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

    雷跃川

    

    

    

    【摘要】 ?文章通过审计质量与市场感知两种视角检验了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越大则因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披露不实等原因受到违规处罚的可能性更高,但是异常审计费用降低了这种可能性;通过市场感知的方式衡量审计质量发现,异常审计费用促进了年报披露当日的盈余反应系数,但只有当异常审计费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市场感知(即异常审计费用大于零)。研究结论为现存分歧的趋同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同时为理论界提供一个更具有信息含量的验证盈余质量的指标。

    【关键词】 ? 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质量;盈余质量;盈余反应系数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8-0058-05

    一、引言

    盈余错报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盈余质量低下,在误导投资者的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发展留下隐患。虽然随着众多财务丑闻的曝光,外部审计也逐渐加强,但我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情况依然不容乐观。2017年证监会行政处罚综述中披露,2017年全年做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市场禁入44人,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数量、罚没款金额、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需要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和财务报告重大方面的合法性真实性和一致性进行检查和验证。由于审计质量无法直接进行观测,因此衍生出了许多衡量审计质量的方法。如应计质量、持续性、稳健性等。Hribar et al.提出了一种基于审计费用的新的衡量方法,即异常審计费用。该研究认为审计费用基础上的衡量指标涵盖了外部审计人员掌握的私有信息,考虑了其对客户的全面评估,是对会计质量的事前估计,因而更具信息含量。我国2001年12月24日起颁布实施了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信息强制披露,非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审计收费制度。证监会也于2001年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对审计费用等信息的披露内容与格式做了具体规定。虽然在之后对该文件进行数次修订,但每一次修订都保留了“上市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这条规定。这也说明,审计费用中包含了重要的信息。

    目前关于异常审计费用的研究尚存在分歧。寻租观认为,异常审计费用是客户向审计人员购买审计意见的结果。超额利润会损害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经济观认为在均衡竞争的条件下,审计费用包含了审计人员对较差的盈余质量的预期成本,由于审计人员面临着声誉损毁、法律诉讼等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收取风险溢价的同时会增加投入提高盈余质量。基于此,本文通过审计质量与市场感知两种视角检验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越大则因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披露不实等原因受到违规处罚的可能性更高,但是异常审计费用降低了这种可能性。说明审计人员收取风险溢价的同时会付出努力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通过市场感知的方式衡量审计质量发现,异常审计费用促进了年报披露当日的盈余反应系数,但只有当异常审计费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市场感知(即异常审计费用大于零)。说明市场通过异常审计费用产生了较好的感知审计质量,进而增加对企业年报披露信息真实性的信心。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两种视角分析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现存分歧的趋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为理论界提供一个更具有信息含量的验证盈余质量的指标。

    二、文献回顾

    因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在专门技术培训方面比小会计师事务所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在审计过程中花费了更多的审计时间,因此审计费用与事务所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较高的隐含假设下,普遍认为审计费用代表了较高的审计质量。但事实上关于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的研究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基于审计人员独立性的角度考虑,过高的审计费用使得审计人员对客户形成了经济依赖,被动接受有问题的会计处理,没有施加充分的职业判断或判断有偏,努力程度的降低以及受损的判断使其难以检测到重大误报,不利于会计质量的提高。赞成二者正相关的学者则认为,这是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对外部审计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角色是减少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当错报较多时,审计人员会付诸更多的努力以应对审计风险。如果审计费用较低,审计人员面临较大的压力去完成工作,出于盈利的考虑会过度依赖于客户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恰当地减少实质性测试工作,削减成本的压力以及审计努力程度的降低造成了整体审计质量的下降。而当审计费用提高时,审计人员会更加努力工作,财报被错误表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会计质量得以提高。

    Hribar et al.的研究颠覆了以上两种传统观点,该研究认为审计费用本身就包含较差盈余质量的预期成本,当被审计单位盈余质量较差时,审计人员面临声誉与诉讼成本,因此会提高投入和收费的风险溢价,进而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Gul et al.、Hogan & Wilkins、Charles et al.发现,异常审计费用与异常应计、较差的内控质量等指标正相关。Hribar et al.同时指出,较差会计质量导致了较高的审计费用的论点并没有否定审计努力在提高会计质量上的贡献,而是说明额外的审计努力、追加的审计程序并不能将一个事前会计质量差的公司通过审计变成高会计质量的公司。但对于异常审计费用是否预示着较高的审计后质量,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Choi认为,异常审计费用是客户向审计人员购买审计意见的结果。而Ghosh & Tang认为,盈余质量决定了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又决定了审计收费与审计人员的投入。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的研究仍然存在分歧。寻租观认为,根据审计费用预期模型估计所得的残差就是审计人员的寻租收益,即超额利润会使审计人员丧失应有的独立性,因此监管机构应进行干涉。成本观认为,异常审计费用是难以观察的审计成本,包括审计风险溢价和所有生产要素的回报,故监管机构不应干预,而应依赖市场的力量自行调节。基于此,本文通过审计质量与市场感知两种视角检验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现存分歧的趋同提供一定实证支持,同时为理论界提供一个更具有信息含量的验证盈余质量的指标。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异常审计收费与盈余质量

    盈余质量较差的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重述、违规处理、诉讼等风险,因此审计费用中便包含了对较差的盈余质量可能导致的风险的预期成本。通过回归残差得出的异常审计费用可以衡量审计人员的预期成本,同时也可以衡量企业的盈余质量。过高的审计费用预示着较低的事前盈余质量,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盈余质量。审计费用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供更优质的审计服务。Blankley et al.发现,在控制了内部控制质量之后异常审计费用与财务重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Ghosh & Tang认为,盈余质量决定了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又决定了审计收费与审计人员的投入。这说明,较差的盈余质量可能会使审计人员面临较大的声誉损毁、诉讼等风险,尽管审计人员在审计费用中已经包含了风险溢价,他们仍会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盈余质量。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异常审计收费与市场反应

    年报是投资者获取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途径之一。年报披露的盈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盈余质量越好,信息透明度越高,则投资者信心越强。审计质量作为盈余质量的保证,自然会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事实上,不同的审计指标,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规模、收费等都会使投资者产生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可以通过投资者对于超预期盈余的反应来体现。那么对于异常审计费用,市场会如何感知?Fang & Wong发现,东亚地区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审计质量也会越高。陈冬华和周春泉研究认为,选择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如果改聘小所,则审计费用会下降。这说明这些公司偏好大所的高質量审计服务,并为此支付了较高的审计费用。虽然许多学者认为审计费用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审计费用高低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规模、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控制了这些因素以后,审计收费的溢价仍然与审计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审计收费的溢价会给市场带来良好的感知审计质量,这种感知进一步体现在较高的盈余反应系数上。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异常审计收费对盈余反应系数产生正向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关于假设1的研究设计

    首先参考Simunic、马壮等的模型,定义回归残差为异常审计费用。模型如下:

    其中LnFee为年度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Size为上市公司期末总资产自然对数;Cate为公司流动资产比重,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总资产;Arta为应收账款比重,等于应收账款除以总资产;Invta为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等于存货除以总资产;Lev为资产负债率;Roa为资产回报率;Big4为哑变量,当审计人员所在事务所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取1,否则取0;ST为哑变量,当上市公司属于ST时取1,否则为0;Loss为哑变量,当年企业亏损取1,否则取0;Audopin为哑变量,当年获得非标审计意见时取1,否则取0;SOE为最终控制人类型,国有企业取1,否则取0;CR为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BTM为账面市值比;EMPLS为雇员数量,以1 000为单位,取平方根;SEO为哑变量,当年增发取1,否则取0;MERGER哑变量,当年进行并购取1,否则取0;IPO为哑变量,上市公司IPO年取1,否则取0。

    如果上市公司可操控应计越高,则表示其盈余质量越差,因此,该上市公司被相关部门发现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披露不实等的几率越高。而如果审计人员基于风险规避以及在高昂审计收费的激励下提供了优质的审计服务,进而导致审计质量提高,则被违规处置的几率将会变小。因此借鉴Hribar et al、曹国华等、陈丽英的研究方法,构建如下Probit回归模型检验假设1: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是否受到违规处罚(FRUAD),当企业因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披露不实等原因受到违规处罚时变量取1,否则取0。解释变量为可操纵应计(|DA|),按照Dechow et al.方法对其取绝对值,表示盈余管理的程度,|DA|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异常审计费用(overFee),通过模型(1)回归残差取得。其他控制变量分别为:企业规模(Size),以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自然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Lev);资产回报率(Roa);公司是否亏损(Loss);融资需求(Fn)以上市公司年末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及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和相比的虚拟变量衡量;账面市值比(MTB);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最终控制人性质(SOE),国有企业取1,否则取0;股权集中度(HI10),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事务所类型(Big4),当审计人员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为四大事务所时取1,否则取0。同时,在模型中加入年度(Year)与行业(IND)虚拟变量。

    (二)关于假设2的研究设计

    已有研究表明,通过盈余反应系数可以反映市场的感知审计质量。基于此,借鉴Hackenbrack & Hogan、董望和陈汉文、张俊生等的研究方法,构建如下模型检验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报告披露日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累计异常收益率(CAR)。首先,按照年初的市值大小,将样本均分成十个组合;其次,按照市值加权,计算出每个组合的收益率,每只股票的日收益率与对应组合收益率之差即为异常收益率;再求年财务报告公布日前一天与当天的异常收益率之和,即得到[-1,0]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解释变量为未预期盈余(UE)与异常审计收费(overFee),未预期盈余的计算方法为年报披露的每股收益与分析师预测的公司年末每股收益的差值,并经年报披露前一天的收盘价标准化。其中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为多个分析师预测结果的中位数。异常审计收费为模型(1)回归后进行估计取得的残差。其他解释变量为:账面市值比(MTB);公司权益市值的自然对数(LnMV);公司个股BETA系数(BETA);资产负债率(Lev);事务所类型(Big4),当审计人员所在事务所为四大事务所时取1,否则取0。同时,在模型中加入年度(Year)与行业(IND)虚拟变量。

    (三)研究数据与样本

    虽然证监会2001年以后已经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审计费用,但考虑到CSMAR数据库中一些数据2003年以后才有,而2016年、2017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缺失比较严重,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06—2015年上证A股及深证A股主板的上市公司。按照以下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在假设1部分得到9 877个观测值;在假设2部分得到6 776个观测值。本文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为减轻极端值造成的影响,本文对所有的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水平的缩尾处理。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上页表1为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PanelA中overFee平均值与中位数均为负值,这与Hribar et al.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认为即便出现负数值也不表示审计收费不足,仅表示收费过度的程度相对较小。PanelB中overFee均值与PanelA中符号相反,但中位数符号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假设2中数据合并缺失所致。|DA|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660倍,表明各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公司规模差异所致。PanelB中UE平均值与中位数均为负数,这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即分析师对公司业绩的预测普遍偏向乐观。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2列示了可操纵应计、异常审计费用与违规处理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回归结果显示,可操纵应计绝对值(|DA|)与是否因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披露不实等原因受到违规处罚(FRAUD)在1%水平上正相关,这说明公司盈余管理越严重,盈余质量越差,越可能被相关机构发现进而受到违规处罚,即存在的违规风险越高。

    第(2)列列示了异常审计费用(overFee)对盈余管理程度(|DA|)与是否受到违规处罚(FRAUD)之间的调节关系。结果表明,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程度的交乘项(overFee×|DA|)与是否受到违规处罚(FRAUD)存在10%水平上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异常审计收费中除了反映了包含的风险溢价之外,更能够激发审计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提供优质的审计服务,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降低之后被发现违规并进行处理的可能。

    总体来看,上述结果支持本文的第1个假设,由于盈余质量较差的公司存在较高的诉讼风险,审计人员会因此收取风险溢价,即异常审计费用。而高昂审计费用的激励作用,以及避免声誉损毁、诉讼风险的心理促使审计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提供了更优质的审计服务,在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企业被相关机构处罚的可能性。

    表3列示了异常审计收费对审计报告披露当日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第(1)列为异常审计费用连续变量(overFee)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异常审计费用与未预期盈余的交乘项(overFeexUE)与累计异常收益率(CAR)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异常审计费用造成的市场反应不同。Hribar et al.认为,负的异常审计费用并不代表收费不足,只是与正向的异常审计收费相比程度较小。因此,市场对于异常审计费用的感知可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市场才会有所反应。进一步通过构造虚拟变量UFee来进行检验。UFee取值为1时表示异常审计费用为正,取零时表示异常审计费用为负或等于零。

    第(2)列列示了对异常审计费用进行程度区分后的检验结果,虚拟变量与未预期盈余的交乘项(UFeexUE)与累计异常收益率(CAR)之间存在10%水平上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市场对于异常审计费用的感知表现为审计质量良好的感知,但市场对异常审计费用感知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异常审计费用的数量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显著地提高市场反应。

    总体而言,上述检验结果支持假设2。即市场会通过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进行感知,较高的异常审计费用使市场产生较高的感知审计质量,这种感知体现在异常审计收费对审计报告披露当日盈余反应系数的正向影响上。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测试:(1)使用Logit模型对假设1重新进行检验,结果与使用Probit模型一致。(2)对于假设2的CAR值将事件窗口更换为[-1,+1],重新进行估计,结果与原检验一致。结果如表4、表5所示。

    六、研究结论

    本文认为,过往关于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审计费用的内生性问题,审计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审计前被审计单位的盈余质量,因此审计费用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应该从审计前与审计后两个维度来看。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个结论:第一,收取了异常审计费用的审计人员基于激励的原因,以及规避风险的心理条件,会提供更优质的审计服务,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盈余质量。第二,异常审计费用会提高审计报告披露当日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且这种提升效果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异常审计费用越大,则提升效果越好,这说明市场对于异常审计费用会形成较好的感知审计质量。第三,Menon & Williams认为审计质量包括市场感知的审计质量与内隐的真实审计质量。本文从两个维度研究审计费用对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而检验异常审计费用能否代表较高的审计质量。结果发现,无论是市场感知的维度还是隐藏的真实维度,异常审计费用都能够代表较高的审计质量。异常审计费用反映的是审计人员付出成本的回报,而非独立性受损的租金。Z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01).

    [2] Lobo G J,Zhao Y.Relation between Audit Effort and Financial Report Misstatements:Evidence from Quarterly and Annual Restatements[J].Accounting Review,2013,88(4).

    [3] 谭楚月,段宏.审计质量只能替代吗?——来自实证研究的结论分析[J].会计研究,2014,(07).

    [4] 曹琼,卜华,杨玉凤,刘春艳.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3,(06).

    [5] 陈宋生,陈海红,潘爽.审计结果公告与审计质量——市场感知和内隐真实质量双维视角[J].审计研究,2014,(02).

    [6] 張俊生,汤晓建,曾亚敏.审计费用信息隐藏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独立性和投资者感知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7,(08).

    [7] 刘静,刘雨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问题探讨——以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收费为例[J].商业会计,2017,(03).

    更 正

    本刊2019年8月第16期第48页一文的作者“李珊珊”应为“李姗姗”。特此更正。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