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以及问题探析

    王柳

    摘要:人力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之一,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与人力资源强省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其他社会经济资料, 分析了河南省人力资源的现状,找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河南省

    一、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指投入于生产活动中并且创造了物质财富的一切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在这些资源当中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河南省目前人力资源现状

    河南省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主要优势是人口数量多,人力资源充足,这有利于河南省人力资本的储备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统计资料显示河南省近三年来总人口数量逐年稳定递增。截止2018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为10906 万人,比2017年增加43万人;常住人口9605万人,增加了46万人;城镇人口563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95万人,城镇化率为51.71%,增长了1.55%。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人口数量飞速上升,尤其2010年以来,递增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大部分青壮年都进入城镇,这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带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其中人力资源总量领先的是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这四个城市。济源是河南省入力资总量最少的城市,就业人员总数仅为46.49万人。然而,由于其质量不高,相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河南省想成为人力资源强省,这就必须把人口大省转变为人才大省。

    三、人力资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3.1 人力资源的供给充分,但需求不足

    河南省人口数目大,人力资源丰富,但是近几年来失业人口数不断上升。据统计显示,从2015年到2018年间,失业人数从2015年的42.46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40.67万人,又增加到2018年的48.6万人,失业率从2015年的3%增加到2017年的2.8%再到2018年的3.1%,可以看出失业人口呈现出一种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失业率也同等。如何把人口压力转变成可利用的人才资源,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严重落后

    河南省的农村人口数量众多,近几年来农村人口属于下降趋势,整体的就业人口呈上升趋势,但是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还是属于落后状态。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 也没有接触过任何的职业培训。在这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情况下,贸然开展培训,在培训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再加上农村人口,整体的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知识水平落后,大多数农村人力资源进入市场后,从事的多是体力方面的劳动,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最重要的途径。

    3.3 人力资源三次产业间分配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增幅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9.7%,第二产业为36.1%。这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其次是工业。在河南省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的总数为669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的60%,其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约为35.4%,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0.6%,第三产业GDP的比重为34%。河南省2017年第三产业人才总量相比2016年有明显的提升,结构有所调整,但是相对比第一二产业还略有不足。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三次产业中,农业的从业人员人数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经济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这就导致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本省内部就业机会不足,进而导致河南省产业发展不平衡,GDP发展落后。据统计截止2018年未,河南省从业人员总数为6692万人,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2700万人。这也是长期以来,河南省人力资源丰寓,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偏低,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从受教育程度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层次人才相当短缺,低层次人才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集中在省会城市的事业单位中,各县市人力资本存量偏低, 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严重匮乏。如:高校数量不足,教育资源不充分。河南省大部分博士多集中在郑州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 在豫工作的院士、 博士生导师、 博士数量尚不足清华、 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数量, 全省的博士生导师数仅相当于它们的一个学院的数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和高级人才,不仅流向“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并且流动到海外,造成了一定的人才。人才的空间分布过分集中,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不利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3.5 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形势严峻

    从就业方面来看,河南省人口位居全国第一,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 ,这就导致了就业方面形势严峻。从城镇劳动力供给方面分析,河南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量达200万人以上,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需要再就業的130万人,这是存量部分。每年约增加劳动力70万人,这是增量部分。从农村劳动力供给方面分析,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820万人,耕地面积1.1亿亩, 耕地面积少,富足劳动力多。与此同时,农业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国有经济虽然经过改革改制走出了困境,但却付出了大量裁员的沉重代价, 自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减少就业岗30万个,以非公经济虽己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但还不足以大幅度拉动就业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公共服务薄弱,产业规模小,许多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虽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却让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四、河南省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4.1完善配套政策制度

    根据问南省内现有人才分布结构和就业结构分析,人才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等优势城市,人才数量与鹤壁、济源等堿市形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更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才过于集中。首先,要加强鹤壁、济源三门峡等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过政府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创建一整套完整的人才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对本市原有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培养、委培,提高原职称水平和技能水平.

    4.2 始终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就业人口的增加。如果单纯依靠将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到周边城市或者较发达地区,河南省人力资源的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因此,要大力推广全民创业,重点抓好创业培训和创业基金担保贷款工作, 以城镇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为重点, 继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开展创业培训, 提高其创业能力, 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

    4.3 加大教育投资,协调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各省的发展是人才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所以教育是增强各省综合竟争力的重要因素。结合河南省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一、深化教育改革,强化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把着重点放在省内比较落后的市县上面去。二、提高省内高等教育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 注重学习 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三、注重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就业为方向,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4.4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河南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就目前三次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来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上升,但是离国家标准还相差甚远。根据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将会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为此,要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其中也包括旅游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充分发挥其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并且,河南人口众多、人力资源素质整体不高。第三产业由于就业范围广泛, 对待学历方面要求低,适合大众就业,比较符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广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来, 有利于河南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 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既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还要不断调整服务业的结构, 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利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抛弃传统,融入新的思想,吸纳低层次人力资源就业,也要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五、结论

    本文在跟据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指出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困境和问题,并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但是人力资源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方面都有待提高,需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通屏.河南省人口构成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与应变对策研究[ R].(研究报告, 1999).

    [2]王德文。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动与中国经濟增长[门]。中国人口科学2007,

    [3]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4]段成荣,改革开放30年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变动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

    [5]陆杰华,杨凡。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状况与分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