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运动区创设初探

    尚琴

    在幼儿园运动区里,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创设能让幼儿借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活动,使其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培养其对运动的兴趣,促进其自身成长发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和意志品质,开启幼儿的心智,提高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运动區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并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创设运动区时,首先要创设多元化的环境,营造自主活动的氛围;要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自主活动的兴趣;与主题活动相互渗透和融合,实行开放式策略。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断增减游戏材料,推动游戏持续深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发展。

    一、运动区的选址和目标确立

    运动区的选址非常重要,教师应选择场地面积较大、空气流通较好的幼儿运动场所。基于此,我园选择将亲子楼的楼梯转角处设为幼儿运动区,幼儿在游戏时还可以将场地扩展至走廊等空间。确定了运动区的选址后,便是制订幼儿活动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能在较窄或弯曲的道路上平稳地行走,并能保持身体平衡;能灵活地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能在一定范围内快速奔跑25米左右;能较协调地向上或向前跳,且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钻爬较低矮的障碍物;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抛掷5米左右,并有一定的准度;能双手较仂调地按一定轨迹拉动一定重量的物体(途中可适当停歇)。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调节距离和强度等,达到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目标。

    二、运动区的材料投放

    围绕运动区基本目标,我园秉承自然、环保、自制的原则,通过家园共同努力,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和清理,然后投放到运动区。此外,幼儿园还会不定期地购买一些低结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使用。我园运动区的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为球类材料,如报纸球、海洋球、乒乓球、塑料球、足球、篮球等;第二类为管状类材料,如塑料软管、抽油烟机管、塑料三通管、捕鱼器等;第三类为棒类材料,如泡沫棒、纸棒、捶捶棒等;第四类为垫子类材料,如泡沫垫、地垫、靠垫等;第五类为其他材料,如鞋盒、平衡器、平衡管、滑板车等。

    这些材料被分别装在不同的纸箱里,师幼共同设计标志贴到纸箱上予以区分。游戏时,孩子们能根据标志很快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也能根据标志迅速将材料分门别类地收拾并整理好,养成良好的收纳整理习惯。

    当然,运动区的材料都可以移动或重新组合,孩子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玩出新花样。如此,既能有效锻炼幼儿走、跑、跳、投掷、钻爬、平衡、跳跃等各方面能力,又能满足其力量、耐力等体能方面的练习,还能让幼儿玩出乐趣。

    三、运动区的自生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根据所投放的材料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场景,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例如:将轮胎摆放在地上做球馆周界,用塑料筐收纳保龄球,将制作的游戏规则贴到塑料筐上,幼儿想玩保龄球时,就把筐和轮胎搬到适宜的地方,然后开始游戏;幼儿身体趴在轮胎上,戴好手套和头盔,手掌撑地,让身体向前滑行,玩熟练后还可以在跑道(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地标)上滑行;幼儿将地面上的小动物系在投掷区的帘子上,然后跳起来拍打小动物,玩“纵跳触物”游戏,还可以将家里的毛绒玩具挂上去;将靠垫背在身上,学小乌龟在地上爬行;将桌子和管子组合起来,在下面钻来钻去玩捉迷藏游戏;将绳子系到柱子上,然后坐在地垫上用力拉绳子,使身体往前滑行;将地垫上的小动物抠下来挂到墙上,然后用捶捶棒敲打小动物;在地垫上抠出小动物的空地方玩跳房子、投圈圈等游戏;等等。

    孩子们用即时贴在地上贴出来的地标线,有时可以当作起点线或终点线,有时可以当作跑道,有时是游戏界址,有时又是不同游戏难度的标志,还有时是材料归置的标志,变化多样。

    四、主题背景下的运动区活动

    在运动区中,孩子们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主题背景下运动区的最大教育作用呢?教师可以根据主题需要设计一部分游戏,在预设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不断丰富游戏内容,从而发挥运动区的最大功能。

    例如,在大班“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中,教师刚开始预设了“上学路上”和“课间十分钟”两个游戏。其中,“上学路上”游戏的主要情景是上学路上有一段较窄的路(平衡木),幼儿需要平稳、小心地走过去,发展平衡能力;“课间十分钟”游戏来源于幼儿用捶捶棒敲打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挂饰,分为练习手臂力量的“打地鼠”游戏和练习投掷能力的“勇者行动”游戏。

    主题活动结束后,“上学路上”游戏进一步升级。过平衡木的时候,有的幼儿把书顶在头上行走,有的幼儿把乒乓球放在书上,然后双手捧着书行走,增加了保持平衡的难度;在地面上画格子,然后跳格子前行;把通往“学校”的路改至花坛边,然后将花坛的台阶作为上学必经之路;等等。所有的改变都体现了幼儿的创意想法,使游戏进一步深入。

    “课间十分钟”游戏也进一步升级,孩子们利用运动区的各种球类、沙包、抱枕、海绵垫、报纸棒等材料玩起了“打地鼠”游戏。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海绵垫做地标线,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距离的地标线,有的幼几甚至将装材料的筐子搬来做地标线,玩远距离投掷。一系列游戏活动既满足了不同幼儿的需要,又让幼儿的动作能力、思维想象等得到了发展。

    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打地鼠”游戏有了新的进展。游戏过程中,明明无意间将球抛到了抽油烟机管中,其他孩子看到后立刻兴奋起来,纷纷模仿明明。于是,教师将各种管类、弯头等固定在墙壁上,引导幼儿根据管类口径的大小选择适宜的投掷材料和地标线,锻炼投掷能力。管口口径的大小和投掷物的大小、轻重等,满足了不同幼儿的能力发展需要,孩子们还给这个游戏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神投手。

    在收拾和整理材料时,孩子采取了“你扔我接”的收纳方式,并自主生成了“抛抛乐”游戏。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其中,抱枕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将抱枕玩出了很多花样,如抛、接、合作抛接、互相追逐攻击等。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喜欢模仿小学生的样子将抱枕背在身后当作小书包,于是结合主题和幼儿的需求增加了新的材料——小书包,引导幼儿玩投掷游戏。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作用,教师还将投掷区设置到空中,引导幼儿练习空中投掷。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师还在运动区设计并安装了卷帘,游戏时把帘子放下来,游戏结束后就卷起帘子。游戏过程中,一阵微风吹过,帘子轻轻地摆动起来,变成了“飞舞靶”,孩子们站在投掷线后进行投掷。帘子的高低、地标线的远近以及投掷物的大小和轻重等,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获得了发展。

    五、运动区中的安全问题

    安全是运动区活动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只有将“玩”之前的所有安全工作做到位,幼儿的“玩”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将安全原则贯穿始终。

    首先,师幼共同讨论“玩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对此,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并且提出了许多注意事项。例如:运动区里的人不能太多;玩的时候不能拥挤,要找空地方玩;游戏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如果出汗了就休息一下再玩;游戏结束后要喝水;等等。师幼共同将这些注意事项写到进区游戏规则里,并设计制作了进区规则牌和活动温馨提示。

    其次,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决定在活动区增加禁止标志,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于是,教师给幼儿抛出了一个反向问题:在运动区域中,我们有哪些行为不可以做?孩子们积极讨论起来:“不可以打闹”“不可以用玩具攻击同伴”“不可以大声喧哗”“不可以将玩具碰到眼睛”……于是,我们的运动区又多了一块禁止标志。

    为了解决孩子们提出的及时喝水的问题,我们在运动区旁边设置了休息区“能量加油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休息和饮水。最后,教师组织幼儿就“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和别人分别喝了多少水”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最终得出结果:每个人一个标志,在标志的绳子上夹上夹子,夹子的数量就是喝水的次数。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运动情况提醒他们注意休息,根据他们的饮水情况提醒他们及时饮水。

    孩子们在进入区域活动前会仔细阅读进区规则,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标志牌,把大的标志牌插进“玩乐嘉年华”中,小的插进“能量加油站”中。运动区的提示、规则、要求都源于幼儿的思考,因此孩子们对这个区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且都能积极遵守规则,每次活动都乐此不疲。

    在师幼共同努力下,我园运动区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游戏玩法也越来越多样。于是,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法记录下来并粘贴到牌子上,供其他幼儿参考。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用相机和便利贴的形式把孩子们的表现记录下来,组织家长、幼儿和老师共同讨论,进一步设计出更多有趣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