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金婷 周洁 金淼 李冰冰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领域内核心技术已经具备一定优势,但总体仍然比较落后。然而,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问题始终较为突出,一直阻碍着吉林省的强省振兴。本文从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技术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并对因素进行划分,最终从新的视角提出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现状与特点
(一)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现状
据吉林省统计局统计,截止2019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研究生在校生7.47万人。普通高校62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普通专科(高职)院校2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0.01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3.48万人。全省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重点实验室114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153个。
由此可见,吉林省实属是教育大省,教育资源雄厚,但这样一个教育大省,近些年却一直面临着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净流出地区16个,吉林省就占据一席,净流失人口达到91.6万。而在流失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高中/中专人口比例分别达到24.9%和22.6%。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4 年全省事业单位共流失专业技术人才占到总数的3.7%,为1.93万人,甚至出现了团队性人才外流的现象,除离退休人员外离职人员就占到单位在职科技人才的6.6%,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流失比例更高。因此,技術人才流失的形势不容乐观,这将对吉林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特点
1.范围广、数量大
流失的技术人才涉及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且流失数量较大,以吉林大学为例,2019届毕业生中共有研究生6490人(博士生971人,硕士生5519人),本科生9634人,毕业后本科生中只有12.39%的人留在本地就业,硕士研究生中只有29.23%的人留在本地就业,而博士研究生中有45.02%的人留在本地就业,总体上选择在吉林省本地就业的人数只占毕业总人数的25.08%。
2.呈“三高”、年轻化趋势
流失的技术人才中“高职称、高学历、高新技术产业”居多。他们大多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专长的,且在关键技术岗位上从事重要技术领域研究的在职骨干人员,而且集中的年龄段在25-45岁之间,基本上渡过了毕业后的过渡期或创业前的准备期,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梯队,随着流失现象的愈发严重,这种年轻化的趋势近些年来也愈发突出明显。
3.流向呈“东南飞”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实现经济的迅速腾飞,远远赶超内陆地区,而且至今仍然是处于领先地位,相反,东北地区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体制机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上却还是处于落后的状态,从而经济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趋势,无法吸引技术人才的驻足,导致大量的技术人才纷纷选择流向发展机会更为优越的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二、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在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国31个省份GDP总量排名中,吉林省排名第26名,GDP总量为11726.8亿元人民币,GDP名义增速排名为第30名,数值为-22.21%,而GDP增量排名为第29名,数值为-3347.82,由上述数据可见,吉林省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升反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与东部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对当地技术人才的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没有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技术人才很难驻足停留。
2.自然环境欠佳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吉林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吉林省气温年较差在35~42℃,日较差一般为10~14℃。夏季平均气温在23℃以上,而冬季平均气温在-11℃以下。同时由于冬季时常降雪且寒冷,一些产业项目难以开展和进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相比之下,本地区人民则多倾向于东部沿海一带较为温暖舒适的气候,部分南方求职人员因难以适应东北地区特殊的寒冷气候,容易在工作一段时问后选择外迁,造成大量技术人才的流失。
3.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东北农民辛苦耕作几个月,就足够一年的吃喝,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这就促成了循规蹈矩、平均分配、缺乏创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企业中尤为突出,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在做到一定规模后,就自我满足,缺乏继续做大做强的动力,在企业的管理上也就较为简单粗放。正是由于思想观念存在的局限性,使得整个吉林省在体制机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上很难有突破和长足的发展。
(二)内部原因
1.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吉林省的第一、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但经济发展还是高度依赖于重工业和资源产业,重工业、高耗能产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很多城市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其自身所拥有的极其丰厚的自然资源,然而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前者是相当不足的。另外,一些具有广阔前景和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却由于制度、供给约束等原因而难以吸引人才、发展滞后。
2.人才机制陈旧落后
在体制上,东北地区多是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但其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有限,一部分固守“进体制内,端铁饭碗”思想的人挤不进去或者无法入编,而更多的人才因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纷纷走出东北去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谋求出路。
在机制上,吉林省在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用人单位只考虑眼前利益,搞短期行动,没有长远的规划,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留人政策,且在人才的引进、培养、流动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的福利待遇、发展空间、激励政策、医疗保险等制度不能得到保障和完善。同时在人才管理上多是依靠人为因素,人为设定的条条框框的规章和制度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员工在企业内部感受不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导致人员的离职率和流动率居高不下,造成人才管理的混乱。
三、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解决对策
(一)摒弃落后思想,强化创新理念
要想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需要发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僵化问题,这就要求不仅是普通民众更是企业要摒弃以往“小富即安”、“服从安排”、“铁饭碗”的陈旧思想,重视创新的作用,创新对于一個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人民来说如此,对于企业更是如此,创新是企业寻求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这个企业就要濒临灭亡。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在继续发挥重工业及资源产业优势的同时,促进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开发齐头并进。不能片面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深陷“单一产业结构困局”。要改变国有企业独大的现状,鼓励培育和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和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同时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带动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的同时,必然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才的流入和聚集。
(三)拓宽引才渠道,落实人才政策
应结合本省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和落实相关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鼓励省内人才就地、在外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借助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产业链和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推行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为其解决住房问题,并给予其相应的生活补贴及福利待遇,真正把政策、经费、待遇等落到实处。人才政策还应重点倾向主流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给予人才发展所需的各种配套资源。另外,要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在不同区域着重引进不同的人才,坚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选人才”理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坚持引才和引智相结合。采取公开招考(招聘)、走进大学校园引才、接洽引进、定向培养等方式,搭建引才绿色通道。
(四)创新人才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要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政企、事企分开,取消编制,采用聘任制,摒弃“铁饭碗”的思想,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政府要继续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和人才的培养力度,并鼓励企业也参与其中,使更多的人才得到培养的机会,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水平,同时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获得满足感。除此之外,在人才管理上要更多依靠法制因素,制定和完善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避免人为干涉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吉林省要如期完成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关键在于解决技术人才流失的现实问题、发挥技术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技术人才流失现状和主要特征的调查和梳理,并针对原因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对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是存在例如对某些深层次原因还缺乏系统认识与研究、研究数据还不够充实、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与系统等不足之处,还需加强。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