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褚启龙 李佳圣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方面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广大职业教育者执教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各行业广泛认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生已成为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所具备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表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受到高度重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部分毕业生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适应力不强和岗位迁移能力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
1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力是指人类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所具有的本领,也就是人所具有的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功能与力量[2]。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技能技术专业方面发展,也要实现长足长远发展。在高职学习期间和今后的社会实践生活中不断地挖掘个人潜力,拓展个人发展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层次、素质、水平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主动性、协调性和持续性特点。众多学者认为,教育对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人文素质则是实现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因此,高职生能否获得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融入了上述要素。
2 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职院校和高职生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教育部要求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多数高职院校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聚焦于毕业生能否就业、就好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求,忽视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知道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同时部分高职生也只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毕业后如何找个好工作,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意识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片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力求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并胜任工作。为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上偏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花大力气教学生做事的本领。职教专家戴士弘认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非通过老师讲授获得[3]。这就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实训课,甚至需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极大地挤占了人文素质等课程的学时,减少了学生提高素质的机会(如第二课堂活动减少),从而导致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
2.3 人文素质教育弱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认为,人文素质与个人人格的高低、行为的文野、思维的智愚相关,与个人事业的成败密切相关[4],充分说明人文素质对个人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过高,这就必然导致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不足;同时跨专业的课程较少开设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设,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也不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不强;对学生的评价多注重智力要素和专业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考察,这些都限制了高职生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有调查结果显示:28%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被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方面也得分较低,这从侧面反映出高职生人文素质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4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偏重智力要素和专业内容,也就是说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条件往往是要求学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顶岗实习合格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的要素(如: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等)几乎没有被纳入到考察的范畴,这样的毕业标准就会引导学生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和如何练好专业技能上,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及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5 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未建立
我国的普通教育已建立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目前运行良好,很多专科生通过个人努力和进一步的学习而发展得非常好,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普通本科主要培养工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3],二者在培养人才的类型上存在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高职生上升的通道极为狭窄,遑论成为研究生了。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实际上是一条断头路,更谈不上立交桥,极大制约了对高职生的进一步发展。
3 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对策
3.1 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培养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就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教书育人并重,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力,提高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创新合作能力,大力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提高认识,着眼于长远的未来,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嬗变。
3.2 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
技能是高职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必备条件,人文素质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要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对学生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策略。首先,高职院校要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优化课程设置和结构,适当增设一些综合性课程。“课程综合化并不是绝对的综合化,而是在课程专门化基础上的综合化,是对专门化的有益补充[5]。”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适当吸收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理论与方法,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开放的知识技能网络;其次在确保专业课程量的基础上适当增设通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学校还应开设一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公共任选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修课程的机会,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对学生评价标准与方式进行改进,将学生素质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 构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一般能力的叠加,而是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有机整合并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力结构,它的形成受各种能力要素的影响,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影响或制约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有效融入各种要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首先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整体设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又能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强化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渗透。教师专业水平高,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并且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等要素,不仅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是引导学生加入各种专业社团,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
3.4 完善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
如何客观、综合地评价高职学生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现行的评价标准有失偏颇,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其重点在于引入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评价,并改变由教师单一定性评价的方式。笔者认为应针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素,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选取学生一些平时学习、活动和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归类并系统化。每种行为都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根据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同时规定每种行为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合格或优秀所需达到的总分,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试行的“素质教育学分制”,实际上就是一个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它包括知识与素质拓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体育运动和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四个综合项目,每个综合项目包含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包括多个具体行为,每个具体行为均赋有一定的分值,并确定了相应的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同时规定总计取得38分为合格,这就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每个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制订出的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是符合校情,就是比较好的评价体系。
3.5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得越来越紧密,普通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衔接得也非常好,但高职与普通本科间的衔接不畅,这与终身教育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应尽快突破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瓶颈,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为广大高职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渠道。诚然,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可喜的是教育部已启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划[7],这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高职生看到了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座崭新的职业教育立交桥矗立在我们面前。
总之,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社会环境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职业教育工作者、学生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同努力,提高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江柯.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28:421-422.
[2] 阎建平,王美兰. 能力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4):10-13.
[3]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11.
[4] 杨叔子. 是“育人” 非“制器”—再谈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7-10.
[5] 张有声.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7.
[6] 张利.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分析与探讨[J].科技与市场,2014,21(9):339.
[7] 刘玉蕾. 教育部: 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EB/OL].http://edu.hebnews.cn/zt/2014/2014-06/27/content_4008356.htm.
[基金项目]本文研究系湖北省2014-2015年职教重点项目(G2014A014)“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