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喇叭》节目看儿童广播的媒体融合
李晓冰
【摘要】《小喇叭》是国内广播媒体中的品牌栏目,几十年来一直在求新求变中不断探索。面对新兴媒体的崛起,《小喇叭》以及它所代表的儿童广播,如何适应时代变化,走媒体融合之路,成为当下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时期的《小喇叭》也应在品牌效应的基础上,以更专业的团队打造更精湛的专业产品,开发孩子们喜爱的衍生產品。
【关键词】《小喇叭》 儿童广播 传统媒体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的《小喇叭》节目,开播于1956年9月4日,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广播节目。作为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小喇叭》节目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个专门为4~6岁孩子打造的节目,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时光,成为央广的一张特殊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小喇叭》节目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特色,始终坚持童贞、童趣、天真、纯洁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坚持为幼儿服务的原则,以讲故事为主的节目形式、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形成了特有的活泼、亲切、自然的风格,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
一、不断融合新技术
曾经,《小喇叭》是儿童广播的代名词。20世纪60年代,孩子们会围坐在收音机前集体收听《小喇叭》节目,孙敬修爷爷、曹灿叔叔、康瑛阿姨是当时孩子们的偶像。改革开放后,《小喇叭》重新奏响“哒嘀哒、哒嘀达”的熟悉声音,以崭新的面貌,将小听众们重新拉回收音机旁。
《小喇叭》之所以能够让孩子们百听不厌,是因为它一直能带给孩子们新奇的感受。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节目都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小喇叭》每一次新技术的使用,都焕然一新,成为小听众喜欢的媒体。
(一)变速录音,创造“小叮当”木偶主持人形象
《小喇叭》初创时期,便因为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20世纪60年代,为了使节目更加生动、更具互动性,《小喇叭》设立了《小叮当信箱》,专门负责在节目中回应小听众的来信。木偶主持人“小叮当”也应运而生。
“鸡蛋皮小帽白光光,桔子皮做我的红衣裳,绿辣椒做我的灯笼裤,蚕豆皮鞋咔咔响。你要问我是哪一个,我是小木偶,名字就叫小叮当。”只要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栏目曲,听众就知道小叮当来了。对于孩子而言,小叮当的吸引力来源于神秘感,而让孩子们觉得最神秘的,并不是小叮当到底是什么样子,而是木偶人小叮当的声音究竟是如何发出的。
其实,小叮当的声音,是技术改造、“变速录音”的成果。使用变速录音技术为主持人“换声”,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容易。一是为了制造“失真”状态,必须改变磁带运转速度,要在录音机上加装改变录音速度的轴套。二是为了适应变速需要,扮演木偶的主持人(康瑛老师)必须刻意改变播音语速和语态。三是参与节目的另一位主持人(邮递员叔叔)在对播时不能受小叮当变速录音的影响,需要保持自然播音状态。《小喇叭》节目组成功地创造出了节目“人偶对话”形式。
(二)电话录音,开创小听众直接参与节目的先河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标志之一。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电话体验,也为了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小喇叭》开通了《小喇叭》录音电话板块,让小听众通过电话直接与《小喇叭》主持人交流。有的通话内容经过剪辑,甚至还能在节目中播出。这一形式对于过去一直用写信方式参与节目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新鲜体验,更是一次超越。电话成为《小喇叭》与小听众互动的桥梁后,《小喇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孩子们感到更亲切、更自然、更快乐。
(三)音频工作站,让故事变成可听的“卡通”和“大片”
21世纪初,一款能够在个人电脑上进行音频加工的软件在行业中出现,《小喇叭》有幸成为这一音频工作站的最早体验者和受益者。
与传统广播录音设备相比,使用音频工作站编辑音频更加便捷,声音质量也更加清晰。可以说,这是音频技术的一次飞越。音频工作站的使用,让《小喇叭》节目的各个环节变得丰富动听,特别是《小喇叭》的音响效果,更是有了突破性发展。配乐加音效不再是精品的标准,而成为了节目的常态。精制的故事融入广播剧的元素,营造出生动的环境,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有了“看电影”的感受。
纵观《小喇叭》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都是新技术、新思维的实践者。
二、媒体融合是儿童广播的必由之路
电子技术和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认知习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主要基于三点:第一,新的传播手段,扩宽了信息流通的渠道;第二,接收终端的改变,让人们得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第三,碎片化的传播,便于人们随时随地了解信息。在儿童音频领域,新媒体产品已逐渐占领市场的半壁江山,赢得了年轻父母的认同。《小喇叭》作为传统广播节目,必须面对现实,做出抉择。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工具的巨大变革。新的通信传输工具,使人们在信息的接收上更方便、更实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乘着移动互联大势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优势格局,如同当年电报代替了信鸽、半导体代替了电子管、CD光盘代替了盒式磁带、数字技术代替了模拟技术一样。而技术革命的成果必然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当今时代,仅仅将收音机视为传播和接收信息的工具,已经不再适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形势,《小喇叭》失去了往日优势,节目听众被限定在极小的范围,举步维艰,面临着重重困难。此时,选择更具时代感和科技含量高的传播方式,成为《小喇叭》节目最紧迫的任务、最崭新的使命。
新媒体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各大社交平台上“风起云涌”的儿童故事和自媒体电台渐渐成为家长的哄睡神器。而这一突如其来的、遍地开花的态势,极大地挤压了《小喇叭》节目的生存空间。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海量的、以儿童故事为主体的音频产品的涌现,恰恰说明了当前儿童市场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喇叭》作为儿童故事的生产基地,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应当依托品牌优势进行深度的媒体融合。以新的制作理念、新的运营方式,融合音频、视频、游戏、图文等多种传播方式,实行多平台投放,以此开启《小喇叭》的新时代。
在很多人的眼里,《小喇叭》是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因为,在那个时代,电视没有普及,也没有互联网,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时尚媒体就数广播了。因此,声情并茂的《小喇叭》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听过《小喇叭》的寥寥无几,可以说他们是伴随着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广播也曾经历过被电视冲击的低谷时期。有声有色的电视少儿节目,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小喇叭》挤压到了几近“消失”的地步。直到近10年来,汽车进入家庭,车载收音机将广播重新推送到人们耳边。随后,儿童广播也在各方努力下,艰难地找到了自己位置,《小喇叭》才又重回人们的视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喇叭》又遇到了新媒体的挑战。
《小喇叭》是制造儿童声音产品的先驱,是儿童广播节目的开创者。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才打造出一个深受广大听众信任的、公益的、绿色的、正能量的《小喇叭》品牌。正因如此,移动互联时代《小喇叭》也有着天然的优势。
三、儿童广播媒体融合的优势与劣势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任何新生事物都会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并愿意探索和实践。因此,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游戏机等产品成了孩子们的掌中宝,听网络故事、看小视频、打游戏成了孩子们平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尽管新媒体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他们更早地接触到各种知识,但网瘾、手机综合症等问题也令家长烦恼。有了手机,孩子们却失去了生活中的真实交往;有了网络游戏,孩子们却失去了正常的户外运动;孩子的知识量虽然大大增加,但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却大大下降。新科技让人喜忧参半。
(一)充足的市场空间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更简单、接收更方便,尤其是手机、电脑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播放软件,少年儿童能够随时随地收听收看音视频,因此受到了他们的喜爱。比如,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凯团队开发的“凯叔讲故事”音频内容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成为新媒体中的儿童音频品牌。“凯叔讲故事”的成功引起了很多人的效仿,打开“蜻蜒.fm”或“喜玛拉雅FM”音频平台,能发现近千种给儿童讲故事的自媒体电台。这一现象的出现,证明社会对儿童有声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儿童音频产品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在海量的儿童自媒体平台中,能真正讲好故事、传播正能量、让孩子们从中受益的并不多见,这些平台只是自娱自乐的场地。因此,以《小喇叭》为代表的专业儿童音频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二)竞争中的品牌效应
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的儿童声音产品还停留在读绘本、讲成语故事等较为简单的制作水平上。一些电台和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也开办了自媒体儿童节目,其制作的音频节目质量具备一定水准,但在整个儿童市场上显得凤毛麟角。传统广播主持人的自媒体运作在版权签署、录音制作、包装推广、更新上线等方面功力略显不足,但凭借个人和栏目的知名度,拥有很多粉丝。这充分说明,公信力和品牌效应胜过现有市场节目的包装和推广。假设传统媒体的知名栏目能建立专业团队,融合媒体优势,规范运营,笔者相信,借助品牌效应,传统栏目会在新媒体儿童音频平台中开辟出新的绿洲。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具优势
对于家长而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只要是公益的、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就是他们需要的,现在大多家长面临选择困境。一方面,儿童广播虽然可以让家长依赖,产品数量和种类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音频平台产品尽管数量巨大,但优质产品稀缺。在这样的现状下,儿童广播应当利用专业优势,生产高质量的声音产品,并积极开展媒体融合,不断为市场注入活力,从而满足儿童家长需求。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必须加强规范管理,驱除不健康的声音产品,培养优质儿童音频平台,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为孩子们多生产绿色的精神食粮。
四、儿童广播媒体融合的目标与方向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依靠线性广播传播的《小喇叭》节目由于传输手段老旧、播出平台落后,被众多年轻家长列入“怀旧”行列。尽管仍有许多忠实听众眷恋着《小喇叭》,但《小喇叭》的受众人数已无可避免地落后于某些音频平台上的自媒体。
因此,积极开展深度的媒体融合,让《小喇叭》回归时代,是《小喇叭》以及中国儿童广播行业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一)发挥品牌效应
“听”是传统广播唯一的信息接收形式,而《小喇叭》正是通过“听”打造了独特的儿童品牌。当前,新媒体为孩子们打开了多种信息的接收渠道,使“听”不再是广播的独有特征。因此,仅仅以“听”为特色进行市场竞争,单纯地把《小喇叭》推送到新媒体平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
融媒体《小喇叭》要紧紧依托多年形成的品牌,以广播节目为根本立足点,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派生多样态的《小喇叭》产品。例如:《小喇叭》节目中讲故事环节,多数情况下是把一篇完整的故事以讲述的方式,并通过戏剧化、游戏化、视频化等方式呈现给小听众。《小喇叭》应当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从单一的传统广播媒体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融媒体转变。《小喇叭》生产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更加经典、更具艺术价值的音频产品,还要包含孩子们喜欢的、具有正能量的游戏产品、微视频产品甚至玩具产品等。
(二)建立专业团队
当今社会,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形成团队,精诚合作,发挥每个人的专长,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新媒体兴起之初,虽然存在依靠个人力量建立“网络电台”的奇迹,但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影响下,仅靠个人勇武和个人智慧,已远远不能立足。众多的个人电台、微博、微信多是自娱自乐,其所发挥的社会教育作用甚微。而那些能够被公众认可并产生影响力的音频产品,几乎全都出自专业团队。
基于此,《小喇叭》最需要的是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多功能团队。一是要能够创作出拥有独立版权的作品,规范市场运营;二是要能够开展精细的策划、制作、包装、推广,为孩子们生产具有多种元素的优质儿童文化产品;三是要能够进行后续产品的开发,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衍生品,创造儿童品牌。
(三)继承优秀传统
过去,《小喇叭》是传统广播的品牌节目,移动互联时代,《小喇叭》也一定能够成为新的儿童品牌。因为,《小喇叭》不仅具备先进的制作、精湛的内容编排,还有广播人执著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任何品牌,都不是依靠虚假包装和不实推介“喊”出来的。真正的品牌需要倾注心血,而《小喇叭》则是几代少儿广播工作者用心血凝结而成的。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地为儿童服務,值得后辈继承和学习。
五、结语
《小喇叭》是以故事为主的儿童节目,因此,媒体融合要坚持《小喇叭》讲故事的本质,通过把故事变成产品、变成游戏、变成玩具,多渠道、多平台、多样态呈现在小朋友面前,以此获得小朋友的信任,让他们成为《小喇叭》的忠实粉丝,并从《小喇叭》中得到快乐、受到教益。
此外,《小喇叭》还是党和国家教育儿童、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窗口。所以,《小喇叭》要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脱下“长衫”换上“时装”,以新的姿态,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朋友。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闻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