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陈晓慧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产业和记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并改变着行业的发展,使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新常态发展。综合相关数据,并利用新媒体对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使用情况,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以及群体建立社会各类成员为了建起社会各成员关系并联络成员感情,确保文化归属感的及时。随着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在传播推广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因此,探索新媒体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传播手段丰富

    手工艺所固有的存在形态以及展出模式,收到了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手工艺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动态方式为人们进行展示,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从而开创出现代化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格局。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自主性,因此也弥补了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也超越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解除了传统媒体时空上的限制,为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扩大销售渠道

    传统媒体时代对非遗的曝光可以提高社会对非遗作品的认知,在新媒体的作用下,通过多样的传播可以增加非遗产品的曝光率,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以电商、线下的立体销售渠道,对非遗产品进行销售,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现个人的独特风格,从而实现消费者的私人订制,更好地推动传统手工艺术融入到现代生活。

    (一)现代文明的冲突

    当代现代化进程过快,使得外来的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断地交融,相互渗透,城镇化的发展致使非遗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现代工业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效率的增长,再加上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手工艺非遗产品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必需品,再加上无法适应于工业化的生产节奏,所以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正在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二)社会认知度不足

    虽然非遗的基本认知普及工作已经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大数据显示,民众对于非遗的认知依旧还停留在基本的概念,没有听说过非遗的人群还是占大多数的,这个数据客观的反映了非遗概念的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社会的认知度也不足,导致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人传承下去。非遺传承人老龄化本来就十分的明显,再加上这些手工类艺术的学习成效较慢、生存压力大,因此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这些非遗技艺,如果社会始终无法扩展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那么也无法激发年轻人的兴趣,也会导致非遗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一)自媒体平台的建立

    目前各项非遗项目以及各个省级的非遗保护组织,都在尝试开通非遗传播的自媒体。就公众号来说,调研统计显示,目前有19个省级非遗保护机构已经开始开设非遗的相关专题公众号和栏目,但是每个公众号的运营水平差距比较大,所以阅读量和点赞量也比较低,再加上相关的服务运营也不到位,因此,公众号应当从合理的发布频率入手,维护用户的粘性,不断吸引用户兴趣。

    (二)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

    影像传播能够将手工类艺术非遗立体化,另外再搭配具有趣味性的推荐技术,满足受众们的差异化需求。例如抖音上线的“云游非遗”活动专区,邀请用户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发现、展示生活中的非遗之美。雕漆、油纸伞、陶瓷、景泰蓝等多种非遗作品,将通过普通人的镜头,展现给网友。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也将设立“走进非遗”话题,邀请站内各机构官方头条账号、非遗传承人、站内大V、普通网友,共同传播非遗之美。吸引广大受众关注、了解到各类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适度商业化,开发产品形态

    很多群众认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避免商业化,但是还有一部分群众认为应当商业化,但是整体以支持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和现代化成熟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非遗种类也应当采取不同形式以及不同程度上的商业化,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和商业化进行融合,那么只会加速非遗的消亡。因此,非遗组织机构应当利用新媒体的推动趋势,对消费者进行定位,并适当地融合现代化的生活美,这样在既不丧失传统文化内涵的情况下,也能让消费者们感受到非遗的美感。例如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不仅可以只能用在服饰上,盘扣作为一种固定方式,而固定方式可以有很多,夹、绕、钉、套、扣。围绕这些动词可以重新定义不同的单品,盘扣如果能够运用在日常办公上,能让我们在传承盘扣技艺的同时,通过其传达的古典情怀温暖我们的办公生活。利用这种营销方式,才能更好地将手工艺类产品传承下去。

    (四)依托优质内容形成引爆点

    近年来,随着大量影视作品的推出,很多优质内容能够通过新媒体二次发酵,形成二次传播,这样能够提升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关注度。很多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工艺品、生活器具、食品和药品,原本就是日常生活消费品,因为手工产能低,分布小散弱,很难与机器化生产竞争,看上去越来越稀少,越来越濒危。但是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通过互联网传播手段,使得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商业化。例如:桃花姬阿胶糕在《女医明妃传》等热播影视剧中以宫廷滋补美容佳品的形象出境,因此也成功俘获一干爱美女性。

    (五)将线上线下融合一体

    在目前新媒体流量红利正面临着瓶颈,相关非遗机构应当利用闲暇方式,让各个地域的人能够通过旅游以及实体店体验的方式,感受到非遗的产品制作全过程,相关机构可以开发完整的非遗体验项目。也可以利用小视频拍摄一些非遗技艺体验课程,甚至可以联动一些旅行社开发新的非遗主题旅游体验基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当中,应当避免简单地现代化技术渗透,还要避免唯利是图的功利心,适当地将其商业化,在寻找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认真地创新手工类艺术非物质遗产,这样才能使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得到新媒体的帮助,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学习到非遗文化。推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能够更快地进入到良性发展的正轨。

    参考文献:

    [1]宋艺文.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西部广播电视,2020(08):65-66.

    [2]荆伟婕.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新媒体研究,2019,5(14):34-35+47.