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白凤瑞 彭延春 郑柏香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优势、尚存问题及其对策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建议性的对策,旨在为进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95-02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务委员陈至立对此提出:“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此项活动以“达标争先,强健体魄”为目标,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高校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的最后阶段,不把握好这个阶段的体育学习,很难想象学生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后,会有目的有计划的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培根在《习惯论》曾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学的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重点解决的是学生们的身体问题,而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身体问题,更多解决的是学生的体育意识建立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的出炉,不仅再一次为高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它目标鲜明(达标争先,强健体魄),口号可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更具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大好契机,使高校体育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2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2.1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势

    场地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将使“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更为顺畅。

    学校系统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其体育设施还相当不足,但正按照《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规定的目标发展。由表1可见,学校系统634人拥有一个体育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3.31倍。由表2可见,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的比例达67.17%。说明学校系统,特别高等院校,体育资源如高学历师资、高档场馆比例较高,加上其教育功能将发挥出特有的作用。

    

    2.2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体育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它们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复合性、变异性、潜伏性和一定的冲突性。

    2.2.1 体育教学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较快,虽说成绩显著,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以及社会需求,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同提高人类素质的要求和体育运动发展尚存在着差距。表现为:(1)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要求,教育内容少且重复,资源浪费严重;(2)体育教育思想不明确,体育考核达不到为教育目标服务的目的;(3) 高校公体课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搭配不尽合理;(4) 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等等。

    2.2.2 不良体育观念的影响

    自体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快乐体育”就主导了体育课的教学,要求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训练量,以趣味取代力量与强度。一个接一个的游戏充斥着体育课堂,出现学生学老虎跳、青蛙叫的嬉戏局面。学生不流汗了,腿不酸了,韧带不疼了,学生三五成群地躲在树阴下聊天。“快乐体育”的初衷不错: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可事与愿违, 随之而来的却是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在锻炼方面的惰性增强。如果“快乐体育”的消极影响未清,“阳光体育”运动则很难落实。另外,还有如做文静“淑女”等一些传统观念,使得男女生参加运动的比例失调。

    2.2.3 师资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长期以来,这一政策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而且课外活动时间也大大增加,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非常突出。

    2.2.4 安全压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特别是意外伤害事故,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现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一旦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很难处理,学校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伤害事故的索赔问题,因为,一旦发生问题,正常的体育活动开展就不能进行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对抗性虽强,但是能够培养意志品质的体育项目也不得不放弃。

    另外,体育经费投入不足、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制松散等因素也都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

    3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对策

    3.1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高等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构建开放式、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通过搭建专项体育俱乐部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课外健身、课余训练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形成新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课堂专项班授课,开展多个运动项目的选项课,使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一学年一选项,保障有足够的学时,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专项运动知识、技术与技能;通过健身型(课外俱乐部健身锻炼),由各个俱乐部组织专项技术辅导课和竞赛活动,每周安排若干辅导课,组织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通过运动队训练,通过俱乐部的教学与比赛,选拔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学生参与训练,提高专项竞技水平,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以这样的方式,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培养目标[1]。

    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扩大,突显了教师主项业务能力,精简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队伍优势资源的整合,并充分发挥了场地条件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教师,还可以做自我评价。教学内容尽可能减弱运动竞技的强度要求,突出娱乐性,健康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要,把学生真正吸引到阳光课堂中来,建立起“健康第一”理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最终使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有机结合。

    3.2 举办多元性和鲜明时代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是通过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和时间,改变活动的功能的融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形式[2]。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建议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体育文化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局限性。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如改革传统的田径运动会,将校运会作为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幕式来举办;增设师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篮球、集体跳绳等集体竞赛项目,提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入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踢毽子等,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宣传体育文化,提高师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利用体育绘画、体育录像、体育摄影比赛,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和参与者的成就感。

    3.3 多部门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机制

    在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与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机制,齐心协力开展各类活动,并使阳光体育的发展形成长效机制。在举办校运会期间,各部门协调配合,提前一个多月进行排练,特别是集体项目如太极拳、健美操、广播体操等,使运动场上到处显现着生龙活虎,勃勃生机。在运动会中设置协作互动、趣味性较强的个人与团队项目,充分调动各院系及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登台亮相、展现自我、锻炼心身的机会,促使学生身心全面提高与发展。通过趣味性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促使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强化学生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身习惯,培养学生毅力,减缓学生学习压力,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感悟体育对人生的价值。使“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使学校体育工作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3.4 拓展运动休闲形式,丰富节假日体育活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运动休闲是指学生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娱乐、健身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参加由学校或有关单位组织的健身娱乐活动。运动休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快乐的一种活动方式[3],它具有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等特点。运动休闲可以丰富节假日的体育生活,是从学校体育过渡到社区体育的运动方式。经常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运动,可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增进健康、调节情绪的作用。体育[LL]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设施,还要放开眼界,利用校外的资源,不仅要重视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还要重视学生节假日的体育锻炼。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突破局限,适当地开展郊游、野营、登山、游泳、滑雪、放风筝、徒步旅行、骑自行车、定向运动等运动休闲活动,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炼,汲取大自然的精神与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学校应利用运动休闲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运动,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开发适宜的运动环境资源,积极组织学生休闲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情趣,增强身心健康,丰富课余生活培养锻炼兴趣,使学生在节假日能轻松快乐地参与运动,进而将运动休闲贯穿终身。

    参考文献:

    [1] [ZK(#]李志兰.关于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 [J].体育科研,2006,(1):91-93.

    [2] 候广斌,等.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向体育艺术节转轨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82-83.

    [3] 苗秀丽.运动休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校园体育文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