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5”:打通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鲁欣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但现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理念认识不一、与专业教育关系分离等问题。文章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应用,提出了高职“互联网+5”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课程设置”“互联网+教学应用”“互联网+实习实训”“互联网+创新创业”五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不仅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和特点,也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8-0032-05

    一、研究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发展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适应新常态”,标志着以“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发展成为“新常态”[1]。

    2.行业创新驱动的新要求

    在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之后,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各行各业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工具,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内容,推动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3.高职专业教育的新使命

    在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其根本任务[2]。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更是与行业一线的需求紧密对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產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措施应对行业发展的需求[3]。遵照“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等要求,面对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进程,“用什么样的方式为行业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职专业教育不得不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现实困境

    1.理念认识存在差异

    创新创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与此相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4],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大多都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去理解,但是创新教育就是一个高度争议的概念,约有上百种关于创新教育的定义,还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去认识,创业教育也是如此[5]。在这种情况下,以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概念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有多个层面、多个视角可以解读,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造成了后续在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实施方法等上存在差异。

    2.培养体制相互独立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统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也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较早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的本科院校的做法,设立创业学院、孵化基地等,同时引入较为成熟的SIYB①和KAB②等课程,以此为基础展开创新创业教育[6-10]。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太适合高职院校,首先,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根据教育部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相关要求[11],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已经较为完整,严格按照SIYB、KAB等课程的程序和要求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在时间上就难以保证,会经常出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实习冲突的问题。其次,这种仿照本科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进行的方式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两张皮,彼此独立起来,产生诸多问题,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12] [13]。

    三、“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模式构建基础

    着眼于上述背景和困境,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实践中,笔者及教学团队构建了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如下:

    (1)理念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旨在全面改革传统教育教学、切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14]。创造冲动是人类的“类本能”,是人内在的自我发展的动因[15],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尊重、唤醒这种“类本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能力,提升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助力学生创业,摆脱低层次的岗位竞争,提高就业质量。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着一致的目标,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两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2)视角定位

    在上述理念认识的基础上,从供给侧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16],结合“互联网+”的新时代发展潮流,我们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和特征,来构建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被定义为“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7]。我们以此为基础,不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工具和平台,更是制定方针计划时遵照的方向和背景。

    (3)教学实践

    受“互联网+”的深刻影響,各类产业均发生了变化,旅游业的表现尤为明显。从消费端、生产端、产业链等角度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旅游变革几乎覆盖了旅游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使得传统旅游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18]。

    以OTA(全称为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游服务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旅游”行业应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发展状态和竞争格局,并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着旅游业走向更深层次的变革。

    旅游业涉及面广,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最集中的行业之一。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下,旅游业对创新创业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提出,是笔者以所在的旅游管理系的专业教学为实践基础,通过与教学团队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思考、探索、试验、总结、提炼、应用而最终形成的一种创新模式。

    2.模式内容构成

    该模式以“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课程设置”“互联网+教学应用”“互联网+实习实训”“互联网+创新创业”五个部分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为中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应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五个环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五个部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第一层为“互联网+专业建设”和“互联网+课程设置”,不同专业根据自身特征和所对应行业的发展态势,着眼“互联网+行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需求,对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体谋划和布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具体结合方式和方法;第二层为“互联网+教学应用”和“互联网+实习实训”,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相关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使用,加深学生对“互联网+行业”的认识和理解;第三层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是整个模式的实践检验环节,通过多种手段来探索“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创业方式和途径,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模式实践应用

    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根据专业自身及所对应行业的特征,在“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课程设置”“互联网+教学应用”“互联网+实习实训”“互联网+创新创业”五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实践。

    本模式来源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对其应用也首先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展开,具体如下:

    (1)互联网+专业建设:即专业建设以“互联网+”为方向,顺应“互联网+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偏重学生在行业一线实践能力的培养,所面向的岗位以导游、计调、市场营销等基层服务型岗位为主[19]。其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等都是以导游、计调等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而展开的。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快速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结合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更好地展开服务,是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20]。很明显,目前的专业培养体系无法充分满足这种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进行了重新思考,通过对“互联网+”的系统学习、对行业需求的深入调研、对一线企业岗位需求的综合分析、对在岗毕业生的跟踪访谈等方式,把握“互联网+旅游”的发展趋势,调整了专业建设理念,把“互联网+”作为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在立足和夯实现有的专业基础之上,将“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建设目标,逐渐形成“互联网+旅游”的专业特色,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2)互联网+课程设置:即课程设置以“互联网+”为背景,体现“互联网+旅游”的特征要求

    “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以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等形式体现出来,“互联网+旅游”的创新创业也集中在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的各种环节中,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整体上缺乏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等内容的支撑。为此,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整合,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旅游管理信息化基础》和《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将“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的培养任务分摊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中,组建起一套“互联网+旅游”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见图3)。

    该体系以《旅游电子商务》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实务》两门课程为主导,以《旅游管理信息化基础》《旅游学概论》《旅游企业管理》《中国旅游文化》《景区管理与服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等课程为支撑,涉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限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全部类型,贯穿学生在校五个学期学习的全部过程。

    (3)互联网+教学应用:即专业教学以“互联网+”为手段,发挥“互联网+旅游”的优势特长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为此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来引导、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落地实施[21]。遵照国家的这一战略规划,承接“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已经在“互联网+教育”的要求下利用职教云平台、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和工具展开教学活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学习形式为学生的“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旅游管理信息化基础》《旅游电子商务》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实务》三门课程在“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旅游管理信息化基础》是对“互联网+旅游”的基础认知课程,通过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旅行社经营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和第三方建站平台“三系统一平台”的介绍演示和操作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旅游业常用的信息系统和工具,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互联网+旅游”应用能力。

    《旅游电子商务》通过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相關产品和企业的应用技术介绍、商业模式分析等,使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旅游”的发展现状,启发学生在旅游过程、服务流程等方面发现“互联网+”的新需求,进而开展创新创业的尝试。

    《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实务》则通过旅行社为样本,系统地介绍旅游企业的公司创立、战略规划、部门设置、人员配置、产品策划、市场定位等经营管理程序,学习如何创办和经营旅游企业,了解创业的规范流程。

    (4)互联网+实习实训:即产业实践以“互联网+”为工具,探索“互联网+旅游”的创新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高职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校企合作,“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企业实践,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应用平台,学生通过旅行社、在线旅行服务商、景区等旅游企业的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智慧景区系统的运用和操作,深入了解“互联网+旅游”在行业中的发展状况,提升对新的信息技术和工具的行业运用能力,体验行业痛点,启发创新创业思想。

    此外,通过系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探索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优化等问题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引导、带领学生参与相关方案的探索和试验,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互联网+”工具和平台,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在实践探索中开展“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教育。

    (5)互联网+创新创业:即创新创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互联网+旅游”的人才培养

    这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价环节,通过对前四个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有效升华,这一环节主要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在创新创业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成果,由此来检验整个模式的效果,为后续的优化改进提供方向和依据。

    一方面,我们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帮助,以创业顾问的形式提供产品创意、市场定位、融资建议、行业分析等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成功创办了专线旅行社、公寓酒店、创意茶舍等多个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实践平台,通过师生共创的形式,打造创新创业的参赛项目。在创新创业参赛项目的打造过程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创意,相关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和组长,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选择有价值的创意,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带领学生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打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创新思维方式、创业具体流程、技术操作方法等以干中学、传帮带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6)应用效果

    自2015年“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以来,打造了“晋收眼底”旅游直播互动体验平台、“爱游游”旅途游戏App等多项“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项目(见图4),获得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一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一项,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两项,山西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一项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本模式也获得了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

    四、结论

    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源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核心理念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该模式既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也是专业教育进行优化重构的过程。

    通过“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课程设置”“互联网+教学应用”“互联网+实习实训”“互联网+创新创业”五个方面的具体应用,专业教育不得不关注“互联网+”在行业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变化和新需求,重新审视自身的目标和定位,思考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下“互联网+教育”的具体方式,不断改革创新,为行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不仅是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的学习过程,也是专业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新技术、丰富产业实践、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在该模式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者,需要与学生一起,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高职“互联网+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不是对现有SIYB和KAB等创新创业课程的取代和替换,而是对它们的补充和完善,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学习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运用于行业实践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长虹,温婧.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创业的智慧取向及多种模式[J].旅游学刊,2015,30(2):3-5.

    [2]袁平凡,谌雷元.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经验与演变逻辑——对25份职业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18-24.

    [3]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44-47.

    [4]吴莹.新常态下高职旅游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3):1-7+42.

    [5]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耿云霄.“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SIYB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53-55.

    [7]罗栋.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入SIYB项目的分析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99-103.

    [8]张祎.基于SIYB理念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建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134-139.

    [9]岳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以KAB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93-94.

    [10]赵淑明.高职院校开展KAB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3):62-67.

    [1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9(24):3-6.

    [12]方法林.缝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4-16.

    [13]张尚民,王乾丰.应用型转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构建与运行探讨——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3):81-83.

    [14]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3-87.

    [15]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26-32+38.

    [16]贾康.经济发展动力体系认知与财政支持新动能的思路和要领[J].地方财政研究,2019(9):4-12+27.

    [17]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词语注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3/content_2833362.htm.

    [18]錢建伟,Rob Law.“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业巨变[J].旅游学刊,2016,31(6):2-4.

    [19]张红英.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2):46-50.

    [20]罗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变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4):155-156.

    [21]教技[2018]6号.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