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教育手记
马刘杰
摘要:特殊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他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方面,更要关注心理、家庭等方面。
关键词:特殊学生 ?引导 ?陪伴 ?信任
笔者在进行小学品德课教学时,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尤其关注“特殊学生”。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孩子走向更好的自己?本文谈谈我的思考和实践。
一、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生态
阿翔没有到校,听说在家妈妈又打了他。阿翔是出了名的调皮蛋,在家没少挨打,妈妈打他很凶。阿翔犯了错,老师不敢告诉家长。妈妈经常打他,只要犯错就打,有时不让回家,晚上就在外面过夜,冬天里蜷缩在屋角旮旯过夜。我心里打了个寒战!
去年,阿翔没到校,我曾出去找过,在半路找到了。我和老师骑摩托车找到阿翔家,他妈妈在家。寻着哭泣声,我们走进厨房,他一边抽泣一边用毛巾洗着脸,脸上有许多青紫,眼睛处已肿起来,料想打得不轻。狠狠批评了他妈妈,他妈妈不断数落他的问题,说前几天还将别人家的柴堆烧了......没有让座,也没有冬天的一盏热茶,我让阿翔跟我回学校。他一路哭泣,小手冻得通红,蜡黄的脸没有血色。到了学校,给他买了一份炒面。早点店的老板说:“现在老师真难,帮着找学生,还要给他买吃的。”此时心里、身上都是冰凉的。
阿翔妈妈长久的暴力,直接导致阿翔的躁动暴力。如果不解决阿翔妈妈的教育方式问题,不管老师在孩子身上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都会被家庭教育抵消得一干二净。
之后多次去他家,与孩子妈妈交流、分析,举例示范怎样与孩子相处,当孩子出现问题该怎样面对。我甚至告诉她:今天你对他不讲道理,只是拳脚相向,将来阿翔不仅会对别人拳脚相向,恐怕你这位妈妈也会在他的拳脚之下。这一点对阿翔妈妈很有触动。打铁要趁热,将母子俩喊到一起,鼓动他们签订“君子协定”,以后遇到任何问题,妈妈只能“君子动口不动手”。
之后的阿翔在變,每一天都在变,现在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他妈妈还去陪读了。偶尔碰到阿翔妈妈,她总是欣喜地向我诉说阿翔的进步。
是啊,家庭本应充满阳光,如果充满着冰冷的暴力,孩子积攒的负能量就会寻找爆发口,或是在学校,或是在社会。但农村的父母局限于见识和环境,只会用老办法对付孩子。他们不是不爱孩子,但如何爱孩子却需要智慧和不断学习。这样的意识和资源,农村往往是匮乏的,因此学校教育主动去引导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陪伴成长,留守儿童最需要被看见
留守儿童是现代发展中产生的特殊人群,更是当下农村学校的特殊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生活方式,促成了他们特殊的品行。
小涵,二年级学生,个头不高,瘦瘦的,很清秀。
每天都有学生早到,爷爷奶奶们为了早点下地干活,总是在清晨很早将孩子送到学校。我每天也是早早到校,在教学楼每个楼层巡视一遍。二楼东边的走廊聚集了一群小不点,叽叽喳喳在吵些什么。小涵靠在走廊上,十多个同学围在旁边。看到我,他们争相汇报,“老师,小涵要跳楼!”“老师,老师,小涵……”没有多想,将这些小不点赶到了一楼的教室,小涵跟在后面。第二天清早,还是在二楼走廊,还是这些小不点聚集在一起。怎么回事?这时的小涵正双手向上攀在走廊护栏上,旁边围观的小不点仍在起哄:“跳呀,跳呀,你跳呀……”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一步跨上去将小涵紧紧抱住。这些小不点真是不懂事,还在旁边煽风点火。事后想想非常自责,若是自己仍视而不见,有可能真的会酿成惨剧。
赶紧跟班主任丁老师交流,丁老师也是吃惊不小。小涵学习还可以,课堂发言较少,课下与同学也没什么交流。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平时爷爷带他,家离学校较远,上学都是乘邻居们合租的“黑车”。爷爷每天6:00多就把小涵送上“黑车”,节假日小涵也是独自在家。
和丁老师一起分析:小涵缺少父母陪伴,爷爷无法全面照顾他的生活、学习,在学校也没有引起老师和小同伴的关注。长此以往,家庭、师生对此都漠然处之,一个“问题儿童”由此产生,“跳楼事件”终会酿成。
这样的悲剧绝对不能发生!赶紧组织教务处、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老师联合“会诊”,予以特殊关注,多和小涵交流,课堂多给他展示的机会,安排一些他乐于做的工作,鼓励其他学生和他结成学习、活动小组,班级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他在班上树立自信,获得存在感。但家庭问题是重点,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跟他爷爷多次交流,爷爷也确实无能为力。于是,班主任多次和小涵的爸爸妈妈交流,让他们重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希望他们能陪伴孩子成长。一段时间的犹豫,他们最终还是回来找了份工作,并且在学校旁边租了房,每天能够陪着孩子。
一个阳光快乐的小涵回来了,老师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爸爸妈妈也由衷感叹: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成长,比什么都好!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很难解决,家庭、学校、社会都承担责任,都想办法尽可能给孩子成长最需要的温暖,这样每个群体都将是受益者。
三、信任天赋,唤醒孩子沉睡的潜能
一年级的小豪,长得很是健壮结实,远远就能看到一脸憨憨的笑,很讨人喜欢,怎么也不会将“问题儿童”的标签贴到他身上。开学初,一年级班主任汪老师多次与我交流,说这孩子确实有问题,还蛮严重的。小豪的个头挺高,坐在教室后排。上课时,同学们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热烈。再看看小豪,先是坐在位子上独自玩弄着文具,后来慢慢溜到了桌子下面,似乎教室里的热闹都与他无关。有时跑到别的同学旁边捣乱,同学们很有意见。大课间,他不在本班区域活动,拖着跳绳满操场跑,比他小的、比他大的,他都是东一拳西一脚,到处惹事。班上老师头疼,其他老师无奈,同学们厌烦。
“多好的孩子,决不能放弃,老师再不拉他一把,这孩子就完了。”班主任汪老师总是忧心忡忡。既然有问题,必定有原因,只有从原因着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小豪的爸爸妈妈平时上班很忙,他小时候就是奶奶带着,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看电视,奶奶为了防止他跑出去,每天的房门都是关着的。小豪跟奶奶的交流都很少,更没有机会与同伴交流。
到了学校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小豪就无法控制自己了,但又无法与别人交流。老师跟他妈妈交流,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狼孩”的故事:正常的小孩由“狼妈妈”带大,孩子长大具备的是狼的特性,再放到正常人一起生活,他也无法交流生存。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小豪自小的成长就与社会和同龄孩子隔离,竟也长成了“狼孩子”。所幸他还小,所幸有好老师,所幸有天真的同伴。
小豪在家最喜欢看动画片,汪老师做了尝试,在班里放动画片时,他是最能安静下来的。毕竟小学了,动画片也不能多看,汪老师尝试着用绘本故事来代替动画片,一幅幅有趣的卡通画面,三两句简单语言,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勾起孩子们飞翔的思绪。此时,小豪真的安静下来了,静静地看,静静地听……
今年二年级了,全校老师都看到了变化,小豪的变化太大了。说到班上的小豪,汪老师的脸上多了幸福的笑容。经过教室窗前,这家伙这学期竟坐到了前排,上课听得挺认真,偶尔与同学轻声交流,憨笑依旧。
一只木桶究竟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短板决定的。而我们教育的气量和能量,也是由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引导、激发来考量和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