫捕到很多鱼。英语习语的含义是to take advantage of troubled or uncertain condition for personal profit,对应中文译文的含义是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英汉两种习语在语言形式和比喻含义上都十分相似,这时可以直译。
这样的英语习语有很多,采用直译法既保存了原文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性,例如:cold war“冷战”;a gentleman' s agreement“君子协定”;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2. 直译加解释法。由于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习语的含义在汉语中完全不存在,造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在翻译目的论目的原则的指导下,将翻译的重心转向目标语文化、译文接受者及译文的交际目的,采取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来翻译,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习语的意义、形象与风格,又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寓意。例如:英语典故Achilles'? heel,如果译者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跟”,译文读者会感到疑惑不解,这时可以直译后加以解释“阿基里斯的脚跟(唯一致命的弱点)”。这个典故中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英雄,传说其母为了让他炼成刀枪不入之躯,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以使他全身刀枪不入,遗憾的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一处“死穴”,后因脚跟受伤而死,这一典故被用来比喻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还有一些这样的英语习语,采用直译加解释法既保留原文习语的形象,又易于读者理解,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纽卡索是英国的产煤地)”;There is 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没有不带刺的玫瑰(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幸福;有乐必有苦)”;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有功者受奖)”;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狗学不出新把戏(老顽固不能学新事物)”。
3. 直译联想法。由于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尽管有些习语本身的含义或比喻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方式差异较大,对于这些习语,可以在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直译联想法,使译文文本先呈现原文文本的内容和特点,后促使译文读者联想到他们熟悉的习语。例如:Bad workmen often blame their tools“拙匠常怪工具差(联想:不会撑船怪河弯)”;He who laughs at crooked men should need walk very straight“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联想:己不正不正人)”;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弯;世上没有直路(联想:事必有变;瓦片也有翻身日)”。
4. 意译改造法。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有些习语直译时无法传达原文的目的信息,这时可以舍弃原文某些形式上的特点,将原文中要表达的形象转化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译出其隐含的意义,即遵循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将翻译的重心转向目的语文化、译文接受者及译文的交际目的。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活动在英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通过航海来了解和探索未知的世界,由此产生了大量与航海相关的习语,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达。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习语,考虑到整个汉民族进行生产生活的环境是陆地,因此可以将其翻译为“挥金如土”。又如,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a cat on hot bricks表达的形象是一只在热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又焦急,这和汉语中“热锅上的蚂蚁”有相似的比喻含义,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易于读者理解。
有很多这样的英语习语,采用意译改造法转换原文习语的形象,不但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隐含意义,更符合交际语境。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bark up the wrong tree“攻错了目标”;as old as Methuselah“长命百岁”;to be at the end of one' s rope“山穷水尽”;wear one' s heart on one' s sleeve“十分坦率”;to drink like a fish“牛饮”;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危险;潜伏的敌人”;Let sleepy dogs lie“不要打草惊蛇”;He cries wine but sells vinegar“他挂羊头卖狗肉”。
5. 对联增字法。有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如果只按字面意义进行翻译,往往会使读者难以理解,而只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比喻意义,这时就可以采用增字法来翻译。增字法是对习语中某个部分或隐含部分的补充说明。在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对联加字的手段处理,可以使译文接受者更准确地理解并接受译文的含义,更好地了解译文在交际语境中的含义。例如,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直译是“伟人也不总是聪明的”,含义“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如用对联增字法可以译为“人有失手日,马有失蹄时”或“老虎也会打盹,好马也会失蹄”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有部分这样的英语习语,采用对联增字法可以将隐含之义表达出来,易于读者理解,例如Ill news comes apace“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天网恢恢,疏而不漏”;Soft fire makes sweet malt“好事多磨,慢工出细活”;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一事成功,事事顺利”。
五、结语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恰当地运用习语可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精炼、生动、形象、有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就是再学习、再思考、再创作的艺术加工过程。英语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译者在功能派目的论的指导下,基于习语翻译目的、目标语文化背景和译文交际意义,认真研究、分析和比较习语所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既要兼顾到原文的含義、形式和风格,又要考虑到译文的文化背景及译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杭建琴.目的论视域下英语海洋类习语翻译技巧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0):44-45.
[2]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赵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习语英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4):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