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喇叭打通传播“最后一公里”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把信息有效传播到以老人和孩子为主的乡镇地区,打通乡村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近期的热议话题,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防疫工作的宣传,旨在探究乡村大喇叭在信息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大喇叭;疫情防控;信息传播

    “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你别太自信了!”一段春节疫情期间来自天津蓟州区的乡村大喇叭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就这样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乡情乡音亲切熟悉!不光天津,这样的大喇叭喊话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大喇叭防疫宣传出人意料地成为农村防疫“大功巨”。不少村民颇为感慨:“大喇叭几十年没听了,真是让人倍感亲切,老人小孩都能听懂。有什么政策什么紧事喇叭上一说就知道了”。乡村大喇叭体系在这次农村疫情防控打通了政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功不可没。

    一、老工具新作为重启广播时代拓宽传播渠道

    乡村“大喇叭”曾普遍存在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随着电视、智能手机等其他传播终端的普及,农村“大喇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疫情期间全国用本地方言版广播的“强势来袭加硬核服务”,让人一听就倍感亲切。如河南方言、东北方言等传到网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还记忆深刻。各地村级宣传员将防控知识用各种个性十足的语言形式做成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宣传变得好听易记接地气。效果就是王道,就像传统媒体的专业解读和权威引导不可替代一样,乡村广播体系这套老工具拓宽了传播渠道,表现让人耳目一新。

    春节恰逢疫情,社区防控是重中之重。相比城市,农村社区各项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农村很多不识字的老人,并且居住分散,他们不能及时获取疫IrA新闻和防控知识。在这种的情况下广布农村的大喇叭发挥了巨大作用,广东省自I月21日起启动全网发布疫情防控预警信息程序。截至3月13日,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利用一万多部农村大喇叭发布信息1300多万次,其中广府话、客家话、潮汕方言的形式都有。覆盖12032个行政村的3000多万人口,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数据来源人民日报2020.4.3)

    防疫的同时乡村大喇叭也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每天上午11点半至12点半、下午4点半至5点半佛山南海狮山群岗社区大喇叭广播时间,除了上级精神传达,还有国学故事、好人好事,还能学到科普知识,内容相当丰富,并且社区男女老少在南国桃园散步时就听到这些广播,相当方便。不少地区的乡村大喇叭从疫情期间的“及时响”变成了“长期响和优质响”,疫情得到控制以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好国家惠民政策,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俨然成了农村信息长廊和娱乐阵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二、小喇叭大作用奏响疫情防控最强音

    “不是官方途径的疫情信息不信、不传、不转,更不要编造、发布不实信息……”疫清期间广东揭东县曲溪街道路蓖社区的喇叭每天发布提醒,大喇叭每天早中晚都会准时响起,向村民循环播放防控注意事项,反復强调不外出、戴口罩的重要性,并反复强调从武汉返乡人员一定要自觉在家隔离14天。大喇叭每天及时宣讲防疫科学知识,快速辟除不实言论、传递必胜信心,便捷直接的广播内容也通俗易懂。本地村民开始真正从心理上建立起武汉疫情与本地的关联并开始重视自觉最大限度减少和取消“营老爷”“吃年例”等群体性聚集活动。

    广东省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I月29日开始应急广播,通过大喇叭不间断地向村民发布疫情防控科普信息。下屯村的应急广播分布在12个点,#24个大喇叭覆盖全村。从年二十九开始,村里应急广播每天早、中、晚各两次全天共计六次向全村发布疫情防控信息。村民们往年的常规聚会、预定的酒席都取消了,效果很好。尽管看起来有点儿古老,大喇叭有效解决部分老年村民互联网信息获取途径缺乏的问题,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信息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他们;即使是智能手机随身携带的年轻人也很乐意接受这种广播方式,开车、散步、带孩子时候,不用刷手机和坐下看电视听听就知道了。喇叭仍是乡村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

    比较有意思的是,网上热传这几段大喇叭广播的主播都是村支书、村委会委员之类基层村干部的身份,他们既是村民也是基层领导,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直接点出村里存在的问题,提醒该提醒的对象,直接喊话提出具体要求。这样的广播既有温度也有力度。最霸气的指令、最硬核的村支书、最亲切的乡音。各种网红标签就是在这些大喇叭视频被发到微博、抖音、快手之后产生的。这也再次证明了,有新鲜感,简单甚至有些粗暴的乡村广播有温度,接地气的传播最容易被网民接受和支持。基层工作人员对于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乡里乡亲的了解通过个性化表达传播效果更好,目标对效果好就是抗击疫情的正能量。

    把农村大喇叭广播当成个类似组群管理来看,就会发现喇叭的主播(群主)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也有更强的主导作用。开机即畅通,广播就是通知,信息被听到就完成了送达任务。大喇叭在特定区域里的全覆盖,在应对突发清况时有独特的优势存在。

    三、用好“老载体”发挥“新功能”

    各种高科技的新传播媒介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涌现,乡村大喇叭相比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相当古老,但在乡村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作为社会乡村的毛细血管打通了政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这种高密度低成本的“老载体”大喇叭是我国最强大的信息传播终端之一。

    我们疫情控制势态良好,“老载体”大喇叭功不可没。但是如何利用我们这次重新重视起来的这个“老载体”让它发挥“新功能”,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个新课题。广东春季森林火灾高风险、夏季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多,能不能在农村地区让广大群众利用大喇叭第一时间获取突发应急信息,有效助力灾害天气次生灾难的发生;能不能通过我们的乡村大喇叭把两会学习、森林防火、社保等知识信息全面送达至人人知晓;能不能把大喇叭打造成一个长期响、优质响的农村信息长廊和娱乐阵地,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传到群众的心坎中?

    想要“老载体”历久弥新,就要继续挖掘典范,进行全面推广。需要我们在各个省份和地区,尤其基层社区和农村,定期收集并甄选大喇叭宣传内容,找出那些硬核的、反响热烈的例子作为范本,并利用新媒体等各种平台做好全面推广,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各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吸纳各类人才组建专门宣传小组,充分把各类信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设计,使信息传播过程中更能深入人心,记忆深刻。另外,动态更新一定要及时,谨防信息滞后,切实让大喇叭发挥真实有用的价值。

    乡村大喇叭是连接镇村.级的宣传平台,是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力军,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信息传递不畅,农民群众“听不到”“不相信”的问题,让政策新闻和各种科普消息直达镇村一级,直接宣传到每一户每一位村民,是我国新闻传播系统的毛细血管,我们要充分利用和维护好这个末梢的血液循环系统继续造福我们的大众乡亲。

    作者简介:

    郭利花(1981.03-),女,汉,籍贯:河南安阳市内黄县,学历:全日制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新闻视觉设计,从事工作:报社美术编辑。

    (作者单位:河源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