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观察与指导策略研究
章曦文 王志红
在当前幼儿教育舌动中,混龄区域活动因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关注、探索和尝试。由于混龄区域活动面对的是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要不断观察和实践,探索适合幼儿的活动材料和支持策略,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交往和互动中都能实现发展。在培养责任意识和互帮互助等优良品质方面,混龄区域舌动的教育价值较为突出。
一、混龄区域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具有发展性、整合性、异龄互动性等特征,教师必须在把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挥混龄区域活动的优势,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一)发展性
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具有深层次的教育价值,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形成一个自然的教育环境,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大带小”“小混大”等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交往合作的机会,改善了传统的同龄区域活动模式。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幼儿学习基本的交往规则,交往技能不断提升。因此,充分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化发展需要是混龄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整合性
混龄区域活动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在一起开展教育活动,其最大特点是年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选择、材料投放、现场指导及组织评价时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满足多数幼儿需要的情况下,建立整体的混龄教育教学体系,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及方式方法。
(三)异龄互动性
在混龄交往中,大龄幼儿表现出比小龄幼儿更高的交往水平,他们带着小龄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既加深、巩固了自身知识经验,又给予了小龄幼儿以教育指导,作为示范和榜样,还有助于培养大龄幼儿的责任意识。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幼儿年龄相仿,大龄幼儿的指导更加贴近小龄幼儿的年龄特点,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小龄幼儿模仿和学习,并快速习得交往和游戏经验。这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幼儿的交往需求,培养了学习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二、混龄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指教师在区域活动现场通过眼看、耳听等感官系統直接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间接观察,指教师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及相关技术手段来辅助观察幼儿游戏。直接观察可以避免因设备等造成的误差,但观察范围和观察深度有限,而间接观察可以扩大教师的观察范围,便于教师深入,反复观摩,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互补。
(二)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指教师直接参与到活动中观察幼儿。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隐藏自己的观察目的,深入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或征得幼儿的同意进行观察,减少幼儿隐瞒或掩饰自己行为的几率。非参与性观察,指教师不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开展活动。
(三)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结构性观察,指教师提前制订详细周密的观察计划和内容,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观察。非结构性观察,指教师不制订具体的观察计划和内容,只明确整体观察计划和内容,在观察过程中随时调整观察计划,该方法灵活性较大,有利于教师实施。
(四)时间取样观察、事件取样观察和个体取样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指教师提前制订并设置好观察目的和内容,在计划时间内对区域中所有孩子进行全方位观察。事件取样观察,指教师提前选择好观察事件或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观察事件或内容的发生背景、过程及结果等。个体取样观察,指教师将观察重点放在某一幼儿身上,细致观察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所有表现情况。
三、教师在混龄区域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在混龄区域活动前的准备
在开展混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对活动主题、场地、材料投放等进行有层次的目标设计。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多数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个别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多功能的、操作性强的材料,并及时调整,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充足的空间,促进其潜在能力发展。对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应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相互融合。
(二)教师在混龄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观察者。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可以有效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相互交往,提升其活动组织能力,发展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置区域活动,细心观察,适时参与和制订适宜的活动规则,并做好观察记录。在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尽可能地考虑和挖掘每一个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互动的机会。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先让幼儿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未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适度地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合理解决问题。在幼儿探究过程中,如果教师介入得过早,容易使大龄幼儿丧失锻炼的机会;如果介入得太晚,又会使小龄幼儿长时间处于无助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适时适度地介入和引导。
(三)教师在混龄区域活动后的反思
在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观察他们的具体活动过程。例如:幼儿游戏时的专注度怎么样?是一个人玩还是与同伴—起玩?在活动中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有没有体验到同伴合作的乐趣?……教师对这些情况的掌握,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的经验背景及认知发展水平、参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的个性特征与态度、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品质等,从而为下一环节的分享交流评价提供支持。
四、科学区幼儿合作交往个案分析
由于我园区域活动是全园幼儿共同参与,不同年级的小朋友共同交往、游戏,所以我们将观察主线确立为“大小朋友合作交往”。合作交往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背景和资源。在混龄区域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以什么样的身份(领导者、协作者或服从者)在—起合作、能否与同伴分享经验等,都是我们需要观察的点。
案例:小車行的故事
区域大开放铃声响起了,“乐嘟嘟车行”热闹非凡,我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只见他们认真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在模拟路面上行驶。旁边的“开一开”小区域显得异常安静,引起了我的注意。区域里,两名幼儿正在不停地捣鼓着:大4班的哥哥右手顶着路面板(大木块),左手垒高纸筒(加大坡度),但由于单手操作不方便,他尝试两次后都没能将木板平稳地搭好。这时,我示意地看了看他旁边的小妹妹,他立马做出反应,笑着对妹妹说:“你能帮帮我吗?”旁边的中4班小妹妹没有犹豫,立刻上前鼎力相助。于是,哥哥双手顶着大木板,妹妹迅速将纸筒垒高,然后焦急地问:“哥哥,这个高度够不够?”哥哥马上说:“还可以再高点。”妹妹又从旁边拿来几个纸筒垒好。但是.由于妹妹在垒高过程中摆放得不是很整齐.导致木板放下后立刻就垮了。俩人对视后都一脸茫然,哥哥摸摸脑袋说:“妹妹、你来顶着木板.我来试一试。”哥哥细心地垒高纸筒,很快就垒了三层,然后架上木板。接着,俩人在斜坡木板上开起小汽车,可刚开一会儿,斜坡又垮了。哥哥将目光移向了我,我蹲下身笑着问道:“为什么会垮掉呢?”哥哥说:“纸筒搭得不牢固吧!”我又问:“那怎样搭才会更牢固呢?”哥哥一边摆弄纸筒一边摸索着将一个纸筒放在两个纸筒的交接处.顿时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抬头看向我。我说:“那赶紧试一试吧!'妹妹也模仿着哥哥搭了起来。经过一番尝试,他们终于将纸筒搭得牢固了,木板放下后也稳当多了。哥哥带着妹妹兴奋地在木板上开起车来,俩人配合得很默契,画面非常和谐。
在混龄区域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行为。对观察所获信息进行反思,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交往过程中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会选择与同伴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小龄幼儿更偏向于独自玩耍,同时处于在模仿中学习和成长的阶段,模仿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他人经验来丰富自己,快速成长。上述案例中的哥哥在无法独自完成游戏时,能在教师的提示下主动寻求同伴协助,和同伴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关系;在哥哥的带动和引导下,妹妹学会了模仿游戏、合作游戏。可见,混龄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大带小”的优势。在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用多样化的方式发展幼儿的交往适应性和交往能力,帮助他们习得合作技能。
针对目前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处于尝试并不断提升的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混龄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大带小”情况,在培养大龄幼儿责任意识和激发小龄幼儿参与兴趣的同时,是否出现包办或依赖等现象?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混龄区域活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