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对疫情期间儿童心理健康的防护作用探讨
王海珍 连伟利
〔摘要〕绘画是一种人类古老的表达艺术,除了表达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外,还可以有效舒缓个体的消极情绪。因此,绘画也成为心理疏导常用的方法之一,对儿童更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我们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为帮助教师和父母通过绘画缓解儿童的不良情绪,本文探讨了绘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绘画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从线条、颜色、大小以及整体的绘画行为入手,分析、理解儿童的情感。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发现疫情期间儿童的不良情绪,并借助绘画加以缓解。
〔关键词〕疫情;绘画治疗;心理健康;儿童
今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目前疫情虽然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风险依然存在,居民仍需减少外出活动。这种情况下,很多市民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多影响。在关注成年市民心理健康的同时,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疫情期间由于长期接受网络教学,很多儿童的心理疲惫感高于正常入学期。因此,笔者撰写本文,从绘画的角度谈谈儿童情绪的调节和表达问题,希望能够对疫情期间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起到一定作用。
一、绘画與心理健康
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表达方式,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绘画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绘画治疗应运而生。绘画治疗是指心理咨询师借助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过程与绘画作品,使来访者潜意识的内容得以表达,实现潜意识与意识的交互,同时来访者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实现心理治疗目标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绘画这一普遍的且能为广大儿童接受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让不良情绪得到合理、适当的表达。
二、绘画在情绪情感表达方面的优势
绘画在改善儿童情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第一,绘画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这一点,对于因疫情而居家隔离的儿童特别适用。心理疏导并非只用于情绪障碍或心理障碍患者,普通人群由于外界应激事件而导致的心理不适,同样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在居家隔离期间,家长鼓励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对孩子情绪的改善有着明显的效果。
第二,绘画可以激发儿童,特别是幼儿的潜意识内容,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在绘画作品中,降低防御机制。绘画不受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其所传递的信息量往往比语言交流传递的更多,并且更为深入,非常适合语言尚未完全发展好的幼儿。幼儿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了解自我,释放压抑的自我,同时梳理自己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内心得以平静[1]。
第三,绘画本身可以放松人的心情。研究表明 ,绘画的色彩可以对人的心情和肌肉产生作用:强烈和鲜艳的色彩使人的心情感到兴奋,肌肉充满活力;柔和的色彩则消除肌肉疲劳,放松人的心情。临床方面的研究也表明,绘画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焦虑障碍儿童患者的焦虑情绪,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2]。绘画能使人投射内在潜意识,图画的象征性帮助当事者将感受到却又无法用言语说出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绘画中,受伤的心灵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通过感应减轻痛苦。当受伤者用想象的头脑开始和图画说话时,图画变成另一个“他者”,寻找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失落的片段,并重新经历它,把包含在其中的肉体痛苦或情感丧失事件中压抑的感情宣泄出来[3]。
三、绘画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思考
绘画心理分析最初源于西方,是从对儿童的观察开始的。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是最早对绘画治疗模式进行探索的学者。南伯格是一名美国精神病医生,深受精神分析思想熏陶的她尝试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探讨学生的绘画作品。南伯格十分珍视儿童的自由艺术表现,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表达无意识,而且是沟通的工具。后来她创立了绘画艺术疗法,确立了具体的治疗模式。南伯格认为,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咨询师可以通过解释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倾听绘画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绘画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用它可以表达具有隐蔽性的思想情感,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个体就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我们接下来从心理透射、大脑偏侧化和创伤后应激三个方面,了解绘画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投射理论
绘画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投射是指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4]。投射的产物以艺术、梦境等多种形式存在。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潜意识的内容。同样是心理投射技术的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测验及心理咨询的工具,绘画同样具有此功能。疫情期间,由于社区隔离、家庭隔离等现实的压力,幼儿需要一种适当的途径来表达其心理上产生的诸多困扰。由于语言组织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绘画成为幼儿这一期间表达内心需要的有效途径。
(二)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而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为右半球所掌控,是靠视知觉进行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以言语为中介的心理疗法,在处理情绪障碍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而同属右半球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则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现有的实证研究也发现,绘画在治疗儿童常见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强迫)中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4]。贾敏和张轶杰探讨了绘画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治疗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绘画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和稳定情绪障碍儿童的情绪[5]。也有研究者研究了绘画治疗在处理情绪障碍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绘画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有明显的改善作用[6]。
(三)绘画有助于创伤后情绪障碍的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指个体经历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事件,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伤害,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7]。我们所经历的疫情,特别是对于处在疫情重灾区的人,是一场非常典型的应激创伤,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以往的相关研究表明,地震17个月后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是9.4%[8]。这说明,在经历应激事件后对经历者开展心理健康帮助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者为方便取样,选取亲历地震的60名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绘画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9]。干预前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和抑郁调查。结果发现,干预后,绘画疗法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绘画疗法干预组后测的SCL-90总指数明显低于前测;绘画疗法干预组成员SCL-90阳项均分和其他得分均有所下降,焦虑、抑郁等指标有明显好转,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而对照组前后测分数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绘画疗法对于经历创伤的儿童的心理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
四、儿童绘画中情感表達的维度
通常,儿童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儿童对自己以及与他们打交道的成人都会感到困惑。庆幸的是,绘画是少有的能够同时承载多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在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很难发现儿童是如何通过绘画传递感情的,因为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年幼儿童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年幼儿童掌握的视觉语汇也很少,我们很难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他们的情绪情感状态。但是我们发现,对于处于图式期的儿童(4岁以后),绘画中开始具有了可以识别的情感表达。为了理解儿童自我绘画中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从线条、颜色、大小以及整体的绘画行为来入手分析、理解。
线条是儿童构图的重要途径。让儿童分别画一张高兴、生气和悲伤的图画,儿童通常可以画出一张笑脸或是一张露着大牙的脸来表示高兴,用皱着眉毛或者有弯钩形嘴巴的表情表示生气,用流着眼泪的脸表示悲伤,或者使用其他可以辨认的面部表情来表现。
心理咨询者对于颜色使用的意义,特别是颜色与情感的关系有过深入的讨论,尽管这些讨论带有印象主义的特点。红色被看作感情色彩最强烈的颜色,代表着攻击、愤怒和憎恨。红色也代表着热情、强烈的情感和表现力,年长和年幼儿童都喜欢使用红色。明黄与力量、明亮和积极的情感相连,而蓝色则与安静或者消沉的情绪有关。当然,蓝色也意味着水和天空。福斯在多年儿童治疗工作的基础上指出,黑色意味着或象征未知;如果用来表现阴影,通常被认为是否定的、消极的情感表现[10]。
第三个在绘画作品中具有情感意义的结构性要素是画面中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大小。当让儿童画一个人物形象时,儿童会画出反映自己情感的自我形象。画面上人物形象的大小被认为是与绘画者的自尊、适应能力有关的,过小的人物往往意味着绘画者具有较低的自尊和较差的适应能力。有时儿童把人物画得很小,是想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自己受到成人侵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的人物画得很小,那是因为“我对爸爸非常生气,我希望自己变小,这样爸爸就看不到我了”。
绘画行为,即整个绘画的过程,也是反映儿童情感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儿童如何使用材料,即是否仔细地、谨慎地、自信地、重复地使用,是很重要的。例如,遭受过暴力的儿童使用绘画材料时常常保持持续的警觉和恐惧,绘画的过程可能会成为引发儿童创伤回忆的一个事件,反映出儿童的强烈消极情感[11]。
总体而言,绘画可以反映儿童的观点和感情,可以成为疫情期间行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使他们将当前的危机与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为消极情感(如焦虑、失眠、绝望、恐惧)的表达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同时也可以表现儿童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表达愉快开朗等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杰瑞.大学生绘画治疗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6):20-22.
[2]张瑞莉,王珊,李莲子.绘画治疗对儿童焦虑情绪的影响[J].科学养生,2019(8):29-30.
[3]李京龙.绘画治疗与心理创伤的恢复[J].中国美术教育,2008(4):12-14.
[4]张瑞敏,王玉晖,高玉霞.绘画疗法应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65-567.
[5]贾敏, 张轶杰.绘画治疗在儿童情绪障碍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2):126-127.
[6]孙国胜,高春强,黄云华,高飞,张建芳,徐正才,徐华.绘画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1(34):193-195.
[7]严虎,陈晋东.艺术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前景[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143-144.
[8]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范启亮,张富,张华彪,汪向东.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145-147.
[9]孙琳,钟佼妤,孙宏伟.艺术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552-1557.
[10]Furth. The Secret World of Drawing[M]. Boston: Sigo Press,1988.
[11]马考尔蒂.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绘画[M]. 李甦,李晓庆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重庆,400712)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