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王开文

    摘要: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例剖检、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试验与药敏试验与防制措施等方面对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巴氏杆菌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33-01

    鸡巴氏杆菌病又称鸡霍乱、鸡出血性败血症,俗称禽出败。它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下痢,出现急性败血症症状;慢性型以鸡冠、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疫病。在饲养管理不良、气温突变和鸡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诱发。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6年3月,瓮安县平定营镇某饲养户陈某存栏3 000只黄羽肉鸡,进行了当地常规免疫接种,但未接种禽霍乱疫苗。72日龄时出现零星死亡,病鸡伴有鸡冠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急,5 d内共发病423只,死亡125只。用庆大霉素、土霉素拌料、饮水治疗3 d,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断加重。

    2 临床症状

    部分病鸡在没有临床症状表现下突然死亡,有的鸡白天未见异常,夜间突然死亡。大部分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垂头缩颈,两翅下垂,被毛粗乱,严重时呼吸困难,死前张口呼吸。有的病鸡口鼻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病鸡表现摇头,鸡冠、肉髯呈暗红色或青紫色,排灰绿色或灰白色稀粪,体温升高到42~43 ℃,最后发生痉挛而死亡,多数病程1~3 d。

    3 病理剖检

    病鸡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小点出血;心包内积有不透明的黄色液体,心冠脂肪出血明显;肺瘀血和出血;肝脏肿大1~2倍,质脆,呈黄棕色,表面有灰白色针尖状坏死点;脾肾充血、肿大,质地变软;肌胃出血显著,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系膜出血,肠内容物含有血液;气囊和肠管表面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4 细菌分离培养与镜检

    无菌操作取肝脏、 心包液接种于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37 ℃培养24 h。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旺盛,呈灰白色、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的菌落;营养琼脂平板较贫瘠, 仅有少量细小菌落。经革兰氏染色, 结果为革兰氏阴性、多单个散在或成双排列细小的杆菌。

    5 生化试验与药敏试验

    将新分离细菌的纯培养物,进行氧化酶试验, 结果为阳性。接种微量生化反应管, 结果葡萄糖、蔗糖发酵阳性;麦芽糖、乳糖、丙二氨酸、苯丙氨酸、 枸橼酸盐、 硫化氢和尿素酶反应均为阴性,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特征。

    将纯化的菌落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 进行纸片法药敏试验,37 ℃培养24 h, 对抑菌圈大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该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高敏;对土霉素、红霉素中敏;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低敏。

    6 防制措施

    (1)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 mg恩诺沙星,重症不食者可按治疗量肌注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用3 d。

    (2)对病鸡舍进行隔离,切断人员及其所有用具的交互使用,清除杂物,集中焚烧。鸡舍周围的环境和鸡舍内用20%二氯异氰脲酸钠进行带鸡消毒,每天一次。

    (3)病死鸡和淘汰鸡集中深埋经上述方法综合处理后,从第3天开始死亡数剧减,第5天停止死亡,第7天已完全控制病情。

    7 讨论

    经过调查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本病为鸡巴氏杆菌病。鸡巴氏杆菌病的治疗一般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虽能控制病情,但疗程长,一般在5~7 d才能恢复正常。

    该病例未免疫禽霍乱疫苗,这可能是本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体内常在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故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减少应激。要做好药物预防工作,采用抗生素预防时往往因误用了不敏感的药物而导致预防失败。根据临床经验表明,有病史的鸡场可考虑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发病期间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禽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