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佟鑫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专业技术型教育,同其他综合性大学是有所不同的,它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整个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但是,现如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以期为解决此类问题做出贡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职责,其重点在于培養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而不是同其他综合性院校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从当前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旧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近几年来本科院校的另一种主流教育发展方向之一,所谓的应用型技术型本科,其实就是特指以应用技术类型为主要方向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本科院校,这种本科院校和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学术型本科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本科主要的教学方针就是对学生开展学术性的理论知识培训,旨在培育理论性的科学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看重学生自身的才能和天赋,而现实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天赋都是相同的,大家都处于一个很难走上科学巅峰的状态,那么,在这种趋势下,就势必要毕业之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而学术型的理论知识教学则会极大的阻碍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工作。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向,那就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在教学过程中缩减了学术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成分,大大的加强了应用实践性教学成分,并且,随着教学流程的推动,应用型本科还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在尚未进入社会就提前进行社会工作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提前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从而使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学习,以此来创造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低。由于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生安排的通常都是重复性较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与学生预想的能够学习更先进的技术知识、能够积累工作经验的工作相差甚远,所以学生对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校企双方合作深度不足。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的并不多,大多都是以观摩为主,达不到校企合作的最初目标。第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授课模式以理论为主,不注重实践方面,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需求,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打击了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2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多是为了利益回报,但是往往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但并不能得到同等的回报,甚至会给一些企业带来亏损,大大影响了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有大多数企业参加校企合作都是企业碍于面子勉强同意参与的,这些企业与学校有的仅仅签订了合作合约,并没有做到应做的提供外聘教师、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中,有32%的企业是为了储备人才,15%是为了使用免费劳动力,33%的企业是为了获得高校的技术支持,以此可见很少有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政策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国外的一些校企合作制度得知他们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比如说,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澳大利亚政府对此也有相关规定:企业雇工必须有指定的大学专业培养培训机构的证书。而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大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与操作规范。有相关的法律文献也只是提到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没有明文规定必须要参与校企合作。
3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结合上文,我们充分的了解到了应用型本科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校企合作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就需要对当代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探讨,以此来根据不同的教育模式现状,相应的实施一些加强措施。
一般来说,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当中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企业主动集中学生进行实习、企业自主入驻学院教学体系等。
第一种企业主动集中学生进行实习,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我国当下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所主要采用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我国传统学术性教育的特点。一般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在初中期阶段,会将所有的学生安置在学校中进行理论性知识的集中教育,并且,这个理论性教育时间往往相当漫长,如果将教育阶段相应的划分为四年左右,那么这一阶段大约会持续三年之久。当学生在校内学完必备的理论知识之后,将进入最终的实习阶段,一般这个阶段为最后一年,这一年也被广大学生戏称为实习毕业年,在这一年中,所有的学生都会集中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而且很多校内的实践课程也会逐步的转接到企业中,让企业进行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培训,以此来让学生直接对社会企业进行融合实践。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的企业和学院之间的合作往往较为疏浅,彼此之间也相互独立,二者没有必要的法定义务,其企业有着更多的自由,企业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用人企业进入学校进行提前招聘,可以很有效的节省劳动力的支出成本,并且,院校当中所培育出的人才大多数是高素质人才,远比社会上大多数人拥有更多的知识见解,只要经过一系列的专业社会技能培训,即可成为很棒的企业实践人才。并且,这种模式还可以提前让学生就在学习阶段找下谋生的手段,避免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第二种企业自主入驻学院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则是当代主流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之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和第一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第二种教学模式中的企业和学院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通常情况,学校依托自身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场地,吸引到社会中某些企业的注意力,这些企业希望可以在学院中得到更多的穩定人才,就会将企业自身的业务入驻学院,并在学院内部安置各种设备和共享技术,而学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转变为相关企业员工,企业和学校之间是一种相当紧密的联系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而且,企业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也相应的转变了自身的角色,更多的是以一种教育身份所体现出来,比如说,企业需要对校内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且企业自身也会根据自己的企业运营状况,相应的出台一些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进行提前性的企业教育,让学生直接进行企业性质的教育学习,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成分。而企业则可以相应的缩减用人成本,而且在未来的企业发展阶段中,企业内部的员工都是来自于学院当中自己已经提前培育过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对企业有着更多的向心凝聚力和依赖性,从而帮助企业进行良好发展。并且,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一种好处,那就是学院和企业之间将会之间建立一种稳定且固定的协议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稳定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且大量的工作岗位,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的进行企业社会学习,从而大大的提高实践教学成果。
4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进探究
4.1学校方面应有的措施
学校方面的问题对校企合作问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成立校企合作指导组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成立校企合作指导组织,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与一些有意向合作的企业进行沟通管理,指导处理学生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第二,学校要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新理念。高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既要做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也要满足合作企业选拔人才、合作研发等方面的需求。第三、学校要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教学。高校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可以向合作企业寻求帮助,聘请外派教师,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4.2企业方面应有的措施
企业方面应对校企合作问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企业要从长角度看待校企合作项目,不要一味追求阶段性的收益。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增加人才储备、获得高校技术支持,还能增加企业知名度并提高品牌美誉。从长远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第二,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主动寻找合作院校,投身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以自身企业需求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要求,切实地培养出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型人才。
4.3政府方面应有的措施
政府方面应该健全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参与校企合作的高校与企业制订具体的法律规定,用以保护学生、高校、企业的相关权益,从而使更多的企业与高校达校企合作,并提高学生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对主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5总结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日后必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项目,而目前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所以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学校、企业与政策的多方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的为社会、企业输送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静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8,(9):112.
[2]李雪.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2):123-125.
[3]刘永刚,季秀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36):5-6,17.
作者简介:姓名:佟鑫,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11月 籍贯:黑龙江齐齐哈尔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